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恩怨和现实纠葛,欧洲近年来反俄、抗俄、恐俄情绪交织。立陶宛、波兰与黑海沿岸等国是北约东翼安全防线中的脆弱链条,长期依赖美国和北约而不相信欧盟的共同防务能力。但如今,它们却比以往更积极地与欧盟和法德合作,后者也将军事资源更多投入东部安全。这种双向互动让欧洲共同防务从口号逐渐走深走实。但欧洲防务自主可持续性存疑,既受“钱”“人”“权”制约,又面临美国等诸多因素影响,欧洲要实现真正的防务自主道阻且长。 |
近期,欧洲强化安全合作、加大防御能力的一系列重要动作引发关注。5月9日,法国和波兰签署《法波友好条约》,其中共同防御条款明确一方遭袭时另一方将提供军事干预。5月22日,德国向立陶宛派驻新组建的第45装甲旅,为波罗的海国家提供安全保护,这是德军首次在北约东翼大规模、永久性地部署军事力量。5月27日,欧盟推出黑海地区新战略,正式系统性介入黑海事务的顶层设计,聚焦安全、经济、环境三大领域,如建立黑海海事安全中心,规划跨黑海能源走廊,并推动沿岸排雷及军民两用设施升级等。上述举措存在共性,既是欧洲团结自强的象征,又具有实质性对抗俄罗斯的备战意味。然而,欧洲在焦虑情绪中强化的安全能力建设持续时间存疑,实现真正的防务自主道阻且长。 双多边合作打造东部安全防线 从地理位置上看,波兰和立陶宛同乌克兰、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土耳其、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国一样,都靠近俄罗斯边境,对所谓的“地缘政治威胁”感受至深。近期,欧洲采取的安全合作与共同防御举措各有侧重,既包括双边层面的法波签署“互保”条约、德国向立陶宛派驻新组建装甲旅,又有欧盟与部分黑海沿岸国家联手构筑地区安全屏障的多边主义途径。 这些举措的共性在于突出重点方向,西欧以己所长赋能中东欧,而后者可由此取长补短增强防御力量。欧洲加紧“抱团取暖”,特别是中东欧国家积极与欧盟和西欧大国合作,寻求美国之外的额外保护,目的是加快打造在东部的更牢固安全防线。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欧俄关系不断恶化,欧洲安全困境加剧。美欧极力削弱俄罗斯的系列制裁并未收到让其致命的效果,从波罗的海到乌克兰并延伸至黑海,靠近俄罗斯边境地区的欧洲国家面对俄罗斯“深感恐惧”;而特朗普对这场危机的立场和对俄罗斯的态度都飘忽不定,导致欧洲原来“捆绑”美国共同援乌抗俄的模式难以为继。加之特朗普政府不断放言美国将降低对欧洲集体安全的投入,欧洲在对俄恐惧的同时越来越对美国的欧洲政策感到疑虑和担忧。因此,欧洲不得不加强对其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投入,以通过增强自身实力,使针对俄罗斯的军事威慑更具可信度,并且通过展示对美战略的配合与支持,促使美国愿意继续承担北约的集体防御重担,以及使自身成为保障北约东翼安全的更具“欧洲属性”、更可靠的支柱力量。 展现团结,实质抗俄态势见雏形 自北约成立以来,其“欧洲支柱”的防务能力建设因实质性不足、象征性有余久遭诟病。近期法国、德国和欧盟分别与波兰、立陶宛和部分黑海沿岸国家的安全合作,有着向外界展示欧洲国家间团结互助的象征意义。同时,如今的欧洲不只是高喊“重新武装”的口号,已开始齐心在其东部边界从北到南构筑一条防范和抵御俄罗斯的安全防线,协力建成一堵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对俄军事“防火墙”。 以《法波友好条约》签署时间为例,5月9日对欧洲和俄罗斯而言都是特别且重要的日子:它是欧盟及其成员国共同庆祝的“欧洲日”,纪念法国外长舒曼发表《舒曼宣言》、提出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历史性倡议,象征着“欧盟团结”;也是俄罗斯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卫国战争胜利日,这是苏联为纪念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设立的节日,对俄意义非同一般。就在2025年的这一天,法国和波兰选择在兼具法波历史纽带、法德和解见证地和欧洲防务前沿地带等多重意义的法国东北部城市南锡结成了所谓的“心灵联盟”,承诺以相互援助来共同应对俄罗斯的“威胁”。欧洲通过在具有重大历史象征意义的日期采取行动,意在借历史记忆进一步强化对俄威慑。 欧洲的安全动向不止于象征性意味,目前其在东线加快实质性布局对抗俄罗斯的战略态势已具雏形。法国首次与非邻国的波兰承诺互助,使得法国未来有可能向波兰提供核保护伞,将其核威慑影响力延伸至中欧,进而逐步实现其倡议的欧洲“核共享”目标。波兰已有北约和美国核保护伞庇护,如果能够额外得到法国核力量的保障,将对俄罗斯形成更大的核威慑压力。德国在立陶宛部署配有豹式坦克等重型装备的装甲旅,将提升波罗的海国家对抗俄罗斯的军备投送和实战能力。黑海地处欧亚之间的重要战略位置,欧盟联手黑海国家建立海上安全中心,将强化对俄罗斯行动的监测和预警,有助于欧洲及时感知地区安全态势。 由于历史恩怨和现实纠葛,欧洲近年来的反俄、抗俄、恐俄情绪交织。立陶宛、波兰与黑海沿岸等国是北约东翼安全防线中的脆弱链条,长期更依赖美国和北约而不相信欧盟的共同防务能力。但如今,它们却比以往更积极地与欧盟和法德合作,后者也将军事资源更多投入东部安全。这种双向互动让欧洲共同防务从口号逐渐走深走实。 欧洲防务自主建设可持续性存疑 近来,北约和欧洲持续渲染俄罗斯的军事“威胁”。德国联邦国防军总监察长布罗伊尔称,俄罗斯可能在2029年前集结足够军力攻击北约领土。深受这种安全观影响,欧洲国家料将继续在恐俄心态下提升防御能力。除上述一系列重要举措外,波兰将与英国签署类似《法波友好条约》的文件,还计划到2035年扩军至30万人;德国总理默茨表示要将联邦国防军建成“欧洲最强大的常规军队”,德国与乌克兰已于6月12日宣布计划联合生产远程巡航导弹、无人机和火箭弹等。 欧洲不断升级的抗俄举措,可能将招致后者的强烈反应,进而加剧欧洲安全困境。如今,德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俄罗斯民众眼中的“头号敌人”,紧接其后的依次是英国、乌克兰、美国等。根据5月俄罗斯非官方民意调查研究机构“列瓦达中心”的调查结果,有55%的受访者认为德国是“最不友好的国家”,而2020年这一比例仅为15%。5月,默茨明确表示取消援乌武器射程限制,包括计划提供“金牛座”远程巡航导弹。俄罗斯外交部多次警告,若德国提供此类武器,将被视为“直接参与对俄作战”,并可能触发俄方对德军事设施的反击。 不过欧洲安全建设的持续性与最终结果受到内外诸多因素的制约,涉及“钱”“人”“权”等方面。比如,欧洲要持续提升对抗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就必须加大在国防领域的投入,但这将加剧欧洲国家的财政负担,挤占民生领域公共支出,影响民众生活水平。德法近年来经济增长低迷,助长了国内极右翼势力,这也将限制两国在防务领域“作为”的空间。 对德国来说,要承担在立陶宛部署新组建装甲旅的各项费用,预计德国纳税人将承担约60亿~90亿欧元的支出,且该旅基地的日常运维每年需8亿欧元。此外,目前该旅装甲兵仅有400人,为在2027年前实现满员(5000人)配备,德国必须尽快招募更多年轻人参军,并解决军人薪酬与福利等问题,这有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博弈与民众抵触。近期《经济学人》网站有文章质疑,“德国正在组建一支庞大而可怕的军队,它的盟友已做好准备,但是德国人准备好了吗?” 对法国来说,和波兰签署《法波友好条约》,意味着其核保护将可能延伸到中欧,而美国目前并未放弃对欧洲提供核保护伞,法国与美国未来在核武器使用等问题上如何“争权”与“分责”,英德等其他国家是否真正乐见法国因核威慑力在乌克兰危机延宕时借机“一家独大”、扩大自身在欧洲的影响力与领导力,都尚未可知。2027年总统选举后马克龙可能不再连任,法国对欧洲提供额外核保护的前景也并不确定。 美国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特朗普要求北约欧洲盟友将军费开支由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提高至5%,这某种程度上对欧洲国家造成了不小的外部压力,其军费开支的提升可能难以为继。此外,虽然为应对俄罗斯的“威胁”以及美国可能从欧洲撤退的局面,欧洲正在并可能继续强化防务合作以提高自卫能力,但目的并不是为了取代北约或美国。事实上,跨大西洋联盟历经数十年至今依然具备强大韧性。只要美国不退出北约、不放弃北约主导权,欧洲强化自身安全的防御能力建设将难以取得真正突破。更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美国总统的更迭,若特朗普之后的美国领导人再次相对加强对欧洲的安全保障,那么欧洲防务自主的程度或将下降,可能重新回到较多依赖美国的道路。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创新工程“跨大西洋关系”项目执行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