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美俄三国之间的关系正引发着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表面上看,三国间并无正式的对话平台,但2016年后三大国相互间关系已然成为国际热点话题。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周期性特征:从小布什到拜登,“联俄制华”的企图一再出现,却始终未能如愿。这种排他性战略思维的局限性,在俄乌冲突后更显尴尬。放眼未来,需要关注两个具体议题:一是东北亚安全架构问题。中美俄三个核大国如何共同承担东北亚安全保障?二是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前景。如何利用地缘经济合作的潜能来应对地缘政治和安全挑战。 |
编者按 大国关系从来都是世界政治的聚光灯。在当前全球格局动荡变革之际,中美俄三边关系更是牵动着国际政治的每一根神经。从几何学中的三角形到音乐中的奏鸣曲三段式,从政治理论中的三权分立到哲学辩证法的正反合,冯绍雷教授以“三”这个富有哲理的数字为引,巧妙地揭示了解读大国关系的新维度。 二战后的国际政治舞台上,中美俄三国演绎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历史大戏:冷战初期的阵营对立,六十年代的分裂与对抗,七十年代中美关系的历史性破冰,直至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的重组。即便“9·11”事件后那转瞬即逝的合作时刻,也为我们留下了探索大国协作的宝贵启示。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重要性 在探讨国际关系时,“三”这个数字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和结构性意义。从几何学角度看,三角形是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富有弹性的结构;从社会学视角看,人类基本生活单位—家庭,由父母子女三方构成;在政治理论中,三权分立长期作为重要理念存在;在哲学领域,黑格尔辩证法讲究正反合;在音乐艺术中,奏鸣曲采用三段式结构。这些都显示了“三方关系”的深刻内涵。 传统国际关系研究多侧重双边关系分析,但每个双边关系背后必然存在第三方力量的影响。有学者甚至认为,三边关系可能比双边关系更能体现国际关系的基本结构特征。 将“中美俄三边关系”与“全球转型”这两个主题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前所未有之变局,需要深入观察和分析主要大国的发展走向。这种转型呈现出三个层次:一是主要国家的制度变迁;二是大国之间关系的重构;三是全球体系的深刻变革。这三个层次的变化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当代国际关系转型的复杂图景。 中美俄三边关系为什么在当今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刚刚结束的第21届瓦尔代国际论坛上,中美俄三边关系再次成为焦点议题。自2016年以来,这一主题的讨论一度公开而尖锐。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复杂性远超简单的数量关系或结构关系,它深深植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厚土壤之中。从基本国情来看,三国的发展道路、历史文化底蕴和政治经济结构构成了三边关系的基础。在文化视角下,美国是当今欧美文化特别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和推动者;俄罗斯扮演着东西方文明最大结合部的角色;而中国则是这一关系中最具悠久传统和稳定性的古老文明代表。 影响三边关系的因素还包括政治领导人的立场、价值取向、政党基础和政治经验,以及国际环境的变迁与发展趋势,如力量结构重组、科技革新、国际与区域组织架构的演变等。其中,相互认知这一要素尤为重要。当前国际政治学界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视,恰恰反映了这一领域存在的理论空缺和薄弱环节。区域国别研究作为一个新兴学科领域,其定位和方法论仍处于探索阶段。各方认知的差异性,实际上是当今国际政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自然映射。 中美俄三边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当代走向 从历史演进来看,中美俄三边关系经历了多种形态:从五六十年代的“对抗型”,七十年代前期“缓和型”,到世纪之交“9·11”事件后短暂的“靠近型”,再逐渐推进到探索“相互合作与制衡型”。即使是昙花一现的合作契机,也为探索大国间合作可能性、寻求关系稳定发展的深层潜力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战后的中美俄三边关系呈现出戏剧性的演变轨迹。从二战结束初期的“一边倒”,到60年代的分裂引发全球格局重组,再到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每一次转折都带来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中美破冰并没有使三边关系激化,反而促进美苏关系的缓和,为国际和平带来新的契机。苏联解体后,国际格局再次进入动态调整期:90年代中期北约确定东扩,1996年中俄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进入千禧年,世纪之交:2001年“9·11”事件后三边短暂合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西方对中俄关系的认知发生转折,新保守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卡根提出“中俄轴心”概念;2014年乌克兰危机导致美俄关系急剧恶化,中国则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在寻求世界局势稳定中积累经验。 2016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三边关系进入新阶段。特朗普政府将中俄同时定位为主要对手,认定俄罗斯是直接威胁,而中国是更具挑战性的竞争对手。2021年拜登政府执政后,局势未见改善反而持续恶化。2022年俄乌冲突的爆发,更使全球格局转型进入新阶段。 从美国战略思维演变来看,新世纪以来,每届新任总统上任之初都面临确定主要对手的议题。从小布什到奥巴马,再到第一任期的特朗普乃至拜登,都曾试图通过拉拢俄罗斯来遏制中国,但这一战略始终未能奏效。这种周期性现象反映了美国外交战略中的排他性局限。俄乌冲突后,这种寄希望于拉拢一国去对付另一国的“联一制一”战略思维面临更大挑战,特别是在国际格局呈现出“保守右倾”、以及“普遍中立”的趋势之下,其可行性愈发值得反思。 当代中美俄三边关系的特殊性与前瞻性思考 当前的中美俄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学界有观点认为,这种三边关系的规模和形式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虽然对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仍存在争议,但三国之间的互动及其对全球格局的影响确实达到了空前水平。 表面上看,中美俄三边关系并无制度化平台:没有专门的三边峰会机制,也没有专属的三边文件。然而,自2016年以来,三国之间从不缺乏在互动中的相互影响。在最近的瓦尔代会议上,与会者就未来中美俄互动态势,特别是在特朗普再次当选背景下的发展前景展开了深入讨论。 基于中美俄三边关系对当今世界的重大影响,有必要从历史维度和前瞻视角进行思考。首先的议题是:历史上出现的互动模式,是否会在当今或未来重现?普京总统八年前曾经提出:“中美俄三大国关系应该是互相尊重、互利互惠的关系。”本次论坛上,他再次强调:“如果美国放弃以中俄两面同时为敌的做法,那么,三大国关系的正常化还是可以期待的。” 其次,需要关注两个具体议题。一是东北亚安全架构问题。当前俄乌冲突中朝鲜因素的介入引发广泛关注,这使得2017年曾在相关论坛探讨过的中美俄三个核大国共同承担东北亚安全保障的议题,重新具有现实意义。二是亚太地区特别是西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前景。如何发挥中国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的优势,塑造有利的政治、经济和安全环境,是一个关键课题。核心在于利用地缘经济合作的潜能来应对地缘政治和安全挑战,这需要创新性的战略思维和务实举措。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周边合作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文章转自“大湾区评论”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