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海洋 > 正文
倪世雄:美国亚太制海权战略与中国制海权建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4-05-19 12:33 来源:国际网
在亚太制海权竞争中,中国应在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海洋维权能力与海洋经济发展能力)、推进建设性海洋安全合作(处于危机的管控能力与应对海洋安全威胁的协作能力)、塑造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基于海洋法规则的遵从程度与塑造新的海洋秩序的话语能力)等方面有所作为,掌握主动,这样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在我国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海洋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问题。随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其亚太制海权战略尤显突出,再次表明,西太平洋正进入大国制海权竞争的新时期。在这场制海权的竞争中,中国不再是配角,而是主角,中国应该为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和创造有利的周边海洋安全环境而努力。

一、美国亚太制海权战略的变化

21世纪初,在原有的“十万驻军”,“以海制陆”的战略方针基础上,美国更为重视自身海洋权益,积极调整并制定新的海洋战略,进一步强化其全球海洋强国地位。布什政府时期,美国在全球范围内致力于建立由美、英、日、印为支柱的海权新联盟,发挥离岸制衡的作用,以遏制陆上强国,但由于“9.11”后反恐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且谋求大国合作成为布什政府的优先选项,美中海权竞争的激烈程度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并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战略调整与部署。美国在寻求与中国合作的同时,在海上也逐步加强对中国牵制和威慑的力度,并强调海洋安全规则的制定和海洋秩序的塑造,防止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的崛起对其亚太制海权优势和安全利益构成根本性挑战,美中海洋战略博弈与制海权优势争夺将呈现出对抗性和冲突性。其中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2月8日美国参联会发布的《国家军事战略》,随后“海空一体战”,“二线军事基地”等战略理念相继推出,表明确立制海权优势成为了美国政府军事战略调整的核心,中国成了其最为直接的竞争对手。2009年3月的“无瑕号”对峙事件,2013年11月的东海防空识别区,2013年12月的“考彭斯事件”则是有力的明证。

近几年来,中美在南海和东海的领土争端中展开了激烈的海权竞争。

1、南海制海权的争夺

(1)加强美国—东盟海洋安全合作。奥巴马政府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设立东盟联络办事机构,派驻东盟大使,全面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接触,建立东南亚海事伙伴关系(South east Asia Maritime Partnership)。

(2)利用地区多边组织介入南海事务。美国宣布重返东南亚后,积极参加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东盟外长会议、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香格里拉亚洲安全对话等多边组织论坛,大谈南海争端议题,实现航行自由、自由利用亚洲公域及在南中国海维护国际法事关美国国家利益。美国支持各方在不受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协商解决各种领土争端。

(3)指责中国维权行动引发地区紧张。自2009年始,美国对中国的海洋维权行为不断指责。中国为加强对南海权益的有效管辖,设立海南省三沙市并批准成立三沙警备区。美国指责“此类单边行动令人担忧”,在南海岛屿建立军事要塞是“不必要的挑衅”,“证实中国在国际法中毫无依据、不断膨胀的领土要求,以及中国可能会试图通过恐吓和胁迫来强行实现这些要求”。2014年,中国为加强南海外国渔船管理而重新修订的渔业法正式实施,美国国务院亦表示,“针对其他国家在南海争议区域的渔业活动通过这些限制,是挑衅并可能造成危险的行为”。

(4)强化南海周边军事存在。美国军舰增加造访菲律宾、越南等国港口,在南海海域开展联合军事演习,为其提供军事训练和装备援助,以提升其应对外部挑战的能力。美国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实施轮换部署军队,配备各式先进战机、战舰。这使得达尔文基地不仅成为美国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支点,而且拥有了向中国南海投送兵力的前沿阵地。美国已在新加坡樟宜基地部署“自由号”濒海战斗舰执行轮岗任务,扼守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战略水道马六甲海峡,以应对南海突发事态威慑北京。

2、东海制海权的争夺

目前,钓鱼岛问题已经不仅是简单的领土争端,而是事关美国二战后地区海洋安全秩序的维系,也是美国竭力维持其东海绝对制海权优势的重点。钓鱼岛问题成了美中在东海制海权争夺较量的试验场。

(1)宣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自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以来,美国就不断重审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这直接导致东海事态的紧张加剧。美国在指责中国进攻性行为的同时,却承认日本对岛屿的管辖权,并表示这不会因为威胁、威慑或军事行动而改变。美国的安保承诺诱使日本政界人士甘冒不必要的风险,致使东海局势处于触发冲突的危险。

(2)协助日本强化夺岛演练。美国以中日领土纷争为契机,在日本部署五大先型战机,包括MV-22鱼鹰运输机、F-22猛禽战斗机、F-35隐形战机、“海神”反潜侦察机和“咆哮者”电子战机。美国通过美日岛屿联合登陆演习,模拟夺岛作战以提升日本自卫队的护岛能力。美日两国还磋商制定所谓以钓鱼岛“有事”为设想的共同作战计划,以遏制来自中国的军事威胁。

(3)反对中国单方面损害日本的管辖权。美国不批评日本是改变岛屿现状的始作佣者,反而指责中国“单方面”破坏日本管辖权的现状。美国多次宣称,钓鱼岛处于日本的有效控制之下,反对任何想要改变现状的单方面或威慑性行动。

二、美国亚太制海权战略的特点

1、争夺的场域从陆地转向海洋

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重心在欧亚大陆,美国在亚太地区则是通过构筑海上岛链战略对东亚大陆进行遏制与围堵,而苏联与美国展开海上制海权争夺战,前期是通过近海防御抵制美国利用制海权优势对苏形成的陆上威胁,扩大苏联陆上纵深防御范围。苏美争夺的后期则是苏联发展远洋能力以突破美国在太平洋构筑的防卫线,确保苏联在该海区的通行自由,从而将制海权争夺的区域扩展至太平洋。

随着冷战的终结,苏联海上力量的削弱促使其重回近海防御战略,美国则在太平洋地区恢复其绝对的制海权优势,并依据“由海向陆”的海军战略而将争夺的“战场”推至亚太近海海域,在陆地国家近海建立起强大的安全包围网,以掌控陆地国家向海洋方向发展对其构成挑战。同时,冷战后亚太地区各国将海洋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为获取海洋岛屿、管辖海域和海洋资源,通过公布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方式,扩张本国的管辖海域,开采油气资源和捕捞渔业资源,以争夺本国海洋权益的最大化。这些因素使得亚太近海的安全环境、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2、争夺的行为主体由大国为主转为大国与小国竞相角逐

冷战时期,美苏在全球海域展开激烈的制海权争夺,弱国、小国成为超级大国极力争取的对象,美苏均在各自利益范围内通过安全条约等方式,将其纳入各自安全阵营,弱国、小国再次不得不参与到超级大国制海权争夺战之中。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和美苏两极格局的终结为亚太地区各国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的机遇,各国在地区海洋安全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大。然而,超级大国推行海洋霸权主义,坚持冷战思维的情况依然存在,美国作为美苏争霸的最大受益者,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插手地区事务,以领导者自居不断侵犯或干涉别国的海洋权益;部分沿海国家为扩张本国海洋权益的最大化,便通过强化与美国的同盟、伙伴关系,获取安全保护和提升海洋维权能力,还利用国际海洋法赋予的权限作为合法外衣,竞相参与到海洋权益争夺之中。

3、争夺的方式由军事对抗力量威慑转向海洋规范与安全合作

从西方列强在亚太地区展开制海权争夺战始,直至20世纪中期核技术的突破,这期间军事手段始终是解决大国制海权争夺战的主要方式。随着核技术的开发与核武器的应用,大国制海权争夺的方式悄然发生改变。美苏展开亚太制海权争夺主要是基于核技术的现代化装备制造所形成的相互威慑与战略博弈。

同时,涉及海洋的各项法律、规章制度的出现,也为规范战后大国制海权争夺,有效防止大国发生破坏性战争提供有效应对方式。海洋非传统安全威胁呈现多样化、跨国性特征,国际海洋安全合作将是未来各国应对海洋问题的主要趋势。

4、争夺的目标由排他性利用海洋转向共生性利用海洋

美国在走向海外扩张之后,不断发展用于远海作战的现代化海军力量,逐步崛起为世界海洋强国。冷战时期,美苏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争夺世界霸权的战略,并将战略核武器运用到制海权争夺中。基于核武系统开发的美苏竞争,不但对双方制海权争夺的限度形成一定制约,而且也使得双方共生性利用海洋成为可能。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