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世界经济
  • 陈琪:特朗普进攻性贸易政策纯属诈唬 2017-07-28 16:23
    全球化的美国和金融化的美国,既需要采取开放性政策,以进一步密切它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增强渗透力,从中食利;又需要增强贸易政策的保护性,以缓解国内不断升高的社会压力。长久之计是重建“社会契约”,完善对外经济开放的利益补偿机制。在阶层冲突激化,社会共识缺乏,以及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的缠斗之下,这一目标更加难以实现,而特朗普展示出的颇具进攻性贸易政策的表演,也只会是徒劳无功。
  • 余翔:力推制造业回流的特朗普签这纸行政令,为啥重要 2017-07-26 16:57
    从国防和制造业角度、全供应链角度来看美国制造业振兴,特朗普其实选择了一个于自己有利的施政角度,拥有维护国家安全的天然“政治正确”的优势。而且从国防角度切入,将美国制造业基础与国家安全、就业等问题关联起来,顺理成章地要求改革税制,能增强特朗普要求国会通过税改计划的底气。不过目前看,由于替换和废除奥巴马医改的法案在国会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特朗普的税改计划被严重推迟。如果明年中期选举前不能通过的话,未来要想推动可能难度更大。现在推动海外制造业向美集聚已经非常困难,再推迟两年,难度会更大。
  • 张敬伟:日本强推TPP,精于算计的地缘经济游戏 2017-07-17 18:00
    不管TPP结果如何,都值得中国重视。作为区域最大的经济体,必须更为积极的参与区域自贸谈判,尤其要加速RCEP谈判进程。否则,没有美国参加的TPP,同样会损害中国的贸易权利。值得一提的是,特朗普重视双边贸易谈判的策略,也值得中国借鉴。
  • 徐长文:中国大制造企业首次在日本投资设厂 2017-07-11 13:21
    去年日本引进外资大幅增加,引进外资金额创迄今为止最高纪录。中国企业随着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对日本直接投资也在增加,特别是今年中国华为技术公司,首次在日本投资设厂,将促使中日经贸合作进入新阶段。
  • 陈东晓:用四个指标衡量世界经济运行状况 2017-06-27 16:44
    当前,全球经济“四难”并存,且呈现相互关联和叠加的局面。世界经济之所以呈现“四难”并存的格局,与全球治理体系转型发展的不适应性和供给不足密切相关,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
  • 张茂荣:美联储持续加息将产生巨大外溢效应 2017-06-20 17:37
    中国应采取积极措施,应对美联储加息和“缩表”带来的挑战。一是要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保持战略定力,沿着既定方向落实好重要改革举措。同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和金砖国家合作,提升新兴经济体整体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快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业真正服务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资金“脱实入虚”。三是充分利用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二十国集团等双边和多边机制,加强货币政策沟通与协调,促使美国增强政策透明度,减少对中国和世界的负面溢出效应。
  • 谷源洋:全球货币政策是否由宽松走向紧缩的拐点(四) 2017-06-13 17:41
    当前全球货币政策收紧因素增多,推动全球货币政策调整驶向十字路口,但年内全球低利率环境难以改变,不会出现全球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向紧缩的拐点,造成世界范围内流动性短缺的局面。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仍处在分化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美联储加息给新兴市场带来的冲击,只要美联储加息有度,新兴市场有备,就不会重现2013年的大动荡局面。不过全球货币政策“由松到紧”仅是时间问题。全球货币政策最终要从宽松走向紧缩,意味着一场新危机即将开启。
  • 谷源洋:全球货币政策是否由宽松走向紧缩的拐点(三) 2017-06-05 17:42
    相比美联储加快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欧日央行收紧货币政策的紧迫感远低于美联储。究其原因:欧洲、日本央行通胀率尽管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央行设定的通胀目标值,收紧货币政策的动力显得不足;2017年欧洲面临民粹主义抬头和多国大选,欧洲央行试图延续当前的QE政策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力阻民粹主义和极右政党胜选执政,因而宣布维持现有货币宽松措施不变。但欧日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操作空间日趋缩小,未必能在宽松征途走得很远,而且美联储加快升息步伐,有可能“倒逼”欧日央行不得不被动跟随收紧货币政策,确保欧元和日元与其美元利差不会拉开过大差距,导致资金外流。
  • 谷源洋:全球货币政策是否由宽松走向紧缩的拐点(二) 2017-06-01 18:05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货币宽松政策逐渐走向紧缩拐点的声音愈益增多。本文简要分析了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新因素;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中蕴含着紧缩趋同变化;美联储加速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欧洲和日本宏观经济形势不及美国,央行沒有跟随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而改变其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宽松货币政策已快走到尽头,开始释放出收紧的初步信号。2017年,货币政策紧缩因素増多,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走高,流动性趋紧,推动全球货币政策调整驶向十字路口。然而,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之路并不平坦,年内全球货币宽松与低利率环境难以根本改变,尚不会出现全球再通胀及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向紧缩的拐点,造成世界范围内流动性短缺的局面。
  • 谷源洋:全球货币政策是否由宽松走向紧缩的拐点(一) 2017-05-27 17:31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全球货币宽松政策逐渐走向紧缩拐点的声音愈益增多。本文简要分析了全球货币政策转向的新因素;全球货币政策分化中蕴含着紧缩趋同变化;美联储加速货币政策正常化步伐。欧洲和日本宏观经济形势不及美国,央行沒有跟随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变化,而改变其数量宽松货币政策,但考虑到宽松货币政策已快走到尽头,开始释放出收紧的初步信号。2017年,货币政策紧缩因素増多,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走高,流动性趋紧,推动全球货币政策调整驶向十字路口。然而,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之路并不平坦,年内全球货币宽松与低利率环境难以根本改变,尚不会出现全球再通胀及货币政策从宽松走向紧缩的拐点,造成世界范围内流动性短缺的局面。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