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当前伊朗对美国的批评言论极大地刺激了特朗普;而且,美以前期联合军事打击摸到了伊朗底牌;同时,内外形势变化有利于美终结伊朗问题;再加上,对伊朗改朝换代实现美国历届总统未能实现的夙愿。这导致美国有再次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或发动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而无论是美伊还是以伊之间目前的停火,很大程度上也许只是按下暂停键。 |
以色列与伊朗后有美国加入的军事冲突或被称之为“12日战争”虽已结束,但余烬仍在,极大地存在死灰复燃几率,中东局势并不令人安心。需要说明的是,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再打造“热爱和平”的人设,但从其思想底色和对待伊朗实践中,总体可以判断其政策偏好和走向。也就说,其骨子里的基督教民族主义(Christian Nationalism)的排他性,加之其对战争的好奇心,在各种有利条件的诱使下,最终极易促使其以“美国优先”为前提消除伊朗威胁,最终完成自1979年以来美国历届总统未完成的夙愿——解决伊朗问题,塑造“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形象。6月27日,特朗普在白宫举行的记者会上被问及在必要时候再次轰炸伊朗核设施的可能性时,他说,他不排除再次袭击伊朗。他说:“当然会,毫无疑问,绝对会。”而综合各种情况分析预判,美国确实存在再次军事打击伊朗或发动对伊朗全面战争的可能性,目前的停火只是按下了暂停键。 伊朗对美国的批评言论极大地刺激了特朗普 客观而言,尽管伊朗在与以色列的军事冲突或战争中,给以色列造成了一定的重创,但以色列给伊朗的重创明显更大。而美国后来加入的对伊朗核实施空袭,尽管真正的打击效果评估尚不完全清楚,只有未来才能揭示真相,但遭受重大损失是显然易见的。也就是说,目前伊朗的关键核设施虽不会像美国总统特朗普所说的那样被“彻底摧毁”或“严重毁坏”,但至少也不会像伊朗最高领袖哈哈梅内伊所说的美国“未取得实质性成果”。质言之,伊朗仍具备核开发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应该说,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核实施的空袭,性质是极为恶劣的。不仅违反了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更涉及核安全问题即给中东地区带来核污染的巨大风险。而伊朗在此前与美国间接谈判中曾一再表示可以承诺不研发核武器,但必须保留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因此,对于以色列尤其是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伊朗自然表现出极大的愤慨。 袭击发生后,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通电话时强调,美国袭击伊朗核设施时侵略行径,伊朗应对此做出回应。他在另外场合还补充说道,这一侵略行为充分说明,美国才是以色列针对伊朗实施敌对行动的主谋。而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则在社交媒体发帖称,以色列犯下了严重错误,必须受到惩罚。据法新社6月26日最新报道,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警告称,如果遭到美国袭击,伊朗将再次打击美军基地。“伊朗方面能进入美国在该地区的关键基地,且能在认为必要时采取行动,这一点很重要。”哈梅内伊还称,“如果进行任何侵略,敌人必将付出沉重代价。”而此前,哈梅内伊曾说过,在美国轰炸之后,伊朗对美国在卡塔尔的一个主要基地发动袭击,“打了美国一记耳光”。哈梅内伊还表示,伊朗永远不会投降。 然而,就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表态,严重刺激了特朗普的神经。据路透社6月27日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27日严厉批评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他称:“我被一项带有愤怒、仇恨和厌恶的声明伤害了,于是立即放弃了所有关于解除制裁的工作,不止这些。”按他的话说,他饶了哈梅内伊一命。美国官员日前告诉路透社记者,特朗普否决了以色列刺杀哈梅内伊的计划。这实际上就是指哈梅内伊忘恩负义,应该得到惩罚。 对于特朗普这种极为自我、自恋和夸张性格的人而言,由于存在极端自我为中心;过度寻求被崇拜;缺乏共情能力;自尊心十分脆弱;嫉妒与优越感并存;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等人格障碍,极易导致进入一种出尔反尔的极端对抗境地难以自拔。这也就极易导致他选择再次对伊朗动武。 前期美以联合军事打击摸到了伊朗底牌 尽管“12日战争”主要是在以色列与伊朗之间发生的,但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是美国和以色列合谋的产物,至少也是以色列因为背靠美国这个大树才敢发动对伊朗的战争。而美国最终加入到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则是不折不扣的美以联合作战。 在这场短暂的战争中,以色列和伊朗均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其中,据以色列军方说,至少31枚伊朗发射的弹道导弹击中以方人口稠密区和关键基础设施,包括以色列南部一座电站和北部海法市一处炼油厂。另据以色列卫生部6月24日数据,伊朗导弹袭击共造成以色列28人死亡、3238人受伤。而伊朗则遭受了更大的损失,包括防空网络核设施和地面导弹部队均受到严重打击,军事决策层几乎被一锅端。据统计,伊朗共有610人死亡,4746人受伤。同时,美军的突袭轰炸更是给伊朗核设施造成了重大破坏。 伊朗虽然对以色列实施了猛烈的报复性打击,但其军事实力尤其是弱点暴露无疑。集中体现在伊朗情报和反情报能力漏洞百出和防空网络极其脆弱。这些直接导致其主要高层军事指挥官被大量“定点清除”,防空网也在以色列发起第一轮袭击中被基本摧毁瘫痪,使得以色列军机可以在伊朗领空如入无人之境地穿梭,完全拥有了制空权。同时,也让美军B-2战略轰炸机来去自由地对伊朗三处最重要核实施进行了大规模空袭。 也就是说,通过短短12天的军事冲突或战争,以色列与美国基本上摸清了伊朗军事力量的实战能力底牌。这为再次对伊朗全面动武提供了大量的情报储备和总体信心。这些都可能刺激或鼓励美国单独或联合以色列对伊朗再次动武。 内外形势变化有利于美终结伊朗问题 笔者曾多次指出,以色列之所以敢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或发动战争,首先是中东地区的战略格局和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不再可能形成一个联合反以联盟,伊朗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也大幅下降。同时,以色列通过前期的军事行动对伊朗主导的“什叶派之弧”进行了极大清除,伊朗很大程度成为“孤家寡人”。这些都在“12日战争”中得到充分反映。 同时,尽管以色列和美国对伊朗的军事袭击和认知战,并未出现美以希望看见的伊朗国内动乱或人民起义。但包括美以在内的国外各种势力对伊朗人发起的认知战,对伊朗国内那些对现政权不满者不会不起作用。因为,多年的经济困境导致很多伊朗人对现状不满,加之伊朗的各种腐败现象泛滥,更加重了他们对改朝换代的期盼。而伊朗之所以在“12日战争”中未发生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或人民起义,或许出于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在面临外敌入侵时的一致对外心理。伊朗人的国家意识和国民凝聚力在战时反映的十分强烈显性,甚至可以超越种族和宗教派别。当年伊拉克发动对伊朗的战争(即两伊战争),萨达姆的其中一个误判就是认为伊朗南部的阿拉伯裔伊朗人会成为其内应。然而,事实是最终这些阿拉伯裔伊朗人跟所有伊朗人一起与伊拉克战斗了8年。而此次以色列率先对伊朗进行军事攻击,很大程度激发了伊朗人的爱国热情。即便是生活在海外的很多反政府伊朗人,也不认同以色列的做法,而他们的看法很大程度也影响着居住在伊朗国内的人们。此外,以色列对伊朗包括首都德黑兰在内许多大城市的轰炸,给伊朗人带来了生命危机感,因此纷纷逃离至乡下,失去了大规模集会的前提条件。 二是担心强大政府机器将自己当成叛国者或以色列间谍被“碾碎”。多年来,伊朗对被定性为以色列间谍者,一直都是处于绞刑。这对伊朗人而言都是谈之色变的。此外,伊朗的国内强力部门在维护国内稳定问题上也毫不含糊,手段极为强硬。其中对反政府活动更是使用高压手段进行制止,对其中的少数族裔打击手段更加严厉。例如,2022年9月,因22岁的库尔德族女子艾米尼未正确佩戴头巾被伊朗宗教警察殴打致死,引发了伊朗民众长达两个多月的抗议活动,伊朗当局采取了暴力镇压手段。据总部位于奥斯陆的伊朗人权组织2022年10月12日发表声明说,镇压行动至少已造成108人丧生。另据联合国2024年8月5日公布的伊朗问题国际独立实况调查团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的儿童在抗议活动中遭受了特别严重的侵犯,包括被杀害、残伤、拘留、强迫失踪、拘禁、酷刑、强奸以及其他形式的性暴力,这些行为造成了持久的伤害。报告指出:“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女性遭受的伤害具有独特性,而她们作为妇女以及作为少数民族和宗教少数群体所遭受的歧视和暴力则加剧了这种伤害。”因此,在以色列攻击伊朗之时,若伊朗国内出现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无疑会被当作叛国者或以色列间谍予以强力镇压,这很大程度震慑了那些反政府者想要借机起事者。 三是看到这种空袭作战根本无望彻底打垮伊朗。电影《南征北战》中有句台词:“同志,别忘了啊!大炮不能上刺刀,解决战斗还得我们步兵呢!”这句普通得台词实际上道出了一个战争普遍原理,即,不出动地面部队很难赢得战争的胜利,尤其是想彻底打败一个国家和颠覆一个政权。因为,尽管英国皇家空军创始人休·特伦查德爵士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提出战略轰炸理论并流行一时,但在其后各类战争实践中均证明,它虽然能够达到他认为的“同时产生精神效果和物质效果”,但却无法最终征服对手。当然,二战中美国使用两枚原子弹轰炸日本迫使其投降是个特例。因此,相信伊朗那些反政府势力也十分清楚,单靠轰炸最多只能给伊朗重创而无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军事胜利,更不会实现改朝换代,故没必要做无谓牺牲。 然而,以色列和美国此次对伊朗的联手打击,无疑又给了那些伊朗反政府者带来了希望。尽管伊朗目前开始加大了对“伊奸”的肃清力度,但一旦美国单独或联合以色列以及其他国家发动一场对伊朗的“改朝换代”战争,既有的和新生的大量“伊奸”必将成为助推“改朝换代”的力量。这或许也会成为鼓励美国对伊朗动武的诱因。 对伊朗改朝换代实现美国历届总统未能实现的夙愿 自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与伊朗关系从中东地区的亲密盟友变为头号死敌,除奥马巴曾一度试图适当缓和与伊朗关系外,里根、老布什、克林顿、小布什、特朗普和拜登,历届美国政府对伊政策均以遏制施压为主,视伊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邪恶轴心”,欲除之而后快。但之所以一直采用各类制裁手段实现“以压促变”而未直接采取军事手段进行“改朝换代”,主要还是基于伊朗特殊的地缘政治位置,尤其是扼守着霍尔木兹海峡。担心一旦对伊朗发动全面战争而无法确保霍尔木兹海峡保持畅通给世界能源和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此次美国对伊朗核设施进行大规模空袭后,伊朗也曾再次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尽管最终并未实施,但这或许是这种威慑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也包括美国并未真正准备好对伊朗发起全面大规模战争,尤其是对确保霍尔木兹海峡畅通缺乏信心。因此才会出现,美国一边刚轰炸完伊朗,一边呼吁伊朗与以色列停战的情况。 然而,这并不代表特朗普不想通过军事手段最终解决伊朗而冒一次风险。作为商人出身的特朗普显然十分清楚风险大但利益也大的道理。从美国突袭轰炸伊朗核设施后,出现了一个逻辑说不通的情况,即:如果美国“彻底摧毁”了伊朗主要核设施,为何还想要通过“激励措施”来与伊朗达成核协议谈判?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6月26日报道,四名消息人士透露,美国特朗普政府已讨论了可能帮助伊朗获得多达300亿美元资金用于建设民用核能项目,同时放宽对伊制裁并解冻数十亿美元受限制的伊朗资金——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使德黑兰重返谈判桌。这与特朗普宣称彻底摧毁了伊朗核设施明显存在着悖论。也就是说,既然已“彻底摧毁”或极大迟滞了伊朗核能力,为何还要通过“激励措施”来鼓励伊朗与美国达成相关协议呢?这只能说明,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空袭后,伊朗核设施并未被“彻底摧毁”。 此前,《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两家美国媒体刊登有关美方打击伊朗核设施后的评估报告称,此次打击仅使伊核计划推迟了几个月时间。特朗普随后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是“假新闻”,而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的回应则有些耐人寻味,她说“这份所谓的评估报告完全错误”,它被列为“最高机密”,却被情报界无名之辈泄露给了CNN。此外,特朗普的一名私人律师致信《纽约时报》,称该报道损害美总统声誉,并要求“撤回、道歉”。该律师在信中指责该报道“虚假”“诽谤”,且“不爱国”。同时,据美国《纽约邮报》网站6月27日报道,最新卫星图像显示,在美国用钻地炸弹轰炸伊朗福尔道铀浓缩设施5天之后,伊朗施工人员正在这座地下堡垒的地面上忙碌工作。说明伊朗正在修复富尔道核设施。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次“12日战争”,会否促使伊朗人决心彻底抛弃幻想,坚定加快研制核武器的决心?谁人敢言没这种可能性呢?当地时间6月26日,伊朗议会议长卡利巴夫通过其社交账号表示,经宪法监护委员会批准,伊朗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的法律已于当天正式颁布。他同时批评国际原子能机构为战争和侵略行为提供便利,沦为以色列政权的代理人。并表示,伊朗将在确保本国核设施安全之前,停止与该机构的一切合作。这会否是一种开始秘密研发核武器的信号呢?完全有可能!毕竟利比亚的教训和朝鲜的经验都摆在那儿,伊朗人不会视而不见。尤其是经历了“12日战争”后,反思理应有所加强而非减弱。而这会否成为特朗普对伊朗发动全面战争的口实呢?特朗普会否欲将过往美国总统们都认为解决伊朗问题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来完成,从而将其作为自己执政生涯最伟大政绩而名垂青史呢?同样完全可能。 结语 尽管上述分析都是基于既有现实和潜在变量的假设性推理分析,并不一定完全符合未来的现实图景,但充分意识到中东地区危局的险恶走向,并据此做好预案,对于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毕竟中东地区与中国国家利益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影响重大。还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美国对伊朗发动全面战争之前,以色列会否再次成为率先动手者,同样存在这种可能性。尽管以色列与伊朗并不接壤,但通过第三国或进行大量机降或伞降将地面作战部队投送至伊朗境内同样是可行的。毕竟有报道称,在“12日战争”中,以色列就派出特种部队进入了伊朗协助空中打击。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恐怕会被美军视为最佳介入时机。当然,相信这一切都会是美以事先经过充分协调后才会发生。总之,无论是从特朗普个人的性格,还是各种客观情况看,美国确实有再次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或发动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而无论是美伊还是以伊之间目前的停火,很大程度上也许只是按下暂停键。 (作者为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研究员,文章转自“环太国际战略”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