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近20年美国中东政策,其延续性远大于变化。美国中东政策的根本目标是遏制伊朗、改善阿以关系、减少美国战略投入。具体而言,美对伊软硬兼施,对以“小骂大帮忙”,对巴勒斯坦口惠而实不至,这20年来美国中东政策的区别仅在于对伊软硬的比例,对以骂和帮的程度,对巴口惠的频次。奥巴马执政时期,已对搞定中东有心无力。特朗普执政后美国是既无心又无力,再加上其战略收缩力度更大,且在战术上极端反复无常,这些只能让中东乱上加乱。 |
同历届美国总统一样,内政是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的首要关注目标。在外交领域,特朗普看似来势汹汹,吹嘘一天之内解决乌克兰危机、两个月同伊朗达成核协议、三个月解决关税问题,但实则是三拳齐发、拳拳落空。在中东,特朗普缺乏综合、系统的大战略,采取了诸多哗众取宠、具有表演性的冒险举措。目前,美国在中东既不想承担责任和代价,又想通过短期交易出大名、挣快钱、获实惠,结果是新一轮巴以冲突、伊朗问题、红海危机等热点问题风险大增,最终受害的不仅是中东,还有美国自己。 军事冒险主义屡屡受挫 作为曾经的房地产经纪人,特朗普习惯将国际事务简化为经济交易,对国际政治的复杂性缺乏必要的理解与耐心,总相信经济逻辑可以解释一切国际政治事务。然而,国际政治同地产交易有着本质区别,否则国际政治也不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特朗普看来,美国和以色列实力强、选择多,哈马斯、也门胡塞武装和伊朗则实力弱、选择少,对他们而言理性的选择应是接受美以的要价,及时给自己止损。但是,国际政治的逻辑并非收支平衡表那么简单——弱者不仅可在一场危机中不妥协、不让步,甚至还可在上百年时间里与强者对抗到底,这可能是特朗普作为商人很难理解的。巴以冲突延宕百年,迄今还看不到结束的希望。在特朗普看来,巴勒斯坦早就应该妥协了。早在2020年特朗普就曾提出全面偏袒以色列的“新中东和平计划”(也称“世纪协议”),要求巴勒斯坦让渡部分主权、领土,换取和平与经济利益。尽管几乎遭到全世界的反对,但特朗普自己认为这是一个“双赢”方案。 对比特朗普两个任期内的中东政策,虽然重点议题与政策不同,但逻辑思维与具体作法却如出一辙。第一步,在恐吓、施压的前提下,提出高要价的交易方案;第二步,表达出谈判的强烈愿望,在谈判中迫使对方出价、妥协;第三步,对方若不妥协,就自己找个台阶下,达成一个片面、临时的协议,并自我宣布大获全胜;第四步,若找不到台阶下,就静悄悄地离开,去别处寻找新的交易目标。 特朗普1月20日再次入主白宫,2月4日接待首个访问白宫的外国政府首脑,即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提出美国“清空加沙”“接管加沙”的设想,这是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在中东的第一个大动作。特朗普先是恐吓哈马斯,要求哈马斯一次性释放所有人质。2月11日,于1月19日正式生效的加沙停火协议第一阶段在执行上出现波折,哈马斯突然提出暂停2月15日释放三名人质的计划。以色列随即表示,若哈马斯不按期释放人质,必将重新采取军事行动,并动员预备役。特朗普则直接向哈马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2月15日中午12点前必须释放所有73名人质,否则将遭遇毁灭性打击。然而,当日哈马斯仅释放三名人质,美国也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随后,特朗普又恐吓埃及和约旦,要求他们接受加沙200多万难民,否则就切断对其经济援助。埃及和约旦断然拒绝这一要求,很快特朗普就妥协退让了。2月21日,特朗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没想到埃及、约旦会这样表态,我不会强推这个计划,只是坐下来提个建议”,立场明显后撤。其结果是,加沙停火协议中断,加沙战火进一步扩大。 在加沙战线上接连受挫后,特朗普将目光转向了胡塞武装。3月15日,美国出人意料地宣布对胡塞武装展开大规模军事打击,这是特朗普在中东的第二个大动作。美国打击胡塞武装时,不少人感到莫名其妙,因为美国是在未受到挑衅和威胁的情况下发动了先发制人打击。事实上,自2024年12月以来胡塞武装就再未袭击过境红海的“以色列相关”船只。虽然今年3月11日胡塞武装发表声明称,若以色列继续禁止人道主义物资进入加沙,就会恢复在红海的袭击,但并未采取实际行动。随后在美国“聊天门”泄密事件中,人们终于看到美国打击胡塞武装的真正意图,即向国际社会“传递信号”——特朗普是一个“果断”“有力”的领导人。显然,美国认为胡塞武装是个软柿子。但结果却是,经过美国53天的大规模军事打击,胡塞武装非但没有妥协退让,反而对以色列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袭击。反观美国,经此一役不仅消耗了30亿美元军费,还损失了两架单价为6700万美元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七架单价为3000万美元的捕食者无人机。《华尔街日报》评论称,事实证明胡塞武装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强劲对手,尽管他们来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且身处简陋的据点和洞穴之中,但仍令美国海军面临自二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5月6日,在以色列与胡塞武装的军事冲突不断升级之际,特朗普突然宣布美国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至于胡塞武装仍继续袭击以色列就不是美国的事情了。当美国“杜鲁门”号航母穿过苏伊士运河,驶离地中海时,胡塞武装正向以色列发射弹道导弹。美国没在胡塞武装身上占到任何便宜,红海危机也没有因美国的军事打击而降温,相反胡塞武装与以色列的军事冲突不断升级。 伊朗成为美国的下一个目标。4月7日,内塔尼亚胡成为特朗普宣布4月2日为“解放日”后首位访美的外国领导人,特朗普在同其会面时突然宣布,美国将与伊朗就核问题举行直接会谈,这是特朗普在中东的第三个大动作。一方面,美国宣布重新对伊朗实施“极限施压”制裁措施;另一方面,美国称从4月12日起,伊朗须在两个月内签署核协议,否则就将对伊朗核设施实施军事打击。6月12日,伊朗未同美国达成核协议,次日以色列便借机对伊朗发动代号为“狮子的力量”的大规模空袭行动,引发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中东最严重的军事危机。近日,美国社交媒体上热传着一段特朗普的旧视频,当时他谴责奥巴马称:“美国总统会因为完全没有谈判能力而与伊朗开战。”避免同伊朗发生直接军事冲突是美国历届政府的底线,特朗普的军事冒险主义没有令其得到自己想要的核协议,反而将美国推到同伊朗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的边缘。 战争边缘策略失灵 在不到半年时间里,美国先后对哈马斯、胡塞武装和伊朗采取战争边缘政策,却无一例外遭遇失败。作为超级军事大国,美国的军事威胁等战争边缘政策为何屡屡失效?最根本原因是,特朗普的战争恐吓同美国实力空虚、战略收缩、孤立主义之间的矛盾被暴露无遗。相关各方早已看透如今美国的本质,或通过战术性交易拖住美国,等待美国先软下来;或干脆硬杠美国,赌定美国没有发动战争的政治决心。迄今为止,中东各方都赌赢了,美军自2011年从中东撤出后就再未在中东打过大规模地面战争,而没有地面战争,美国很难让对手屈服。 避免卷入大规模中东战争,特别是不参与地面战争,是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核心。在此背景下,无论特朗普怎么高喊战争,也没有多少人相信。2012年叙利亚在“化学武器问题”上越过美国红线,奥巴马按兵不动;2014年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兵临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下,美国也未出动地面部队;2023年本轮巴以冲突伊始,拜登就确立了“不出动地面部队”的基本原则。除非美国人、美国财产受到大规模直接攻击,未来美国卷入大规模中东战争的可能性非常低。哈马斯、胡塞武装不惧美国军事威胁,就是知道美国不敢打地面战争。 同近年来其他几任美国总统相比,特朗普的孤立主义色彩更浓厚,他自诩为“和平总统”,不愿为盟国、国际秩序浪费一兵一卒。特朗普经常挂在嘴上的话是:“这不是我们的战争。”2019年,特朗普对伊朗“极限施压”,结果沙特石油设施遭胡塞武装袭击,特朗普袖手旁观,并称:“这是对沙特的袭击,不是对美国的袭击。”2024年12月8日,“沙姆解放组织”攻占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阿萨德政权垮台,特朗普当天将其社交媒体推文的关键词全部改为大写以示强调:“美国不应插手此事。这不是我们的战争。让它自行发展。不要卷入其中!”特朗普提出“清空加沙”“接管加沙”后,也立刻澄清美国既不会出兵,也不会出钱,需要以色列“清空加沙”后将其移交给美国。显然,特朗普也认为加沙冲突是以色列自己的事。 目前,以色列在加沙、约旦河西岸、叙利亚、黎巴嫩都有驻军。以色列要继续扩大战果,改变游戏规则,建立“中东新秩序”。对此,拜登不断给内塔尼亚胡出示黄牌甚至红牌,反对以色列对加沙的地面军事行动、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打击和对伊朗本土的袭击,但最终均为以色列的上述行动提供了强大军事支持。而特朗普则为此次以色列军事攻击伊朗开了绿灯,其军事行动进展出乎意料地顺利,美国参战积极性大涨,但这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的体现,而非美国中东战略的突变。美国仍然不想卷入一场大规模、持久的中东战争,但若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定不是特朗普的初衷。 特朗普政府不仅拒绝卷入中东的战争,而且不再为盟友的安全买单,甚至减少对盟友的安全承诺,让盟友自行承担安全责任。美国将伊朗问题的大部分责任交给以色列,自己则坐在副驾驶员的位置上,并将叙利亚问题的责任交给沙特、土耳其、以色列。不仅如此,美国还正从叙利亚、伊拉克撤军。6月2日,美国叙利亚问题特使巴拉克在接受土耳其电视台采访时表示,美国对叙政策将发生转变,因为“过去100年的政策都未能奏效”。美军驻叙军事基地数量还将从八个减少到一个,这是美国政策转变的重要一环。目前,美国有约2000名士兵驻扎在叙利亚,主要部署在东北部地区。此外,2024年9月美国与伊拉克达成撤军协议,今年9月前美军将撤出巴格达地区,2026年9月前则将全部撤出伊拉克。 机会主义被利用 5月12日,特朗普重返白宫后首次访问中东,出访了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三国,这是特朗普在中东的第四个大动作。这次中东行反映出,特朗普追求眼前的、狭隘的、商业的美国利益,甚至将个人荣耀置于国家利益之上。海湾阿拉伯三国看似亲美、媚美、靠美,实则认为美国不确定、不可靠、不值得信任,利用特朗普的弱点玩弄美国。美智库中东研究所专家布莱恩˙卡图里斯称,特朗普的中东政策就像是在没有地图和指南针的情况下,在大海上盲航。 中东之行,特朗普获得了虚荣,海湾阿拉伯国家得到了实惠。海湾阿拉伯国家熟知,影响特朗普的个人情感能够有效塑造美国外交,这是一个投入小、收益大的好买卖。因此三国为讨特朗普欢心,在招待上竭尽奢靡之风:战斗机伴飞,马队、骆驼队伴行,少女甩头舞、阿拉伯剑舞表演,颁发最高荣誉勋章,赠送价值四亿美元的私人飞机,在投资大会上安排演唱特朗普喜爱的《上帝保佑美国》,餐厅增设特朗普喜欢的麦当劳餐车等。 与此同时,沙特与特朗普签署6000亿美元合约,承诺投资一万亿美元;卡塔尔签署2435亿美元合约,承诺投资1.2万亿美元;阿联酋则签署2000亿美元合约,承诺投资1.4万亿美元。沙特还签署了1420亿美元军购协议,号称是“史上最大军购订单”;卡塔尔计划购买210架波音客机,也号称是“史上最大飞机订单”。然而,这些经济协议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没有落实的可能性。沙特承诺投资的一万亿美元,相当于其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卡塔尔的1.2万亿美元,则是其GDP的5.42倍,及其对美年贸易额的213倍;阿联酋承诺的1.4万亿美元,是其GDP的2.61倍,及其对美年贸易额的41倍。而沙特承诺购买1420亿美元美国武器,这一数额恰好是其年度军费的两倍。实际上,根据特朗普中东行后白宫正式公布的成果清单来看,各项协议金额已大打折扣。例如,沙特实签145个协议,价值2830亿美元。更何况,目前国际油价低迷,海湾阿拉伯国家自身还要吸引投资。沙特公共投资基金过去三年悄悄减持美国资产,从420亿美元减至今年3月的200亿美元。事实上,早在2017年特朗普访问沙特时,这样的剧本便已上演过,只不过这一次更加极端。当年沙特与美国签署了4500亿美元经济合作协议,但最终在特朗普首个任期内仅落实920亿美元。 从美国方面来看,海湾阿拉伯国家反而收到了实打实的好处。一是美国同意向沙特出售35亿美元空对空导弹,并考虑对其出售F-35战斗机,这是沙特追求多次的梦想;二是美国将简化芯片出口禁令,考虑同三国单独签署芯片协议,放松管制,这也是三国近年来一直游说的结果;三是美国不再强迫沙特与以色列建交;四是美国同意与沙特草签民用核能合作协议,认为沙特浓缩铀生产问题也可迂回解决;五是满足三国的请求,解除对叙经济制裁。据悉,美国已与阿联酋达成初步协议,从今年起允许阿联酋每年进口50万块英伟达最先进人工智能芯片。从军售、芯片到地区政治,海湾阿拉伯国家皆有所得。 回顾近20年美国的中东政策,可以发现其延续性远大于变化。美国中东政策的根本目标是遏制伊朗、改善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关系、减少美国的战略投入。美国对伊朗软硬兼施,对以色列“小骂大帮忙”,对巴勒斯坦口惠而实不至,这20年来历任美国政府中东政策的区别仅在于对伊朗软和硬的比例,对以色列骂和帮的程度,对巴勒斯坦口惠的频次。特朗普再次上台后,没有改变这些基本原则和目标,但是其战略收缩力度更大,且在战术上表现出极端的反复无常。对此,斯坦福大学谈判专家米歇尔·格尔方德表示,不可预测性能让对手措手不及,但信任才是达成持久协议的基础,特朗普这种零和博弈式的交易方式是一场危险的游戏;若其继续肆意将盟友视为对手,将谈判当作战场战术,美国面临的风险将不仅是糟糕的协议,最终全世界恐怕都会弃美国而去。 2016年奥巴马曾这样总结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原因:美国没有能力治理中东,我们想治理中东的想法是错误的;即使中东对美国特别重要,美国也没有办法搞定那里的形势。若说在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已对中东意兴阑珊,对搞定中东显得有心无力,那么特朗普执政后美国便是既无心又无力,更何况特朗普本人各种简单粗暴的做法,只能让中东乱上加乱。 (作者为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本文截稿于2025年6月19日,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