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将基建作为在非洲开展大国博弈的抓手,持续推进“洛比托走廊”建设,拉拢沿线国家,但走廊建设面临诸多现实挑战,能否落地仍存疑问。 |
一、推进项目“花招迭出” “洛比托走廊”主要指联接安哥拉、刚果(金)和赞比亚三国的铁路网,分成主线和支线两部分。主线从大西洋沿岸安哥拉洛比托港出发,一路向东途经刚果(金)、最终抵达赞比亚北部,基本为旧铁路的翻新改建。支线被称为“绿地铁路线”,是全新规划路线,以安境内铁路为起点建设一条新线路延伸至赞比亚北部,两条线路总长超过2000公里。该走廊被拜登称为“美国有史以来在非洲最大的铁路投资”。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美国以“政府主推、公私合作、多方参与”的混合型模式推进。 其一,联合盟伴共推。为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利用盟友对非援助经验与技术,美国自“洛比托走廊”计划提出伊始即拉上盟友共同参与推进。2023年5月G7广岛峰会上,美国联合G7盟友,提出建设关键经济走廊的构想,并首次抛出建设“洛比托走廊”计划,美国际开发金融公司承诺投资2.5亿美元,资助主线铁路翻新扩建。同年10月首届欧盟“全球门户”论坛期间,美国又协同欧盟与非洲国家签署共同开发谅解备忘录,提出以安哥拉、刚果(金)、赞比亚三国2023年1月签订的合作协议为基础,启动主线建设和支线可行性研究。 其二、协调所在国一体化推进。早在2013年,安哥拉、刚果(金)、赞比亚三国曾就开发“洛比托走廊”达成初步协议,但苦于资金短缺和协调不力而破产。美国为化解三国分歧,加强协同,将该走廊作为“旗舰项目”纳入美国“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PGII)倡议,统筹资源投入和政策支撑。美国还与三国通过双、多边会谈强化共识,坚定其领导人信心。2024年2月,“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倡议洛比托走廊私人投资论坛在赞比亚举办,系该倡议首次在美国以外举办论坛。 其三,“以点带线”促进持续性开发。在首次抛出“洛比托走廊”之时,美国即强调该走廊初期将投资于铁路扩建,此后向能矿、通信、食品、卫生等领域扩展。在融资手段上,美国联合私营企业、开发性金融机构和双、多边财政资金以维持投融资可持续性。目前,美国政府、欧盟、非洲开发银行和非洲金融公司共同为走廊第一阶段,即主线翻新扩建注入了约10亿美元。在能矿、公路桥梁、农业、通信等领域,美国还承诺为安哥拉、赞比亚、刚果(金)等国提供10余亿美元支持。 二、意在强化大国竞争 攫取关键矿产资源。“洛比托走廊”是“从矿坑到港口”的铁路线,沿途经过非洲最著名的铜钴矿带,该矿带拥有全球80%钴矿储量、25%的铜矿储量和大量稀土矿藏。美欧已与刚果(金)、赞比亚建立“关键矿产伙伴关系”,“洛比托走廊”将能确保将该地区关键矿产加速出口美欧。目前,已有托克集团、艾芬豪矿业公司等西方矿企签署使用该走廊出口铜矿的协议。 抢占基建领域主导权。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美西方愈发眼红中非基建合作成果。从美国的“重建更美好世界倡议”“全球基础设施与投资伙伴关系”倡议再到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美西方基建方案层出不穷,非洲均被列为重点地区。美西方酝酿“洛比托走廊”,综合运用联盟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筹资能力,鼓吹西式基建标准,意图以“软标准”对抗中国在基建领域“硬实力”,谋求在该领域竞赢中国。 获取地缘政治优势。近年,非洲“反西方”思潮兴起,美法被迫撤军萨赫勒地区即是例证。美国将战略重点向东南非洲转移。安哥拉、赞比亚均为美国重点经略国家。拜登政府加大对安外交攻势,美国防长、国务卿先后访问,安总统亦受邀访美。2022年美非峰会以来,安哥拉获美国10余亿美元贷款。同时,美国以安全和民主治理合作为抓手拉紧美赞关系。美军非洲司令部在赞设立安全合作办事处,美国联合赞比亚等国共同举办第二届“民主峰会”。“洛比托走廊”建设将进一步拉紧美国同三国关系。 三、“如意算盘”恐落空 落地存实际困难。“洛比托走廊”提出至今,虽然大小会议召开多次、各类合作协议签署成文,但最核心的铁路建设进展缓慢,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卡梅伦·安德森表示“美国至今还没有铺设一英寸的铁路。”这一方面在于铁路融资难。美西方承诺的少量投资金额主要由政府或多边机构提供,占大头的私人资本仍在观望中,项目建设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在于刚果(金)境内铁路修复工程大,运营成本高,承建商财力或难以支撑。 排他性竞争或难实现。大型跨国基础设施项目本身具有国际公共产品属性,很难由一家或几家公司单独完成。建成后,实际使用者越多,越能尽早收回投资成本。中企部分参股洛比托铁路建设,是潜在的使用方,美国借走廊排挤中企的愿望难以实现。 将加重掠夺非洲资源。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关键矿产重要性上升,非洲希借此东风,通过矿业加工增值和电池制造拉动经济增长,摆脱“初级产品出口国”地位。但“洛比托走廊”项目框架中几乎没有设定相关目标,美西方对关键矿产的巨大需求,反而有加重对非资源“掠夺性”开采,成为走廊沿线区域环境“破坏者”的风险,或引发非洲国家民众的不满情绪。 (作者为现代院非洲研究所研究人员,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