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杨闯:中国外交政策新谋划
发表时间:2015-04-19 11:59 来源:国际网
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既有继承,又有重大发展。中国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并落实各种维护中国周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安全措施,将有力维护中国周边总体和平和世界的稳定。

中国新领导集体对外交全局的新谋划

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据统计,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3月就任国家主席,至2014年9月出席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和访问亚洲的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与印度四国,在一年六个月时间内出访20次,到访了30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足迹遍及亚、非、美、欧四大洲。中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首访选择的国家,不仅与中国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相吻合,也更凸显中国从一个地区性大国向一个全球性大国转型。

与时俱进提出外交新理念。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中国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周边国家使节会议,确定今后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为周边外交谋划和布局。在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贯彻“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基础上,提出“亲、诚、惠、容”的外交新理念。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提出“正确的义利观”,凸显中国对周边国家的重视和全球大国的责任。2013年9月,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国家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比什凯克峰会期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李克强总理以“共同开创亚洲发展的新未来”为题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国政府提出“一路一带”的概念,将中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国西部大开放联系在一起,共同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国家的热烈响应。习近平在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时,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在“中国和平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基础上,强调“互利共赢”和“和平发展”,进一步阐释: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和平发展道路能不能走得通,很大程度上要看我们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提出亚洲集体安全观思想,即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在荷兰海牙,习近平首次阐释中国“核安全观”;在希腊雅典,李克强首次系统阐述“中国海洋观”,将其归纳为“和平、合作、和谐”。在2014年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上,习近平再次阐述“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观念。倡议“本着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牢固树立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精诚协作,全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朝着机制更加完善、合作更加全面、协调更加顺畅、对外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为本地区人民造福。”

提升对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外交的重视。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访,选择俄罗斯和非洲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三国,并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会见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4国领导人。中国向世界昭示,中国提升周边外交与发展中国家外交工作。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首访选择印度、巴基斯坦、德国和瑞士,同样显示中国重视亚洲与欧洲国家外交。习近平单独访问韩国和蒙古,打破了中国首脑外交的惯例。中国外交部用“走亲戚”来表达对韩国和蒙古访问。这两个亚洲邻国以空前隆重仪式欢迎习近平主席,反映出访问深得两国民心。中国周边外交有两个重要平台:一是上海合作组织,二是“10+1”、“10+3”机制。在与中亚国家外交中,主要是借助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在防范恐怖主义势力渗透,打击三股极端势力和在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领域开展经济合作,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陆上丝绸经济带的建设。对东盟十国外交方面,中国主要是借助“10+1”、“10+3”的机制,提出“钻石十年计划”和海上丝绸经济带设想,进一步落实《南海合作宣言》,防止越南和菲律宾拉东盟国家同中国形成对抗。

着眼外交全球布局。外交的全球布局,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与美国单边主义与霸权主义外交明显划清界限。中国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加强对拉美国家的外交。2013年5月31日至6月6日,习近平应邀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并同加勒比海8国领导人会见会谈,体现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的重视。中国坚定不移地发展同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友好关系,增进政治上互尊互信、经贸上互利互补、文化上互学互鉴,也必将有力促进国际社会更为妥善应对全球性问题挑战,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2014年7月,习近平访问南美洲国家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和加勒比海的古巴,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峰会,进一步向美洲国家宣示中国的“和平发展”总的战略。

坚持发展对俄、对美大国外交。在大国关系中,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凸显新型大国关系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特点。双边战略协作关系不仅全面提升到新的高度,而且在各个领域得到深化,两国相邻边疆地区合作得到落实和加强。2014年2月,习近平在西方国家抵制的背景下,亲赴俄罗斯,参加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式,既“凸显中俄相互支持”,展示了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特殊性,又体现中国对世界的开放态度。2014年习近平与普京先后在俄罗斯索契、中国上海召开的亚信会议、南非金砖国家会议和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召开的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峰会,中国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上5次会晤,说明中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紧密程度。中美关系仍是中国大国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大国双边关系,但不再提是“重中之重”。尽管美国对中国围堵的战略意图不时干扰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但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5000亿美元的现状,说明了两国关系谁也离不开谁的深度。2013年6月,在习近平访问俄罗斯之后,中美之间打破外交惯例,采取非正式访问的方式,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开创中美领导人会晤新形式,两国达成“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理念,“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共识突破了后起大国与既有大国必然冲突的惯性思维,总体把握了中美关系发展方向。

办好多边主场外交。在2013年博鳌论坛,习近平与10国来华参会的外国领导人会谈会见。2014年4月份,李克强在海南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发表演讲透露中国加强与亚洲合作的重要经济发展信号。2014年5月,在上海召开亚信峰会,包括11位国家元首、1位政府首脑,以及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内的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参会。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22次非正式峰会。中国既对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提出设想,也利用这一场合,举办多场双边首脑会晤。

亮明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外交底线。习近平在各种外交舞台,不断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主张,回应国际社会的各种关切。针对近几年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炒热发酵,习近平在多个场合阐述中国的外交底线。2014年3月,习近平在德国柏林发表演讲,表示“在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捍卫中国的正当合法权益”。中国爱好和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正当权益,更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中国采取实际行动,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2013年11月23日,中国宣布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范围涵盖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不仅是对日本的反制措施,也是对美国设立的第二岛链的突破。中国与俄罗斯多次进行大型联合军演,并在上合组织框架内举行联合军演,也参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军事演习。针对美国的两面政策,中国一方面明确表达:“太平洋够大,足以容下中美两国。”另一方面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形成对美国的战略制衡。中国要求美国在南沙群岛岛礁争端和钓鱼岛争端中不选边站。外交部长王毅呼呼,域外国家不要插手南海争端。中国与韩国等一道,揭露近年日本的安倍政权在历史教科书、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问题上的鸵鸟政策,揭露日本现政权对侵略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历史不思悔改,不认账、不认罪的态度,坚决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借尸还魂。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国之一,在纪念二战胜利69周年设立重大国家纪念日,并要在2015年庆祝二战胜利70周年,强调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与《波茨坦宣言》确立的原则不容颠覆。

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争端和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相结合。对南海争端,中国一贯倡导以和平的外交手段,通过双边谈判加以解决。与此同时,为应对钓鱼岛和南沙群岛岛礁争端的外来挑战,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准备,提高海洋维权能力,坚决维护海洋权益。一方面,要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另一方面,坚决反对域外国家干预和周边国家侵犯中国的核心利益。

站在全球经济合作发展制高点

十七大以来提出外交“以人为本”,维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与利益得到进一步发展。十八大以后,站在全球经济合作共同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外交既为经济发展和全球稳定服务,也加大力度保护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和公司的利益。中国过去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派出工兵帮助战乱地区排雷,派出工程部队帮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派出警察维护当地的治安秩序。2011年3月,利比亚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动用海空力量,从利比亚撤出3.58万人。2014年5月,在越南对在其境内的中国公司和中国公民打砸抢烧之后,中国再次动用海空力量,从越南撤出3000多中国公民。2014年9月,为了保护中国的石油公司和工人的安全,中国第一次派出800人的机械化野战部队到南苏丹。在与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方面,成就斐然,特别引起关注。

中国提出中亚丝绸经济带和海上丝绸经济带,已经取得两个经济带沿线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泰国与中国云南昆明高速铁路的建设会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与人员往来。具有重要战略的意义的泰国克拉地峡将开凿运河,是具有世纪意义的工程,将突破海运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充分保障中国能源运输通道的安全。

在尼加拉瓜开凿运河。这是在中国与尼加拉瓜没有外交关系的条件下,由中国商人信威通信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靖牵头,拿到的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运河项目,已经获得尼加拉瓜政府和议会的通过,其意义不亚于巴拿马运河。中国公司获得尼加拉瓜运河100年的独家开发与经营权,计划投资500亿美元,已经在香港设立尼加拉瓜运河开发投资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和徐工机械等十多家中国公司参加投资合作。计划2014年12月开工,2019年通航。这一巨大工程显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将会给尼加拉瓜提供20万个工作岗位和运河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国与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密切深入,落实在各高科技领域的各种合作,硕果累累。在签署总计4000亿美元的东线天然气管线协议之后,这一工程已经在俄罗斯境内顺利开工。俄罗斯承诺,通过这一管线,每年向中国提供380亿立方米天然气。俄罗斯宣布,在2014年9月开始启动西线的天然气管道谈判,争取在11月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签署正式协议。中国吉林省与俄罗斯苏玛集团签署万能海港合作框架协议,该海港位于俄远东太平洋沿岸最南端的扎鲁比诺。重建这一不冻深水港,解决了吉林省图们江流域没有出海口的问题,为吉林省货物出口解决海港运输通道,也加强了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货运开发和地区经济的建设。中国黑龙江省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合作也取得重大成果。从西到东沿黑龙江界河,将建设漠河附近的洛古河公路桥、黑河市至布拉戈维申斯克的黑龙江公路桥、同江黑龙江公路铁路桥、东宁珊布图河公路桥。这些直通桥梁的建成,不仅将为两国人员往来和货物运输提供便利条件,也将会加快发展两国边疆地区的经济建设。

中国与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管道在完成ABC线贯通之后,正在建设D线天然气管线,气源所在地是土库曼斯坦,管线将从土库曼斯坦开始,途径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最后与中国新疆管道接轨。计划在2016年建成,年供天然气300亿立方米,使管道途经国家均受益,可以更加便利地获得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资源。中国在杜尚别修建的火力发电厂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并启动二期工程,将完全解决塔吉克首都杜尚别的电力短缺问题。

中国在南海的西沙群岛深海石油钻探,通过3000米深水半潜式981深海钻井平台取得重大成果,陵水17-2测试日产天然气5650万立方英尺,相当于9400桶石油当量。这是在越南对中国在自己海域钻探干扰条件下转场所取得的成果,宣示了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主权和深海钻探技术超高水平。

2014年7月,习近平向拉美国家提出一系列经济建设大项目,丰富中国与他国经济合作,着重基础设施项目。习近平与巴西、秘鲁领导人探讨后决定,合作建设横贯南美洲,连接大西洋、太平洋两洋,横贯南美大陆的高速铁路铁路。这一长达5600公里的铁路大动脉项目建成,其影响将要超过非洲的坦赞铁路。在阿根廷,中国将与阿根廷合作建设基什内尔和塞佩尼克水电站、贝尔格拉诺货运铁路改造项目。李克强访问德国等中东欧国家的时候,也多次推出中国机车设备和高铁技术。国外舆论认为,中国开始摆脱过去以低附加值的“衬衫换飞机”的换汇贸易模式,进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经济合作新时代。

中国提出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凸显对国际金融秩序的贡献。这些具体措施证明,中国用具体行动推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维护金融稳定和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对建立更加公正、平等国际金融秩序,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应该调整

2014年9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上,清醒地表达了中国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总体认识: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复杂变化。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有利条件在增多,但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各种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多个热点同时升温,一些地区紧张对峙加剧。世界经济延续缓慢复苏,新的增长动力不足。国际关系中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仍然很突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为应对这种国际形势的特点,以习近平为首的新的领导集体,不以成规为戒,不被旧律所缚,灵活主动。这种外交政策调整,既符合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需要,也顺应“人心思变、思和”的渴望。

外交政策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任何国家的内外政策都是根据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和目标,进行必要的调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政策是当年邓小平对党的高级干部提出的应对西方国家制裁的对策,是中国在特定国际背景下的应对之策,不可能“适用一百年”。这一政策的本质是,中国吸取苏联同美国争霸的历史教训,“中国决不当头”,“这个头我们也当不起”,表达不与美国争霸的姿态,维护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逐步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与俄罗斯共同提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就已经打破“韬光养晦”这种政策。江泽民主政时期提出新的国家安全观和2005年胡锦涛在联合国提出构筑“和谐世界”外交理念,也是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国际秩序观。习近平提出构筑中美“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对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提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观念,进一步说明,中国事实上已经不囿于“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政策方针的束缚,而是不断提出新的国际道义目标与准则,既要不断阐明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发展、安全、合作”的对外战略,也对试图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图谋给予坚决反击。

对中国提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李克强阐释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各国利益相互依存,彼此命运休戚与共,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国家之间关系“不应再是你输我赢、'零和博弈',而应该是双赢多赢、互利共赢,唯此世界才能繁荣进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走“国强必霸”的西方大国的老路。但在事关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还是要“有所作为”,不能任人欺凌,在事关国际道义的问题上,中国还是要表明态度,在维护地区和平和世界安全问题上,中国还是要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常务理事国的地位,发挥自己力所能及的大国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发展。现有的国际秩序虽然不尽合理公平,西方主导的局部战争依然存在,有些热点还有加剧升温的趋势。但有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安全机制和现有的国际秩序,比起国际无政府状态,还是有利的。当前威胁到世界安全与稳定的还是霸权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因此,要维护现有国际体系的稳定,要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中国在历史上就是联合国成立的发起者和缔造者,也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一贯主张遵循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和平方式、政治手段、外交对话与谈判,解决地区冲突与热点问题。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为此做出中国的贡献。

总之,十八大以来的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既有继承,又有重大发展。中国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大局出发,提出并落实各种维护中国周边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安全措施,将有力维护中国周边总体和平和世界的稳定。

(作者为外交学院教授,文章转自《唯实》)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