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于宏源:变能源为“地缘”,美国又划了个“小圈子”
发表时间:2024-02-27 17:04 来源:国际网
拜登政府试图打造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多伙伴参与分工的“能源地缘俱乐部”,以其为工具将经济增长、国家安全、低碳环保、盟友约束等目标相统一,进而促进其战略优势地位回归。中美能源资源领域的竞争不断挤压双方气候合作空间,中国应警惕美国能源地缘俱乐部的战略风险,强化能源安全韧性建设,同时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防范美国能源俱乐部损害全球能源治理的完整性。

在美国能源安全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拜登政府正试图组建一个仅凭邀请才能加入的“能源俱乐部”,由此将经济增长、国家安全、低碳环保、盟友强化等一系列多元但相互冲突的政策目标相统一。该俱乐部旨在服务于美国能源霸权的网络式延伸,排斥主要竞争对手并实现规范引领。美国政策的霸权意图和“国内优先”导向将为全球能源治理带来多重风险。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基经济体和能源消费国,在引领全球能源转型上都享有优势。然而,随着中美在能源资源领域竞争的加剧,两国气候合作空间不断遭到严重挤压。

拜登政府决定打造一个以美国为中心、多伙伴参与分工的“轴辐结构”能源俱乐部,并致力于形成一系列具体、可实施、诸边性、便于修改的绿色供应链规范体系。美国以重塑、保护供应链为核心的绿色产业政策将继续塑造一个由盟伴构成的网络。

美国致力于整合北美清洁能源供应链,打造以自身供应链配置为核心的“近岸俱乐部”,以北美市场为依托推动“友岸外包”,利用加拿大的资源优势和墨西哥的制造潜力填补美国国内的产能空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特别规定了一定比例的电池组件及关键矿物在北美制造和回收,以强化北美地区在“友岸支撑”中的主体地位。

在G7框架下,美国一直推动“重建美好世界”倡议同欧盟全球门户倡议、日本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英国国际投资倡议的对接。随着G7最终以“七国集团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确立为发达国家整体以缩小伙伴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差距为目的的对外合作框架后,2022年G7环境能源部长会议正式确认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实施的“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将作为“七国集团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在国家伙伴关系方面探索的一种新形式。法国、德国、英国、美国、欧盟同南非政府共同组成了国际合作伙伴集团,并宣布启动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G7同印度、印度尼西亚、塞内加尔和越南也建立了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

随着全球气候行动和清洁能源发展逐渐改变现有的地缘政治结构,俱乐部式伙伴关系将成为美国实现其战略优势地位回归的重要工具。拜登政府承认,美国无法自己生产、开采或制造所有东西,必须与盟友和伙伴合作培育和促进集体供应链的韧性。在确保对清洁能源转型至关重要的关键矿产获取方面,美国需要同盟友和伙伴合作以确保充足和有弹性的供应。在这一点上,保障海外供应与同盟友企业扩大在岸的可持续开采同等重要。

中国应关注美国能源政策带来的战略风险,既要强化自身能源安全建设,也要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下防范美国能源俱乐部损害全球能源治理的完整性。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的产能和市场潜力优于美国,而美国在特定技术领域领先中国。在治理领域,全球能源资源的贸易规范、定价权、产业标准和信息数据等依然由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合作主导,并确立了以纽约、伦敦等为中心的定价机制、生产标准和信息采集系统。在全球能源治理的规则规范上,中国长期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已在能源转型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可再生能源市场已从政府扶持阶段进入市场导向阶段。在发展市场导向绿色金融系统的同时,中国也在深化可再生能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此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也在构建当中。中国拥有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可再生能源专利,正崛起为国际可再生能源投资的引领者和低碳技术进步的积极推动者。

中国能源转型的加快有利于自身发展,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绿色转型和全球能源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机遇。中国在全球绿色经济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在国际能源规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此外,中国的技术、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及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形成的价值链,将成为全球公共产品。通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建立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国际研发中心和合作平台,中国能够提高其海外投资援助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的能源转型具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开放、包容、稳定的方向发展的潜力,同时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治理体系重构提供重要机遇。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文章转自“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