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以联手夹击伊朗,到12天后快速休战,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冲突,也是一场彼此点到为止的冲突,还是一场充满表演色彩的冲突,更是一场没有解决根本矛盾的冲突,难免哪一天战火复燃。这场冲突没有赢家。以色列、伊朗和美国都在不同层面付出不同代价,并将产生深远影响。当然,输家肯定是有的,那就是战火中的以色列和伊朗百姓,是伊朗与以色列和美国始终稀缺的和解意愿和战略互信,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美国及其政治声誉。 |
6月13日至24日,以色列与伊朗发生规模空前的对攻战。期间,策应以色列的美国直接入局,对伊朗三大核设施进行远程轰炸,引发伊朗作秀式回击。最终,在美国直接调停下,冲突以三方各自“宣称胜利”而转入停火状态。从美以联手夹击伊朗,到12天后快速休战,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冲突,也是一场彼此点到为止的冲突,还是一场充满表演色彩的冲突,更是一场没有解决根本矛盾的冲突,难免哪一天战火复燃。 这场冲突没有赢家。以色列、伊朗和美国都在不同层面付出不同代价,并将产生深远影响。当然,输家肯定是有的,那就是战火中的以色列和伊朗百姓,是伊朗与以色列和美国始终稀缺的和解意愿和战略互信,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美国及其政治声誉。 以色列仰仗强大的远程突防能力和谍战网络,沿袭“先发制人”和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传统,以“雄狮崛起”为代号,对伊朗部分核设施、政府机构、导弹和空军基地实施定点轰炸,并在卧底特工配合下,肉体消灭20多名伊朗高级军方将领及10多名核科学家。 以色列作为人口、土地和资源“袖珍国”,胆敢主动挑战这三要素均十倍于己的中东大国伊朗,表现出“秤砣四两压千斤”的强大国家意志、成熟军事谋略和超级制空权。特别是,以色列空军战队炫技式在德黑兰上空作业,滞留两个小时并实施空中加油,以色列情报部门对伊朗的深度渗透、情报掌握、在地策反和唤醒袭击,都书写了当代明战与暗战的双重神话篇章。 但是,以色列依然是输家。道义与舆论上,以色列一如既往地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以伊朗试图拥核并将构成威胁为由,侵犯其主权、领空和领土完整,还粗暴地把介于以色列和伊朗间的阿拉伯国家领空,当作己方战机随意进出的战争走廊,构成对这些无辜邻国主权、领空和尊严的侵犯。 以色列不宣而战偷袭伊朗,直接“斩首”其军事首脑,持续杀害其核科学家,这是典型的国家恐怖主义暴行。未经依法指控、辩护、判决而直接终结他国军人和平民的性命,严重践踏现代文明价值、法治精神和人道原则,使以色列的国际形象进一步扭曲和负面,甚至令人生厌。 以色列闪击伊朗,招致其发动代号为“真诚承诺-3”的强烈反制。12天内,伊朗向以色列本土发动22轮远程空袭,至少534枚中程导弹和大量无人机轮番而至,也实现了通过导弹控制以色列领空的突破。 尽管有美国参与协防,以色列多层次和长距离拦截体系构成的所谓铜墙铁壁被大面积洞穿,特拉维夫、海法、贝尔谢巴和埃拉特等大城市首次承受战争级轰炸,部分要害部门、能源设施和经济枢纽被摧毁或受到严重破坏。半个多世纪来,以色列国民第一次感受到“地狱之火”从天而降,陷入空前恐慌。 以色列攻强防弱,攻防失衡,这不仅是战术偏差,也将构成战略上、心理上的失败,意味着以色列军事超强和不可战胜的神话两年内连续被对手击破。2023年10月7日,以色列的安全防线被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组织(哈马斯)意外摧毁,以色列国防军猝不及防,国民蒙受惨重伤亡;这一次,以色列在精心谋划、充分防备和偷袭得手的前提下,狭小领空纵然有世界最先进、最强大的防御体系保护,还是被远比哈马斯更强大的伊朗用复仇的“弹雨”打成筛子。这场仅有12天的冲突将带给以色列及其民众何种深刻的政治、社会和心理后遗症,我们不妨继续观察。 伊朗也不是赢家。伊朗固然是此轮冲突的被侵略对象并因此获得部分国际舆论同情,军事威慑上也与以色列打了个平手,甚至实现了阿拉伯国家半个世纪来都无力饱和打击以色列腹地和重要目标的里程碑式突破。但是,作为一直谋取超级地位的地区大国,中东“什叶派之弧”的当然领袖,“抵抗轴心”的中流砥柱,长期对抗美国和以色列的地区堡垒,伊朗初战十分惨烈和难看,有力远程反击以色列核心城市,却无力就近保卫领空、关键设施、军事首脑和核科学家;权力部门整天忙于检查和约束女性装束是否合规得体,却疏于发现潜伏的上千名以色列特务和间谍。 从长期暗战、谍战几无胜绩,到2024年莱希总统座机神秘坠毁,再到这次有国无防,有安无保,敌机如入无人之境,敌特内奸层出不穷,为所欲为,伊朗就像历史传说中被犹太勇士大王奇袭打蒙并枭首的菲利士巨人歌利亚,大而无当,大而不强。面对以色列的闪击,伊朗重要人物性命难保,重要设施任由轰炸,首都德黑兰人散城空,国防漏洞百出,特别是空防能力和安保体系之弱令人大跌眼镜。 这是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朗37年来第一次遭遇外敌大规模持续空袭,两代人的和平与安全记忆就此终结,还可能面临核泄漏与核污染的风险。两伊战争期间的伊朗几乎孤立无援,但是,这次面对以色列和美国的夹击,伊朗仍旧是“光荣独立”……周边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作壁上观,“抵抗轴心”只有也门胡塞武装口头策应,西方政府未对以色列禁运断供,德国总理默茨公开赞美和感谢以色列“替大家干了脏活”,北约峰会不仅只字不提以色列和美国悍然攻击伊朗,反而指责伊朗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装备…… 伊朗遭到前所未有的空袭和轰炸,600多人死亡,近5000人受伤,苦心经营的核设施普遍遭到破坏。但是,伊朗国家和民族尊严一再受伤蒙羞,不完全来自以色列乃至美国军事与科技明显强大,而是本国政府游戏式、表演式乃至交易式的军事反击和外交勾兑。这种互动机制开辟了交战国彼此止损新范式,也让伊朗人民四十多年为体制付出的巨大牺牲轻如鸿毛。 美国出动战略轰炸机,发动“午夜之锤”战术打击,替以色列空袭伊朗核设施收拾残局,却事先通知伊朗政府,使之采取紧急避险或止损措施。当伊朗为报复美国而袭击其驻卡塔尔的军事基地时,竟投桃报李地知会美国,使得这场合法复仇变成愚弄人民的军事外交双簧表演,并获得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公开鸣谢。当然,把国家间的地缘博弈变成止损游戏并非始于今天,而是始于2021年美国在伊拉克截杀伊斯兰革命卫队司令苏莱曼尼及伊朗随后的象征性报复,续于2024年4月和10月伊朗与以色列两次象征性对攻,尤其是伊朗每次事先曲线通报,迟滞攻击时间,尽量避免再度刺激或惹怒以色列。 家国大事,敌友恩怨,何其庄重与严肃,又何其关乎百姓安危与情感。伊朗与其长期诅咒的大小“撒旦”战地调情,互通款曲,让外界感觉伊朗人民为伊斯兰革命输出而抵押上几代人幸福,实在是毫无价值。伊朗能挖出那么多的以色列特务也许还能旁证,这个国家的政权、制度与道路正在日渐一日地透支向心力和凝聚力,或者说,国家与政权正在皮肉分离。 美国也没有赢。特朗普吹嘘自己恰当介入并通过轰炸伊朗核设施而获得胜利,甚至还有美国议员捧臭脚地向诺贝尔委员会推荐特朗普角逐和平奖,但是,美国赢小输大,得少失多。 作为超级大国,美国以五轮核谈判为幌子,借助战略欺骗配合以色列突袭伊朗,又通过战术突然性(宣称两周后决定是否攻击),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对伊朗发动外科手术式打击,政治操守、国家道义与国际诚信已荡然无存。作为唯一实战投放过核弹并造成几十万平民伤亡的核大国,以及核不扩散条约发起国,美国轰炸伊朗核实施,也在带头破坏核不扩散条约。 作为口口声声厌恶战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一任之初就空袭叙利亚政府军目标,离任前又挑起与伊朗在波斯湾的武装摩擦。第二任尚不过半年,特朗普又出动战略轰炸机和钻地弹轰炸伊朗核设施……有这样不靠谱的总统主政,美国哪里还有武德与信誉可言? 美国自称摧毁了伊朗三大核设施,但是,美以两国情报机构都对此否认,判断只多延后伊朗恢复核能力几个月或几年。通过与以色列合谋、联合进攻伊朗,美国言而无信,加剧了伊朗的战略疑虑与焦躁,并可能倒逼其放弃战略犹豫,真正走上拥核自保之路。 这场冲突是始于2023年10月7日的“第六次中东战争”的阶段性战事,也是装备和战术水平最高的国家行为体之间的较量。由于伊斯兰、伊朗与美国都不想将冲突激化到完全不可收拾的地步,都预设了目标和范围,因此,冲突呈现高烈度但依然可控。当然,停火并不意味着完全止战,因为三方的图谋并没有完全实现。 以色列寻求彻底摧毁伊朗核能力和远程导弹系统,最好还能引发伊朗内乱乃至政权变更,从根本上结束伊朗的敌对政策,因此聚焦于打击和摧毁伊朗在核领域、战略武器和军事首脑及科研发人才,并制造战争恐慌来引发伊朗民众的不满,诱发颜色革命。但这些目标实际上达成的也很有限。 美国想借助协同以色列摘除伊朗的核项目,并迫其签署放弃地区扩张政策的新协议,但是,又担心深陷另一个战争泥潭,因此,先给以色列战争机器做僚机和后勤保障,又在以色列掌握伊朗制空权后,亲自上场入局,放手深度打击和定点清除其核设施,并为了避免伊朗误判而提前知会。 伊朗试图追求平等的核权力,凸显地区大国地位,高扬“抵抗轴心”帅旗,又力避出血太多特别是回避与美国陷入战争,因此,在对等还击以色列并象征性报复美国后,积极寻求和接受停火,避免战火扩大,最终殃及内部稳定和政权合法性。 目前,以色列军事活动半径翻倍扩大,由东地中海拓展到伊朗高原,但是,人口少、地域狭窄、资源稀缺而不利于长期打消耗战,必须与美国进行协调,因此也存在战略上的局限性。 美国战略上继续从中东减少投入,以最低成本维持对该地区的掌控,因此,既要依赖以色列这个铁杆盟友,也不想打破中东各大民族力量的总体平衡,因此寻求与伊朗达成有利于自己的妥协。 伊朗经过“阿拉伯之春”后的扩张透支和美国严苛制裁,官民苦苦支撑。这次遭受以色列和美国夹击,军事损失惨重,外交孤立被动,因此,也无心无力对外纠缠,而希望尽快转回和平状态并启动重建进程,包括重建政府军事、政治和外交威信,重聚军心、民心,避免国家变成第二个利比亚、伊拉克。 休战只是伊朗和以色列之间历史恩怨和现实博弈的一个环节,由于根源性和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伊朗与后两者之间的对峙、冲突随时还可能“旧伤复发”。 (作者为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文章转自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