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欧洲 > 正文
胡春春:德法政客的“迷惑行为大赏”与德法发动机重启
发表时间:2023-06-05 18:11 来源:国际网
就在俄乌冲突仍看不出解决路径的时刻,法、德却各自陷入了奇怪的内政漩涡。我们在这些貌似花边新闻的争论背后看出了一种共同的逻辑,即两国的政治精英与民众之间的鸿沟有逐渐加深的趋势,这种鸿沟都指向西方现代社会的机制性失灵。这种失灵不是必然发生,但其发生确是必然。如何用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替代或者遮盖当下的僵局,可能也是法德领导人在7月会面时必须讨论的主题。

俄乌冲突爆发一年多以来,欧盟议程的主调已经不再是第一时间的“危机应对”,或者是更属于长期任务和不断挑战的“深入的一体化”,而被北大西洋框架下的防务与安全以及种种“泛安全化”想象为主的议程所左右。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欧盟发展的传统驱动即“德法发动机”(或者“法德发动机”,德法两国孰轻孰重取决于观察的角度)似乎失去了引领作用,或者被边缘化(如法国),或者受到多方的批评(如德国)。法德之间在欧洲和国际议程上的默契与协调也更多属于观察者的回忆,而与两国近年来多有扞格的事实不符。

在这个背景下,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7月初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也就更受国际关注。作为法国总统二十三年来首次对德国进行国事访问,马克龙访德既是重温法德《爱丽舍条约》签署60周年,也无疑将就两国如何在深刻变化的欧洲和世界格局下重振欧洲发展动力进行深入探讨。

作为观察者,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法德届时能不能为重启发动机做好各自的功课?

“青少年漫画杂志与总统政见”的组合

先看法国。

马克龙似乎失去了“黄背心”运动时期亲自下场进行全民大讨论的勇气。面对退休制度改革后的一波波抗议,马克龙选择了躲避公众舆论,以及与工会组织的面对面交锋,仅仅在3月22日接受了一次电视采访。然后在3月29日,马克龙令人费解地选择了青少年漫画杂志《Pif Gadget》表达自己的政见。在采访中,马克龙回答了青少年提给总统的问题,比如:“你能不能离开你的岗位,如果你离开,会是什么样子?”

马克龙的这种与公众交流的方式受到了法国人的冷嘲热讽。这也为马克龙的政治对手提供了上好的攻击素材,右翼民粹的埃里克˙泽穆尔(éric Zemmour)谈笑风生地评论说:“这让我很高兴,因为所有这些谈论现代性并指责我生活在过去的人,只是在我们年轻时读的杂志上做回应!在1970年代,《Pif Gadget》是我放学后买的杂志,当时我不知道它属于法国共产党,但没有人在意!……你可以同时阅读美国的《Mickey杂志》和共产党的《Pif Gadget》。”左翼政党“不屈法兰西”的女性政治家曼侬˙奥布里(Manon Aubry)从中读出了傲慢:“我很少在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和历史性的社会运动的关头看到如此程度的挑衅。”德国的评论更像是挑动德法争端:设想一下,朔尔茨总理选择德国的青少年杂志《真棒》(Bravo)来讲政治!

“《花花公子》和女权主义”的组合

马克龙内阁的劳动部长奥利维耶˙杜索普(Olivier Dussopt)选择同性恋杂志《Têtu》(《倔强》)与公众进行交流。不过交流的内容仅限于自己的个人感受:3月24日,杜索普发文公开了自己的同性恋倾向,称自己已经因此饱受言论攻击。

进入4月,法国时任主管国籍事务的内阁成员、现任总理直辖国务秘书玛琳娜˙席亚帕(Marlène Schiappa)又一次丰富了法国社会本已激烈争论的多种议题:她成为4月上旬出版的美国成人杂志《花花公子》(Playboy)的封面女郎!《花花公子》德文网络版如此介绍这一独特的“法国事件”:“我们的法国同事在他们的最新一期杂志中,可能成功地获得了十年来最大的独家新闻:以法国国务秘书玛琳娜?席亚帕作为杂志封面,虽然不是裸体,但其挑衅性足以让整个国家颠覆性地想拥有这期杂志。仅仅三个小时,这期杂志就被抢购一空。”事实上,按照《花花公子》法文版负责人让-克里斯托弗˙弗洛伦汀(Jean-Christophe Florentin)的说法,一般《花花公子》每期只印刷3万册,这期的发行量已经是10万册,现在又加印了6万册。

但是,一本男性成人杂志的“洛阳纸贵”与法国社会当下的关切之间,究竟构成何种关系?是因为女性国务秘书在采访中所表达的政治观点吗?席亚帕在这期《花花公子》的采访和照片篇幅为12页,她谈论了女权主义、妇女权利、双性恋及跨性别群体的权利等话题。同时,她也回答了该杂志向来偏好的软话题,如“从政能带来乐趣吗?”“行使权力能带来乐趣吗?”或“你是一个诱惑者吗?”等。席亚帕如此解释自己成为《花花公子》封面女郎的动机:“我捍卫妇女对自己的身体掌控的权利。”

席亚帕的言行引发了法国政界跨阵营的批评:保守主义者认为女性政治家与成人杂志发生联系很不得体;女性主义者认为自称女性主义者的政治家选择男性成人杂志作为阵地纯属精神分裂;绿党政治家桑德琳˙罗梭(Sandrine Rousseau)评论道:女性的身体应该能够在任何地方暴露,我对此没有意见,但这要视乎社会状况。而法国社会目前处于什么状况呢?法国民众将要多工作两年才能退休,目前因为参加游行而损失相应的薪水,因物价高涨而生活捉襟见肘。法国总理伊丽莎白˙博尔内(Elisabeth Borne)已经给席亚帕去电话,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认为她在当前的背景下接受此类采访“完全不合适”。

“职业写作和玩票从政”或“玩票写作和职业从政”的组合

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的日常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按照普通人的理解,如果法国总统马克龙不惜逆民意而要推迟法定退休年龄,可见法国财政局面之严峻。事实也是如此:法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债务总和此间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3.4倍,在发达经济体中间名列前茅。因此,典型和称职的法国经济和财政部部长应该是一个殚精竭虑的国家公务员形象,在马拉松式的会议、面红耳赤的谈判和堆积成山的文件之间不舍昼夜。

然而布鲁诺˙勒梅尔(Bruno Le Maire)显然有着不同寻常的能力,在公众的标准和私人的追求之间、工作与生活之间重新定义了平衡。这位年届54岁的财政部长在今年4月底出版了自己写作生涯以来的第17部、也是他40岁开始从萨科齐内阁出任部长以来的第5部作品:一部题为《美国赋格(另译“美国流亡”)》(Fugue américaine)的长篇小说。小说中描写一对纽约的兄弟在1949年追随传奇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的足迹前往哈瓦那,从此两人的生活道路发生改变,作品涉及音乐、流亡、犹太文化、罪责等主题,也含有赤裸裸的性爱描写。

按道理,一位公众人物出版一部文学作品,哪怕是其中含有性爱成分,也不会令久经考验的法国公众大惊小怪。但是,在法国社会因为推迟退休年龄,也就是因为公共财政问题陷入分裂和对抗之际,在法国公众无法摆脱“购买力”焦虑之际,在法国政府债务超过3万亿欧元、法国的信用等级被美国信贷评级机构惠誉(Fitch)下调之际,主管经济和财政的部长勒梅尔却有时间创作和宣传自己篇幅长达480页的小说,这就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私人艺术口味问题了。部长的性爱小说于是成为公众愤怒爆发的突破口。“不屈法兰西”的议员弗朗索瓦˙鲁芬质问道:“在通货膨胀使法国人感到沮丧的时候,部长应该把哪怕一分钟、一小时、一星期的时间用来写一本含有性爱情节的小说吗?”

“法国的政治家疯了吗?”

从马克龙到他的内阁成员,近期一连串的公共行为无不令人困惑。法国共产党书记法比安˙鲁塞尔(Fabien Roussel)在推特上发出嘲讽:“要了解政府的意图,现在除了订阅儿童杂志,还得订阅《花花公子》。”

任何一位法国观察者都知道,法国2023年上半年的最大政治主题不是如何在外交或国际政治领域内应对俄乌冲突,而是在马克龙提出并绕开国民议会、强行动用宪法条款通过退休法案之后,政府和社会之间如何进行有效对话以获得和解。在这个关涉法国民众向来视之为理所当然的社会福利争议解决之前,法国的内政可以说陷入了僵局。如何避免又一次类似“黄背心”的全国性抗议运动的出现,并推动国内政治议程前进,可以说是法国政府的当务之急,也是法国政府推动外交和国际议程所必需的行动力的基础。

然而,正如“欧洲保守主义者”(The European Conservative)平台提出的问题所表达的那样:“法国的政治家疯了吗?”这种模糊受众群体、混淆私人空间和公众议题、回避公众重大关切等做法,究竟传达了何种政治信息?

问题如山的德国

再看近期的德国。

与法国相比,德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程度无疑要严重许多。由于德国在历史上向来采用以前苏联和俄罗斯为中心的“新东方政策”,同时严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给,这就在俄乌冲突之后为德国的内政留下了巨大的难题,即德国应该为失败的欧洲对俄政策负责吗?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究竟是富有远见的政治家,还是机会主义的政客,甚至间接导致了俄乌冲突的爆发?放弃俄罗斯能源之后的德国能源供给如何解决?基于廉价能源的德国制造业优势能否继续保持?由对俄能源依赖引发的政策检讨逻辑,应该在多大程度上运用于所谓对中国市场和关键原材料依赖?德国三党联合政府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转型等进步主义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还有可能兑现?无数的问题,始终是柏林各大媒体政论节目的主题。

“价值观标杆与绿色独裁者”的组合

德国目前国内政治面临的困难,首先要归结于制度的原因:社会民主党、绿党和自由民主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无论如何看来都是一个在2021年9月联邦议院选举之后的权宜之选,除了社会民主党因在大选中获得最高支持率而有充足理由提出组阁诉求之外,可能选民对于16年“默克尔路线”的疲倦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最终的结果是,在组阁谈判中,社会民主党实际处于“有求于人”的弱势,自由民主党因为有拒绝入阁而遭边缘化的惨痛经历,拥有强烈的入阁分享权力的欲望,绿党因而成为最为强势的政党。绿党政治家罗伯特˙哈贝克(Robert Habeck)出任副总理兼经济和环境保护部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出任外交部长。也就是说,2021年底德国新政府就任之后,德国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政策,都将留下强烈的绿党印迹。

事实上,尤其是自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哈贝克和贝尔伯克在德国公众感知中都是最受欢迎的政治家。与总理朔尔茨传达给公众的犹豫不定印象相比,贝尔伯克支持乌克兰的立场和语言鲜明,据说能够代表“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德国外交转向”;哈贝克被认为是具有天赋的现代政治家,擅长与民众交流,在向来坚持以理念改造社会的绿党中间,奇异地具有适势而为的实用主义风格,而且还能够得到民众的理解与支持,被认为体现了“真诚”(wahrhaftig)和“天然去雕饰”(authentisch)的品质。他在能源危机的压力下,不惜在“不符合德国价值观标准”的卡塔尔王公面前毕恭毕敬,目的在于为德国获得长期的天然气供应合同;也同样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哈贝克暂时把绿党的理念放在一边,延长了煤电厂的使用期限,德国公众认为这些行为都可以理解。著名的《明镜》周刊曾在2022年8月20日第34期以哈贝克为封面人物,文章对哈贝克不吝赞美之辞,称其平易而日常的语言、叙述与倾听的习惯以及不掩饰自己的困惑等“成就了一种新的政治风格”。

然而,在与联合执政伙伴社会民主党,尤其是自由民主党的博弈中,绿党认为自己的气候保护诉求受到了联合执政伙伴的抵制。在3月28日结束的著名的“30小时马拉松协商”中,三党虽然最终就《为环境保护和加快规划速度的一揽子现代化政策》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绿党最初的很多建议未能通过,比如强行更换、甚至从2024年开始彻底禁止使用传统能源暖气装置,大力扩建铁路而不是高速公路等。哈贝克在事后表达了对于“现代化政策”中不得不做出妥协的苦涩,对于绿党几乎同时要反对其他两党这一联合执政局面的不满,对于朔尔茨不能兑现环保诺言的失望。

几乎在一夜之间,绿党又从民意支持率一路走高、已经开始讨论哈贝克如何入驻总理府的“准全民党”,回落到本以为已经摆脱了的、死守自己理念的“小圈子党”的境地。尤其禁止使用传统能源暖气装置的说法让公众陷入了焦虑不安的状态:家里的暖气装置是不是违规?高额的更换费用如何承担?以及大家为什么要忍受整天想凭借“禁止XX”口号改造社会的激进环保团体的“绿色独裁”?今年3月31日第14期《明镜》周刊又选择了哈贝克为封面人物,文章主题为:希望曾经是绿色的。5月不来梅州的选举结果,也证明了绿党支持率已经大幅滑坡。

“证婚人和德国能源署领导人”的组合

5月,哈贝克在民调中的得分直接跌至负数。这其中的直接诱因是哈贝克陷入了自己最为倚重的膀臂、经济部国务秘书帕特里克˙格莱辛(Patrick Graichen)的丑闻。

整个事件并不复杂,就是一个老套的走后门、利益输送的故事。作为经济部的国务秘书,格莱辛在德国能源署领导人挑选过程中亲自向人力资源公司推荐候选人。最终入围的6人中有4人是他的熟人,而在进入最后甄选的3名候选人中,他亲自建议的最佳人选是自己的证婚人。

按照常理,哈贝克在自己领导的部门出现这种毫无悬念的腐败事件之后,应该立即采取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但是不属于老派政治家的哈贝克认为格莱辛的能力对于气候保护不可或缺,联盟党是以攻击格莱辛为借口企图阻挠政府的气候保护计划,他们为此不惜“极力、甚至是恶意使用污蔑、侮辱性的语言,散布真真假假的谎言”,“我不准备为了屈服于这场政治行为而让人牺牲”。哈贝克甚至与格莱辛一起接受了联邦议院经济、气候保护和能源委员会的质询。

然而,哈贝克未能借信任和支持扭转“证婚人丑闻”,反而因为丑闻的进一步扩大而令自己陷入尴尬。因为此间格莱辛又曝出另一件利益输送事件:2022年11月30日,格莱辛批准了数个资助项目,其中生态组织BUND柏林州总会的一个项目获得了60万欧元资助,而格莱辛本人的妹妹维蕾娜˙格莱辛(Verena Graichen)是BUND的主席团成员。这一爆料可谓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哈贝克不得不让自己的国务秘书立即“退休”。但是哈贝克的领导力以及个人形象已经受到了无法挽回的伤害。媒体的评论是:绿党和哈贝克的总理梦已经到了梦醒时刻。

重温《爱丽舍条约》时刻

就在俄乌冲突仍旧看不出解决路径的时刻,法国和德国却各自陷入了奇怪的内政漩涡。我们在这些貌似花边新闻的争论背后看出了一种共同的逻辑,即法国和德国的政治精英与民众之间的鸿沟有逐渐加深的趋势:无论是法国政治精英以个人诉求替代社会诉求的“无意识傲慢”,还是德国政治精英以道德约束他人的“选择性失明”,这种鸿沟都指向西方现代社会的机制性失灵。这种失灵不是必然在眼下发生,但是其发生确是必然。

如何用一种更为宏大的叙事替代或者遮盖当下的僵局,可能也是法德领导人在7月会面时必须讨论的主题。也许,共同追忆戴高乐和阿登纳60年前筚路蓝缕之功,能够为当下的两国如何跳出各自的困境与格局,甚至促进欧洲和平,开辟新的思路。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欧洲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负责人,文章转自“澎湃新闻”)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