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丁原洪:中东地区形势的新变化
发表时间:2015-03-05 15:28 来源:国际网
美国中东政策和策略的调整,使得中东地区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巴以尖锐矛盾长期存在、和解无望成常态。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在削弱,但它不会退出。中东正在形成什叶派、逊尼派、世俗伊斯兰、传统阿拉伯、犹太五大力量争夺主导权的新格局。极端、激进伊斯兰势力兴起。当前中东地区形势的新变化折射出二战后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经历着重大且深刻变动,值得密切关注。

中东地区(包括北非及海湾地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是世界上形势动荡最为剧烈的地区,战乱始终未断。在这七十年里先后发生了多起规模不一的地区性战争,包括五次阿以战争、两伊战争,第一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叙利亚战争等。去年“伊斯兰国”出现,引发美国牵头的阿拉伯国家为主的联军讨伐,这使得持续多年的中东动乱局势更是乱上加乱。形成如此乱局的原因是多重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主要是中东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尖锐的宗教、民族、教派矛盾的地区;外因主要是中东由于战略地位重要和能源丰富,长期以来是西方列强觊觎、争夺的要地。多年战乱造成中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民众生活艰辛,贫富差距悬殊,这为不少国家政局动荡埋下祸根,也为外部势力介入提供更多机会。

美国奥巴马总统上台后,汲取前届总统发动两场战争,造成软硬实力遭受重大损失的教训,为适应世界政治、经济中心转往亚太地区的现实需要,实施“重返亚洲”或“亚太再平衡”战略,决定从中东地区撤出部分兵力,并采取尽量避免再度卷入大规模战事的方针。美国中东政策和策略的调整,使得中东地区形势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巴以尖锐矛盾长期存在、和解无望成常态。

自从1948年以色列在美英扶植下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后,巴以双方生存、发展权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为国际上长期存在的热点。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围绕这一问题先后进行了五次战争,危及整个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几次争战后留下了三大未解难题:巴以边界划定、圣地耶路撒冷分治、大批巴难民回归。在美国推动下,经国际斡旋,巴以双方曾进行过多次和谈,但成效甚微。历时多年的所谓“中东和平进程”实际上已陷停顿。美、欧、俄、联合国多方调解小组也已形同虚设。奥巴马总统第二任期开始后,为推进“两国方案”以促巴以和解,国务卿克里在一年多时间里十多次造访中东,但依然毫无结果。以色列方面拒绝做出任何让步,而且还继续以扩建约旦河两岸犹太人定居点和以“反恐”名义袭击加沙地区,向巴方施压并向美方示强。

导致巴以和谈今日的困局,原因有二:(一)巴以双方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以强巴弱,严重失衡。这些年来以色列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很大提升,而巴勒斯坦方面却内讧不已,分裂为巴解控制约旦河两岸、哈马斯控制加沙地区,始终形不成合力,同以谈判地位虚弱。加之,阿拉伯国家也因对以政策主张差异,无法一致对外,对巴勒斯坦方面的支持也大为削弱。(二)美国长期奉行一味支持、偏袒以色列的中东政策,一方面造成巴勒斯坦人民以及广大阿拉伯人民对美的深刻不信任和反感,另一方面使得以色列方面认定美为维护其在中东利益,离不开以的配合,因而有恃无恐。加之,美国为了自己私利,不顾以色列等国的强烈反对,近更极力谋求与伊朗在核开发问题上达成妥协,伤及以色列利益。在美以双方因伊核问题而公开争吵、对立的形势下,要想促成巴以妥协更是不可能的。

随着全球以及中东地区形势的变化,巴以矛盾对地区形势的影响力在下降。什叶与逊尼两大伊斯兰教派的争斗,正逐渐取代巴以矛盾成为影响中东全局的头号问题。

二、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在削弱,但它不会退出。

二战后,美国为了不断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谋求建立自己一家独霸整个中东地区的主导权,除极力排挤英、法、俄等其他大国插手中东事务外,它主要是利用以色列作支撑,分化阿以,挑拨什叶派与逊尼派两股阿拉伯势力之间的矛盾,打一派,拉一派,不惜多次挑起战争。然而,物极必反,美国推行这种自私自利的中东政策,不仅激起广大民众以及各派力量的反美怒火,而且使自己的盟友也同其逐渐疏远,离心离德。

“911事件”之后,小布什政府以“反恐”、“反扩散”为名,先后发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推翻塔利班政权和萨达姆政权,不仅大大消耗了美国的软硬实力,而且客观上帮助了美国宿敌--伊朗的崛起,使伊拉克政权落入什叶派手中,引发沙特等逊尼派国家的不满。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借“阿拉伯之春”之机,支持宗教力量---穆斯林兄弟会夺权,一脚踢开美国长期以来在阿拉伯世界头号盟友---穆巴拉克总统,以至于一位沙特王室成员无比感慨地说:做美国的盟友比做美国的敌人更危险。在以武力推翻卡扎菲政权后,美国又联合法、英等西方国家急匆匆发动叙利亚战争,试图推翻与伊朗关系密切的巴沙尔政权。为此不惜扶植其后演变为“伊斯兰国”的极端势力。2013年奥巴马先是信誓旦旦地划下“红线”,以叙“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威胁军事打击叙利亚,后又临阵退缩不前,借口实施“化武换和平”方案,放弃对叙动武。紧接着又匆忙接过伊朗新总统鲁哈尼的示好,极力谋求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妥协,实现美伊修好。美国这种出尔反尔、背信弃义、罔顾盟友利益的行径大大激怒了曾全力支持美国清除巴沙尔、压服伊朗的铁杆盟友---以色列、沙特、土耳其。尽管美国极力挽救,但美国与这些盟友的双边关系严重受损。以色列内塔尼亚胡总理与奥巴马总统因伊朗核问题公开闹翻,使美以盟友关系出现难以弥合的裂痕。眼下,为应付“伊斯兰国”的威胁,美国急需盟国的支持,但中东地区的主要国家出于不同原因多是说得多做得少,有点看美国的笑话。

美国自己的所作所为,使它再难以维持其原有的影响力。然而,美国在中东的存在事关它称霸全球的战略,处境再难,它也要硬挺下来。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后,现在又因“伊斯兰国”的出现,开始重新将军力派回伊拉克。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卡特宣誓就职后,当即飞赴阿富汗,宣布推迟实施原定的撤军计划。国务卿克里、能源部长等美方高官密集会见伊朗外长等,力图能在6月30日最后期限前能就伊核问题达成一项全面协议。这些举措表明美国正从多方入手,尽量维系其在中东的影响力。再有,虽然中东地区各大国与美国关系不睦,非同从前,可是它们又都想借力美国牵制自己的对手。换言之,谁也离不开美国。这也给美国继续发挥其特有的影响力,提供了空间。

三、中东正在形成五大力量争夺主导权的新格局。

从美国发动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到美、英、法入侵利比亚,挑起叙利亚内战,外部势力的介入不仅给中东地区人民造成无限的苦难,而且也激化中东地区内部各种势力之间的矛盾。长期主导中东事务的美国由于自身的原因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下降,以及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崛起,更使得当地的国际关系空前错综复杂。

中东地区正在出现新的地缘政治格局,即:以伊朗为代表的什叶派力量,包括伊拉克现政权、叙利亚巴沙尔政府、黎巴嫩真主党等;以沙特为代表的逊尼派力量,包括海湾诸国和也门等;以土耳其为代表的世俗伊斯兰力量;以埃及军政府为代表的传统阿拉伯力量,包括约旦、北非国家;以以色列为代表的犹太力量。

这五家各有自己的优势,正角逐中东事务的主导权,或更确切说为捍卫并扩大自身的利益而积极活动。它们相互之间都在纵横捭阖,既相互利用,又激烈较量,形成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与以阿以矛盾分野为主线的年代大不相同。其后果:一就是巴以和谈、叙利亚内战、伊朗核僵局三大地区热点纠结在一起,越来越难解。这也使得中东地区各国面对“伊斯兰国”崛起这一共同挑战,各有各的盘算,难有多大作为。

眼下,各方斗争的焦点集中在伊朗核谈判问题上。奥巴马面对巴以和谈无望、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一时又推翻不了,为了自己作为总统的“历史遗产”,正拼尽全力试图在伊核问题上取得突破。阻力主要不在伊朗方面,而更在于美国国内强硬派和与之呼应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美国国会撇开白宫,迳直邀请以总理就伊朗核问题在国会发表演讲,奥巴马愤然表示不见内塔尼亚胡。这在美以关系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共和党控制了国会参众两院,民主党内亲犹议员大有人在,美国政府孤注一掷地力图同伊朗就核问题达成妥协,能否在国会获得通过以及达成协议能否落实,纯属未定之天。但这必将会给今后美以关系以及中东新格局的形成增加复杂因素。

四、极端、激进伊斯兰势力兴起。

奥巴马政府为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弹冠相庆曾几何时,中东地区就出现较之“基地”组织更为激进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它不仅在短时间内攻城略地,占领伊拉克、叙利亚大片领土,并且蔓延到北非、也门;而且它从世界各地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招募了众多狂热青年,引发各国,首先是西欧的极大恐慌。全球反恐形势,从“911事件”迄今虽已过去十多年,但现实情况是“越反越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中东地区长期战乱,经济发展落后,民众生活艰难、社会矛盾激化,形势持续动荡。这一切形成了滋长伊斯兰激进思潮的土壤。西方列强的统治和压迫,尤其是在美国支持下以色列多年来对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的不公正欺压,更助长了极端、激进伊斯兰势力的发展。巴勒斯坦建国主要因为美、以阻挠而遥遥无期,成百万难民流离失所,处境悲惨。美国发动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战争,给各个阿拉伯国家造成无尽的苦难。甚至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人道主义灾难的最大制造者。反美愤怒情绪已在中东地区达到难以遏制的程度。继“基地”组织之后,更多的恐怖势力出现是必然的。

(二)美国在“911事件”后采取“以暴抑暴”和“双重标准”的方式,滥杀无辜,更使得极端势力在整个中东地区蔓延、扩散。值得警惕的是,美国现在反恐叫的很响,但它采取的是“御恐怖活动于国门之外”的方针,只要美国国内安全了,恐怖主义再猖獗也是危及别人,不是美国自己。

“伊斯兰国”如同“基地”组织一样,是美国自己一手扶植起来的。据美刊透露,早在“伊斯兰国”成立之前,美国反恐机构就对其前身“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进行过深入研究,认为“叙利亚成了圣战运动的火药桶”,“帮助“基地”组织重新恢复了它在阿拉伯世界的活动“,并且别有用心地指出,这支力量目前还没有把主要矛头对准美国人。其头目巴格达迪曾被美方逮捕关押,后又获释。

“伊斯兰国”宣布成立后,奥巴马扬言三年内“摧毁”“伊斯兰国”。至今已快一年,美国却只限于空中轰炸,拒不派出地面部队,强调要由伊拉克政府军、库尔德族力量、叙利亚温和反对派武装同“伊斯兰国”作战,实际上还是玩弄“以阿拉伯人打阿拉伯人”的伎俩。巴黎遭遇恐袭后,法国广邀各国领导人举行示威游行,而倡导联合反恐的美国却格外引人注目地托辞拒不派官员参加,甚至恰巧在巴黎的美国司法部长也不参加。目前美国在华盛顿召开的反恐峰会,也只是空谈原则,不谈反击“伊斯兰国”的具体措施。居心何在?仅从目前“伊斯兰国”把攻击矛头主要对准西欧这一结果来看,多少可以窥知一二。美国是在试图“祸水他引”。

总之,当前中东地区形势的新变化折射出二战后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正在经历着重大且深刻变动。值得密切关注。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欧盟大使)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