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能源 >
能源
  • 余家豪 :低油价下的俄罗斯与中亚 2016-04-15 17:57
    俄罗斯和中亚现在的情况对中国有三方面影响。首先,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会更需要中国的融资。对中国而言,在低油价时期并购优质上游政策是一项不错的投资。第二,中亚作为一个过境线路对中国的吸引会变弱。因为沿线的市场吸引力下降而且有不稳定风险,这对中亚国家来说是不利的协商局面。第三,在低油价、经济与原油需求增长放缓的时代,俄罗斯、中亚以及中东等原油出口国都将中国视为增加收入或者弥补收入下降的重要买家,都在准备争夺中国的市场份额。
  • 黎轲:从美国页岩油成本看油价走势 2016-03-08 18:17
    既有研究认为美国页岩油的开采成本为65美元/桶左右。但作者考察美国最大的4家上市页岩油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发现他们的开采成本普遍在36.4-47.7美元/桶之间,其均值42美元/桶是其开采成本中枢。而这一发现与现有研究对美国页岩油开采成本中枢的测算(65美元/桶)存在较大距离。作者认为2016年油价难有起色,27-42美元/桶为OPEC对油价的合意运行区间,现阶段油价或将在27美元/桶附近展开频繁波动。从市场博弈角度看,油价长期在42美元/桶以下,将会对美国页岩油企业形成冲击,迫使部分企业退出市场。而当油价处于27美元/桶以下,又会对沙特的原油生产形成打击。因此,油价运行在27-42美元/桶这一价格区间内,符合沙特利益,有益于沙特原油“挤出战略”的实践。
  • 张敬伟:“二时代”的石油战还能撑多久? 2016-02-17 18:41
    即使这场石油战现在画上句号,所有产油国减产或者OPEC国家自己减产,全球原油价格反弹也是昙花一现。原油价格不可能回到高价时代,百美元/桶的黄金时代更是一去不返了。
  • 张敬伟:油盟困境与地缘政治博弈 2016-02-06 14:02
    石油战不可持续,但这轮国际原油市场的变化也有其理性逻辑。全球经济存在周期性,作为全球市场中最活跃的生产和消费因素之一,原油价格和全球经济的关联性也难以避免。中东地区既是全球主要产油区,又是全球最乱的区域,也是恐怖主义的渊薮。大国势力的干预和消长,更使区域形势变得复杂紧张。这个区域最重要的利益聚合体——原油,也就成了各方争夺的焦点。价格涨跌,除了市场因素,也蒙上了利益之争的阴影。
  • 王晋:中国-中东能源合作仍需耐心 2016-01-22 18:51
    中东地区有着丰富的能源和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中东关系仍然将进一步深化和加强。对于中东复杂多变的地区形势,中国需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知。中东不同于西方,不同于东亚,这里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广阔的地域、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多样的宗教信仰,加之不同利益群体彼此交织,中国作为一个“后来者”,还需要耐心的学习与观察。
  • 赵亚赟:2016年,石油战争还会升级吗? 2016-01-21 18:55
    中东战事不但会在2016年持续,甚至还可能会升级,原油价格可能会反弹,那么政府和大企业应该全力进口,小企业和投资者则应该逐步平掉空仓,等待抄底机会。原油价格是大宗商品价格的风向标,原油价格如果上涨,则大宗商品价格大多也会上涨,股市上相应的股票也会有反应。对消费者来说,原油价格上涨就意味着大部分商品价格都会跟着上涨,食品价格中运输成本平均要占到30%左右,可能受影响最大。虽然一般消费者可能只喜欢物价下跌,但对整个低迷的经济来说,物价回升无疑是个好消息,2016年的经济可能会比“主流经济学家”们估计的要乐观。
  • 吴毅宏:中东乱局中的石油角力 2016-01-05 18:20
    油价持续低迷,中东就可能出现新状况:一是海湾经济或整体塌陷。二是或导致冲突升级。目前的叙利亚已完全被撕裂,形形色色数以千计的武装组织在叙境内混战,其中威胁最大的就是“伊斯兰国”。各派政治势力将进行新一轮的“洗牌”,叙国家建构前景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土耳其作为叙最大和实力最强的邻国,在叙政治重建中影响力不可低估。但目前在与俄罗斯交恶的情况下,它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确保能源的有效供给。为了自身安全和地区事务的影响力,不排除土耳其在叙利亚、伊拉克问题上放手一搏。
  • 罗格夫:石油价格和全球增长 2015-12-29 17:22
    2015年石油价格对全球增长的影响不如年初时看上去那么大。到目前为止,强大的储备头寸和相对保守的宏观经济政策,让大部分主要生产国抵御住了巨大的财政压力,没有发生危机。但明年可能会不一样,并且不是“好”的不一样——特别是对生产国来说。
  • 沃尔夫:廉价石油僵局说明了什么? 2015-12-11 17:52
    全球石油供给能力不断扩大。石油储量远远超过消耗量,而世界还指望将全球平均气温增幅限制在不高于工业化前水平2°C。化石燃料的经济性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经济性截然对立。二者必弃其一。技术变革可能会削弱化石燃料的经济性。如果不能的话,政治家们将不得不做到这一点。这突显了各国领导人在巴黎气候变化会议上面临的巨大挑战。但从他们对油价下跌的回应中可以看出政策制定者们做得多么糟糕。在发达国家,本来可以、也应该利用低油价的机会来冲抵消费税,从而维持对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激励、增加财政收入并降低其他方面的税收,尤其是就业方面。但这一重要机遇几乎已被完全错过。人们不禁要问,巴黎气候变化会议是否有丝毫的机会促成有效的行动,而非“装点门面”。
  • 冯明:让OPEC提振石油价格有多难? 2015-12-01 17:38
    OPEC在下周五会议上更可能做出的决策是维持去年的表述,而非改弦更张。同时,为了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维护OPEC的团结,还会对部分成员国的配额重新分配。当然,考虑到需求在增长,今年的“维持3000万桶/天不变”与去年的“维持3000万桶/天不变”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达成限产提价协议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