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关系中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一年,双方关系在疫情后开局的第一年,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依然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虽然下半年发生了中菲南海对峙和缅北冲突升级等事件,但瑕不掩瑜,中国和东盟总体向好的趋势是难以阻挡的,随着中国和东盟将202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一个民心相通,关系更加密切的中国-东南亚关系未来可期。 |
2023年是国际冲突加剧之年,在俄乌冲突之外,巴以又重燃战火,朝鲜半岛和印巴局势也持续紧张,而东南亚地区在各地冲突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却保持着总体平稳,绝大部分成员国社会稳定,经济向好,外贸持续增长,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的亮点。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印度尼西亚将2023年度东盟峰会主题定为“东盟要旨:增长的中心”可以说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东盟各国的有利态势。 2023年,也正值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十周年之际。十年来,中国和东盟共同努力,坚持独立自主与和平发展,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和外部势力干扰,推动双方关系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作为新冠疫情结束后全面打开国门的第一年,中国和东盟各国已经站在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体而言,2023年双方的关系表现出如下两大突出特点: 一、总体向好,承上启下 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的大背景下,尽管不断遭遇各种外部挑战,但中国与东盟关系总体保持着持续向好的局面,双方的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务实合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双方经贸在世界经济大环境不佳的情况下再创新高,文化交流在国门打开后也变得日益密切。 首先,在政治领域,无论是中国-东盟层面,还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层面,双方均保持着密切的互动。2023年,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越南总理范明政、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泰国总理赛塔、柬埔寨首相洪马内和老挝国家主席通伦先后应邀访华。而中方则有国务院总理李强、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应邀出席东盟峰会、访问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越南之旅,中越双方就共同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这是中国本年度最具突破意义的外交成果。虽然中越文本稍有差别,但越南以书面形式接受中越两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共同体的表述,是越南与其他国家从来没有达到的高度,远超其与美日等国的所谓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双方的务实合作继续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为国际社会互利共赢提供了范例。其一,由中国承建的雅万高铁正式通车,这是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首张成功名片,也是中印两国共同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的成果典范,受到了佐科总统与印度尼西亚国内各界的高度评价,为两国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其二,2023年4月,中老铁路客运列车正式开通;12月3日,“中老铁路+中欧班列”国际铁路运输大通道正式打通,不仅成功地将老挝从陆锁国变成了陆联国,而且中老铁路合作运营方式更是为资金缺乏国家的基础设施开发提供了典范。其三,2023年12月份,中越两国就推动中越跨境标准轨铁路联通与铁路建设达成了共识。其四,2023年5月,连接重庆-昆明-临沧-缅甸至印度洋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式通车,标志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务实合作向着纵深方向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第三,中国-东盟继续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合作继续维持高位增长状态。中国长期维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而东盟则从2020年开始上升为了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自2020年至今,东盟已经连续四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虽然受汇率变动和中美战略博弈的影响,2023年度东盟与中国以美元计算的贸易总量可能难以超越2022年9753亿美元的峰值,但以人民币本币进行的贸易额依旧有所增长,中国几乎是所有东盟成员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重要资金来源。2023年,虽然美国加速实施“印太经济框架”,胁迫东盟诸国在生产链和供应链上对华去风险,但中国和东盟的务实合作却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中国是老挝和柬埔寨的最大投资者,是印尼和越南的第二和第四大外资来源。中方工业园区广泛分布在越南、泰国、老挝、印尼、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国,双方合作范围涉及基础设施、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矿产开采、机械制造、共享出行、互联网金融、信息通信和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上述合作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反映了中国-东盟共同的利益需求,是任何外来压力都难以阻止的。 最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逐步恢复。中国和东盟隔海相望,山水相连,多年来双方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命运与共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而人文交流恰恰是双方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随着新冠疫情的结束,2023年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人文交流逐渐恢复和展开,双方人员交往加速增长。截至12月底,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先后开放对中国游客限时免签或与中国互免签证;印尼、老挝、柬埔寨、文莱和东帝汶则允许中国公民办理落地签证,同时印尼也正在考虑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入境政策。另外,2023年,中国-东盟双方还达成共识,决定将202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充分显示了双方恢复人文交流的迫切期待。 二、局部震荡,瑕不掩瑜 首先,中菲关系出现震荡,成为中国-东盟关系中的不和谐音符。2023年,美国加速实施“印太战略”,企图拉拢越菲等国抗衡和遏制中国。面对美国的威逼利诱,越南巧妙应对,坚持其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外交战略,一方面因应美国要求将越美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又同意与中国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中越命运共同体。而菲律宾却在美国的鼓动和挑唆下,再次重蹈阿基诺三世期间的覆辙,充当了美国遏制中国的马前卒,站到了与中国对抗的最前沿。 小马科斯访华后不久,菲律宾政府再一次变脸,不仅在仁爱礁挑衅中国,更进一步强闯黄岩岛海域,在美国的支持下,恶意碰瓷,蓄意挑起对抗,企图操控国际舆论,达到片面改变南海现状的目的,从而使原本形势向好的中菲关系突然恶化,也使形势趋稳的南海地区重新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地区。在年末的东盟-日本特别首脑会议上,小马科斯企图挟持东盟各国反华,结果遭到东盟其他国家领导人的抵制,充分说明个别国家借东盟对抗中国的企图行不通。 其次,缅甸内部乱局加剧,威胁到中国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一是电信诈骗分子与缅甸各方势力勾结,以中国境内民众为主要目标展开电信诈骗活动,使国内民众深受其害,遭遇了巨额的财产损失。二是2023年10月以来果敢同盟军联合其他民族武装以清缴电信诈骗为名对依附缅军的地方军阀发动进攻,从而引发了缅军对民地武的新一轮进攻。在该轮冲突中,缅军不仅轰炸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还对被中国政府通缉的首要电信诈骗分子给予庇护。同时,缅甸军政府还企图引诱俄罗斯、印度等国介入,使局势复杂化;而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聚集在云南边境,对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上述形势,中国一方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在边境地区组织预防性军事演习,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同时,坚决打击电信诈骗,将相关犯罪分子引渡回国受审。另一方面,中国坚持和平解决缅北问题的一贯立场,对缅军和民地武双方给予了积极斡旋,促使双方在昆明举行了和平谈判,同时也对难民给予了人道主义救济。 总之,2023年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关系中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一年,双方关系在疫情后开局的第一年,尽管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依然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虽然下半年发生了中菲南海对峙和缅北冲突升级等事件,但瑕不掩瑜,中国和东盟总体向好的趋势是难以阻挡的,随着中国和东盟将2024年确定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一个民心相通,关系更加密切的中国-东南亚关系未来可期。 (作者为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文章转自“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