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海洋 > 正文
蔡鹏鸿: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挑战与应对
发表时间:2014-04-14 11:54 来源:国际网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设想构成了中国面向太平洋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和周边外交战略新框架。新海上丝绸之路倡导的是新的和谐海洋秩序,对既有的制度不是推翻,而是建设性的改革,对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国家都是利好消息。中国绝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建立利益共同体应是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共同愿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打破现有的贸易体系,扩大中国在亚太地区的贸易伙伴关系,为实现两个中国梦奠定基础。

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以来[1],“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在世界和亚太地区得到广泛关注,成为各方热议的重要课题。在中国周边地区局势动荡、海上安全环境趋紧的背景下,这一倡议释放了什么信号?拥有什么内涵?实施进程中将面临什么挑战,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本文拟对这些问题加以研究。


一.倡议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提出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要倡议。它是对实现海洋强国的历史反思与有力鞭策。从概念上分析,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以丝绸贸易为象征、连接中外海上贸易的交通线,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源远流长的中外经济贸易和人文交流关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形成于秦汉之际,这条通路尽管历史上出现过“断链”等暂停现象,但是其绵延不断的历史至少也有2000年。“海上丝绸之路”以明代“郑和下西洋”为其巅峰期。受朝廷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持续时间近30年。郑和每次出使西洋都有舰船百余艘,二万多官兵随行。其船队分为“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五类,其性能、装备及规模为当时世界一流。最大的宝船九桅十二帆,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相当于现代八千吨级轮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英国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在他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2]然而,海上丝绸之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逐渐从世界航运力量的巅峰走向衰落。明朝实施的“海禁政策”,使得中国船舶不仅从印度洋上被迫消失,而且连马六甲以东海域也不易活动。18世纪末19世纪初,清朝没落迹象显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沿“海上丝绸之路”逆向东行,进入中国东南沿海。罪恶的鸦片战争不仅使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沉寂,更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李约瑟强调的海洋强国“随流而逝”,以致造成“甲午之殇”,北洋海军覆没,使后人挥不尽“甲午殇思”。当下,人们畅想“海上丝绸之路”,抚平追昔,不只是对历史反思的驱动,更是对实现中国梦的有力鞭策。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倍受鼓舞。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3]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方案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和主攻方向,任何一项改革部署都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同“丝绸之路经济带”已经作为东西方向联动的两翼,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一路一带”,它们是新一轮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组成部分。“一路一带”也是实现东西部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扩大向西开放,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与东亚东南亚、中亚、南亚、西亚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得以加强,在促进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实现向东南亚、亚欧内陆开放的宏大经济愿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着力于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21万亿美元,进口1.95万亿美元,中国现在是世界排名第一的货物贸易大国。[4]中国进出口货物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的,少量通过欧亚大陆铁路、公路或其他陆地边界的过境贸易实现。中国现在是集装箱生产大国,拥有超过五千艘以上的远洋商船,其他国家都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级的造船大国。在中国,上海郊区建立的洋山深水港已经成为世界名列第一的集装箱港口。因此,考虑建设新海上丝绸之路,应当说旨在推动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崛起,为实现两个梦而着力于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我们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是全球能能源需求总量的22%。中国进口的大部分能源都经过印度洋地区运输,因为,约56%的石油来自伊朗的西亚地区,还有部分从非洲进口石油。中国需要推进能源外交和经济外交,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保障海上通道稳定安全是符合这一战略设想的。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新时期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针延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积极运筹外交全局,突出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周边外交新理念是在对地区形势充分评估和把握的背景下提出的。近年来,周边海上军事风云际会,美国坚持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其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同盟关系,默认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鼓动菲律宾等海上走卒挑衅中国安全底线。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和安全环境似乎日益严峻,“中国威胁论”此起彼伏。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根本上是对周边海上国家发出一种特定的信号,对东盟国家释放出和平发展的善意,特别是,中国东盟关系“黄金十年”后,迈入了共建“钻石十年”的新起点。中国提出了中国梦同东盟梦都要梦想成真的愿景,为推进政治互信提供了正能量。东南亚成为中国周边外交优先关注的重点地区,在政治安全上中国提出了协商签署“中国—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此同时,中国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这些信号表明,中国不是安全上的威胁,同东盟国家都有发展经济推动地区合作的愿望,中国与东盟处于利益共同体的框架之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倡议的基本内涵

古代陆、海丝绸之路上的国家、中国的友好邻国都可以参与进来。未来“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很多项目,涉及的国家和实体可能更多,开放性也更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基本区位是什么?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三条:一是自成都出发,从云南腾冲出境,经缅甸至印度洋沿岸的海上贸易路线,这段丝路大部分是从陆路推进,因此也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以区别于传统上由西安出发的西北“丝绸之路”;二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东南亚地区为中枢,连接马六甲海峡以外印度洋沿岸各国,直抵阿拉伯及北非沿岸;三是由中国东部沿海出发,面向东北亚的东海航线,以及16世纪后兴起的横跨太平洋航线,到达墨西哥,以此连接中国到拉美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经由似乎是横无际涯的洋洋大海,走向世界。

新海上丝绸之路可以沿袭但又不限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的构想是,区位的实现上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这就是,以近及远,由易到难,以点带面,从线到片,根据实现的成果和经验,逐步拓展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连通合作规模。当前的着力点应以东南亚地区为中心区位,由此连通中国同东南亚国家,逐步扩及其他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海上通道。它不仅具有古代时期的那种着重于经贸活动的功能,而且还体现出时代特征,服务于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和人文交流。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近期目标是,在未来五到十年里,通过利用现代科技及其工具实施海上交流和沟通,加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同东南亚国家之间的经贸交流,确保2020年实现中国东盟1万亿美元贸易大关。

为此,“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应该包括:

其一,积极推进海上“道路联通”。“道路联通”本质上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不仅指陆地公路、铁路的联通,如中国协助老挝建设的铁路项目,就是东南亚地区不发达国家亟需的基础设施建设,而且也指海上连通,其内容丰富,包括航运、航道开辟、港口建设等海上相关新领域的联通。关于中国与东盟国家联手修建海上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问题,是海上道路连通的重要方面,中国已经计划斥资近20亿美元对马来西亚的关丹港进行升级改造。[5]包括印尼和柬埔寨官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