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观点探索 > 正文
张林:亚投行本不应该如此“火热”
发表时间:2015-04-09 16:34 来源:国际网
亚投行本是突破国内改革瓶颈的被动之举,“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实际就是试图将过去中国30年的发展经验在更广的地域内复制,将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在国外的项目中消化吸收,这与中国之前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案逻辑一致。它对应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即如何将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持续下去。在此亚投行没有上升到为亚洲区域提供全面国际公共物品的情怀和高度。亚投行虽然在利益共同体的宏观概念上比较成功,也已吸引了诸多国家的加入,可在具体的项目操作方面却并没有太多细节,而且其中牵扯诸多利益博弈,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前景不容乐观。

截止到接收新意向创始成员国的日期,一共有52个国家申请或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创办的亚投行,坦率的说,恐怕连倡议者本身也似乎没想到会有如此众多的申请加入者。如果能够更客观的看待亚投行的成立和未来,“羊群效应”也许就不会表现的如此明显。

亚投行本是突破国内改革瓶颈的被动之举

理解亚投行的成立,首先要理解当下中国和亚洲的经济发展背景。看清楚了这个背景,就会知道亚投行的成立,以及“一带一路”的提出有更多的被动成分,而并非是为了主动挑战和打破世界的金融乃至政治格局。

从中国内部看,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里经济发展成绩卓然,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而且积累了将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快速增长得益于两条路径:一条是由于土地、人力资源的低成本带来的出口部门兴起;另一条则是依赖于政府投资,也即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大撬动了GDP的增加。

可是,这两个发展路径却在最近的10年里遭遇到了不小的挑战:先是次贷危机削弱了外需,接着是国外投资开始向人力和土地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转移,中间伴随的则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带来的生产过剩。这一切因素造成了所谓目前经济的“新常态”。而“新常态”本身,不过是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的另一种表达。

由此,对于下个10到20年的发展战略,便是在国内推行“新型城镇化”,在国际上倡议“一带一路”。实际上,“一带一路”战略本身,就是试图将过去中国30年的发展经验在更广的地域内复制,不仅在国内继续投资建设新城镇,还在发展中的其他亚洲国家、乃至欧洲发达国家建设基础设施、公共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能够在国外的项目中消化吸收,这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案逻辑一致。

其实,消化国内过剩产能,除了出口生产能力之外也并非没有其他的方式,比如调整自身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主动提振国内消费。可是,做到这一点足够难,“经济结构调整”这六个词似乎是每一任政府的改革重点,可是每一次都被迫回到了投资拉动经济的老路上。

如果把视角转向上述的背景,就可以解释这些宏大的布局和战略为什么正好发生在这个时刻,因为它对应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此刻所面临的现实——即如何将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持续下去。

从中国外部看,根据亚开行的估计,亚洲国家每年的贷款需求为8000亿美金,可是,经济学里所讲的需求是有购买能力的需求,而不是贷款意愿本身,亚投行如果以为之提供购买能力为逻辑起点,恐怕也只是杯水车薪。况且,亚投行能够吸引多国加入,经济上的预期收益是一个主要诱因,这当然已经不错,但也并没有上升到为亚洲区域提供全面国际公共物品的情怀和高度。

亚投行背后的观念冲突

52个意向成员国中有30个为亚洲国家,欧洲国家也较多,8国集团中除了美、日、加拿大外其余5国申请加入。那么,亚投行本身似乎是想兼具价值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为一身,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全面的支持,可是,随着欧洲国家的加入,亚投行也许只能形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

亚洲国家希望加入自然是容易理解的,至少他们能从亚投行中更多更容易的拿到项目贷款,亦有助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值得关心的是为何英、法、德、意、以色列不顾及与美国的盟友关系申请加入。

美国不愿意加入亚投行,不仅是出于经济利益原因,还有意识形态的考量。目前而言,美国仍然拥有世界最强的经济与军事力量,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了最多的包括“维和”在内公共物品,即便这些公共物品不尽令每个国家满意,但美国仍然深深的抱有世界领袖的心态。

作为这个心态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自己所持价值观念的坚持和输出。亚开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是以美国为首的国际金融组织,他们当然深深的打上了美国的价值观的烙印——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但是要附加资本账户开放、严格产权标准、项目公开透明、较高的用工标准、较高的环保要求等等条件,而严格执行这些条件,反而可能成为了当地经济快速增长的阻碍。正如秦晖所说,低人权作为一种优势可以为快速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而美国恰恰在这一点上对中国颇有指责。

而以英国为首的传统欧洲国家早就失去了世界领袖的地位与心态,不像美国所表现的那么理想主义,他们采用了更为务实的做法,既然中国的经济增长如此迅速,多一种总比少一种选择好,即便没有触手可及的好处,可加入亚投行又能有什么损失呢?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让他们确信参加亚投行可以获得经济收益,即便这可能会影响英美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外交部反对加入亚投行,而英国财政部却支持加入的原因。

英国的加入,正成为了欧洲国家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个。

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前景不容乐观

亚投行虽然在利益共同体的宏观概念上比较成功,也已经吸引了诸多国家的加入,运作规则也正在讨论,可是在具体的项目操作方面却并没有太多细节,还需要中国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亚投行主要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里,包括有铁路、公路、管道、电力、通信和港口。基础设施的特点便是需要前期的巨大投资,盈利周期特别长,但是一旦能够开始盈利,其回报便会非常稳定。对中国而言,30多年的经济增长自然积累了很多建设基础设施的人力、物力和资本基础,但是要走出国内还需要通过诸多考验。

正因为基础设施的盈利周期较长,所以需要贷款国家的长期的经济、社会及政治稳定。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国家恰恰在经济、政治、社会方面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他们对资金的需求迫切。能够做到经济、社会稳定的国家又对贷款需求不是那么迫切。也就是说,在这个市场上,天然的存在着部分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因此,亚投行需要各个国家一起设计出良好的运行标准和规则,能够对贷款项目做到合理监督和有效约束,但这其中牵扯诸多利益博弈。

另一方面而言,中国的企业在外投资还需要努力融入当地文化,适当的把握宣传自己的文化。尤其是当走出去的企业是央企、国企以及政府支持的企业时,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当地居民多半会将其视作国家行为而伴有质疑乃至敌视。即便是在国内,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时仍要面临与当地居民的争议和纠纷,在国外就更加难上加难。软文化做的不到位,往往会造成糟糕的冲突性后果。

之外需要十分谨慎的一点便是高铁的出口,虽然它是一带一路战略以及亚投行支持的重点项目。正因为其重点,所以需要谨慎。原因之一是高铁的盈利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检验,它的盈利需要人口相对密集以及人口收入的较高水平,这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很难做到。第二,如果是在国内建设高铁,即便高铁亏损,它所能带动的其他产业增长的收益也留在了国内,而在亚投行的框架下则面对了其他国家的竞争。

即便将亚投行视作一个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公共物品投资银行,即便亚投行除了经济发展目标之外还有其他社会文化目标,但长期的亏损并不符合银行的运作逻辑。因此,要让大家看到亚投行的好前景,至少需要在初期的支持项目中注重盈利能力,才能体现出作为利益共同体的凝聚力,否则,通过亚投行进行后续的资本和产能输出便会失之根本。

(作者为天则经济研究所项目研究员,文章转自金融时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