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国际形势
  • 黄平:国际格局正迎来变革与重塑 2017-03-10 16:11
    世界不但多极,还多元,乃至多伙伴。这些个“多”,将会催生出何种新型关系并不很确定。但确定性有三:第一,国际关系在重建,各类同盟—伙伴关系正在重组,国际规则正在重写,国际格局在重构;第二,我们努力的目标和愿景很明确:通过共建、共享、共赢,建设一个更加和平、安全、公正的世界。第三,在新的国际格局中,西方继续主导、支配、称霸的可能性不是增加了,而是降低了。
  • 刘中民:中东才是特朗普的“当务之急” 2017-03-09 17:33
    在美俄的大国博弈中,双方的欧洲、中东和亚太政策具有复杂的联动效应,美俄的主要矛盾在欧洲,尤其是北约东扩、反导系统、乌克兰危机等问题上,而中东地区则成为俄罗斯平衡美国和西方战略压力的突破口。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更无法放任俄罗斯在中东不断扩张势力范围。
  • 孙哲:别只听主流媒体的,特朗普正稳步推进改革 2017-03-09 17:03
    特朗普并非主流媒体报道的那样没有章法,而是根据美国时代的不同稳步推荐美国的改革。特朗普不仅仅是另一个总统,而是另一类总统。美国有着强大政治传统,即使特朗普失败了,最多8年也会被选下去。
  • 孙德刚:美国新政府中东战略初见端倪 2017-03-09 16:54
    目前美国新政府通过联合英国和欧洲盟国,试图重构以色列—海合会—土耳其—约旦—埃及中东大同盟,加大遏制和制裁伊朗力度;以反恐为任务,以叙利亚危机为突破口,分化俄罗斯、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和叙利亚政府形成的统一战线,使美国从中东事务的旁观者重新变成领导者,增强美国在中东安全事务中的话语权。未来美国中东政策将会呈现出哪些变化、作出怎样的调整,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 马晓霖:特朗普上台,中东战略压力将升级 2017-03-07 18:10
    虽然特朗普还没出台中东战略,但其纠偏匡正奥巴马政策,加强保护以色列和沙特等传统盟友并重新遏制伊朗的基调已显露无遗。随着特朗普加大投入重整军力并宣称将调动更多资源在中东进行反恐,伊朗面临的战略压力将再次升级。因此,探测美国地区政策并加强备战、扩大攻防区域,成为德黑兰频频出手的动因。中东未来的博弈焦点,将在反恐之外重返美伊关系这条扭曲的轨道。
  • 杨凡欣:稳中求进: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 2017-03-02 17:09
    放眼未来,中美仍需相互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等因素的影响,世界面临着更加动荡不稳、战乱频仍、难民成灾、反恐斗争等各种挑战,这亟需中美两国精诚合作,共同创造和平安宁的世界。
  • 约瑟夫·奈:自由国际秩序能幸存吗 2017-03-02 17:07
    目前现有国际秩序正面临重大挑战,而且挑战来自于内部,不过美国不会失去维持这种国际秩序的能力。在未来几十年里,美国仍将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军事强国,美国在亚洲和欧洲所提供的安全保证为构成这一自由秩序繁荣的稳定基础提供了保证。但军事力量不适用于处理诸多情况。保持各种关系网络,与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合作,及帮助制定出解决新出现的跨国问题的规范是至关重要的。今后在帮助稳定世界以及为世界持续进步做担保方面,华盛顿现在所起的作用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
  • 张敬伟:中美回归现实主义,两国关系暂时拆弹 2017-03-02 17:06
    中美关系回归现实主义,让世界松了一口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会一帆风顺。相反,中美关系还会面临更大挑战。在人民币汇率、中美贸易、南海等议题上,特朗普不会放松对中国的压力;如果特朗普的内政外交能够摆脱当下的困局,就会鼓励特朗普在中美关系上走极端。中美关系回归现实主义值得庆幸,但是如何破解一些现实难题,也考验两国政府的智慧。
  • 赵明昊:“后西方”世界秩序会不会到来 2017-03-01 17:14
    目前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面临危机。未来数年,无论“后西方”国际秩序会否出现,中国的发展都将面临新的全球战略环境,有些变化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快、来得深。中国需要从新的站位看待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从国际秩序的高度把握和制定外交政策,对形势的判断也要有创见、说新话。显然,“引导”和“当头”不能简单划等号,引导国际秩序的演进,需要推动更具共识性的国际秩序“愿景”,需要处理好实力、机制和规范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不断培育和提升“全球领导力”。当然,“领导力”和“领导”也不能简单划等号,前者的内涵更为丰富微妙,是值得中国人思考的新课题。
  • 郑永年:社交媒体如何颠覆政党政治 2017-02-28 16:49
    未来政党不互联网化,政党政治就很难有效运作。因此,政党+互联网会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大趋势。如果没有更多的规制或限制举措,重心会向社交媒体倾斜。从长远来说,人们要思考的问题是:社交媒体可以取代政党吗?因为,相比传统政党,社交媒体更能胜任表达和聚集社会利益和意识形态。不过,这种聚合并不是政治的终结,而是政治的开始。它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或破坏性,少有建设性。社交媒体可以把非理性的一面放大,但它又如何帮助人们实现理性政治呢?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