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李长久:协力共创中国—中亚美好未来
发表时间:2023-06-06 18:58 来源:国际网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安主持首届中国—中亚峰会。这是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之际,中国—中亚国家建交31年来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的中国—中亚峰会,标志着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正式扬帆起航。此次峰会总结历史经验,擘画合作新蓝图,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协力共创中国—中亚美好未来。

世界需要一个联通的中亚

西安有3100多年建城史、1100多年建都史,更迭十三朝。西安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从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到GDP领先西北率先突破万亿大关,古之长安、今之西安,一直秉承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城市气度。西安不仅发展势头强劲,而且正持续建强做优开放平台、提升开放服务能力。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结合地区。2100多年前,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中国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同中亚友好交往的大门。1300多年前,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代高僧玄奘途经中亚历史名城撒马尔汗,记录下令人神往的当地富饶景象。撒马尔汗、塔什干、布哈拉等座座古城如同散布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串联起中国与中亚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记忆。“千百年来,中国同中亚各族人民一道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兴起和繁荣,为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丰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留下了“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的诗句和愿景。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1877年提出的,他把从长安到中亚河中地区(中亚地区两条重要河流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通道称为“丝绸之路”,并把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回到长安的次年(公元前114年)定为“丝绸之路”的开始。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主张“丝绸之路”的涵义应该延伸到通往叙利亚的道路上。《参考消息》2022年8月25日报道,英国小镇麦克尔斯菲尔德因数百年前丝绸产业兴盛而被誉为“英格兰丝绸之路”。不少英国人还把这里视为古丝绸之路在欧洲延伸的最西端。麦克尔斯菲尔德已与西安建立了深厚情谊。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相继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中亚,作为亚欧大陆的中心,联通东西、贯穿南北的十字路口,对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历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世界需要一个稳定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繁荣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和谐的中亚;世界需要一个联通的中亚。“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它聚集亚洲、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但也向所有合作伙伴开放。

古丝绸之路上的驼队经由中亚沟通中国与欧洲的货物和人文交往,如今“钢铁驼队”正在亚欧大陆上高速往来,输送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商品。2022年,中欧班列开行1.6万列,运货160万标箱,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继续畅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从2011年到2023年3月初,中欧班列已开行6.5万列,“中欧班列已经成为物流企业的必要选择,成为与空运和海运共同组织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的一部分”。一段时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运和空运受阻,中欧班列持续开行,打造了国际抗疫“生命通道”,助力沿线国家企业复工复产,增强了国际物流应急保障能力,凸显安全、稳定和富有韧性的优势。

自2013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放以来,开放量、运输量和货物品种都在不断增加,基本上覆盖了亚欧地区主要货源地。越来越多中亚国家城市既是中欧班列的“中点”又是“终点”。2023年前3个月,由浙江义乌始发的“义新欧”中欧班列去程班列数量和发送箱量最多的集中在中亚五国。

“一带一路”地区涵盖了世界74%的自然保护区和近50%的文化遗产。“一带一路”已成为世界共享的优质公共产品,迄今已吸引了世界上超过3/4的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

中国—中亚国家合作前景广阔

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1年来,持续深化务实经贸合作,构建了内涵丰富、充满活力、互补互利的经贸关系,取得了重要成果。以中国—中西峰会为契机,巩固和发展双边良好经贸关系,中国—中亚经贸合作前景广阔。

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元首共同宣布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凝聚起强大合力,深化中国—中亚合作。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到702亿美元,增长40%。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超过150亿美元,累计完成工程承包营业额639亿美元。双边贸易量质齐升、投资合作惠及各方需要和发展。

中国与中亚国家经贸互补性强、潜力巨大、合作领域和前景广阔。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撒马尔罕意为“肥沃的土地”,撒马尔罕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曾是中亚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中心,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枢纽之一,东西文明在这里交汇。中国明代外交家陈诚等曾到访过撒马尔罕。撒马尔罕现在是乌兹别克斯坦第二大城市,2013年同西安结为友好城市。2023年5月18日,西安首开至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的国际航线,实现了西安至中亚五国客运航线全覆盖。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分析人士古尔沙达·乌拉扎利耶娃表示,西安与中亚国家城市通航具有主要意义,这将促进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进一步推动旅游发展和人文交流。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已有两条铁路干线和7对常年对开口岸。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哈萨克语意为“积累财富的地方”,位于新疆西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曾为古丝绸之路要冲。这个中哈边境城市如今拥有霍尔果斯口岸、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霍尔果斯综合保税区等多处“地标”。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依托“区位、政策、开放”优势,聚集外贸产业、免税购物、离岸金融、跨境旅游、国际会展等特色产业,吸引了各国人士。2023年5月18日,满载轮胎、油脂加工设备等生产生活物资的“钢铁驼队”从中哈(江苏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驶出,这是自1992年新亚欧大陆桥开通运营以来的第15000列“连云港—中亚五国”双向对开班列。数千年前,原产于中亚的小麦传入中国。今天,满载着中亚小麦的中欧(亚)班列,演绎着新一轮的“小麦东进”——不仅是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化肥经由连云港发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已成常态;哈萨克斯坦出口的矿产等优势贸易品,80%以上通过连云港口岸集散分拨。哈萨克斯坦国际问题专家铁木尔·沙伊梅尔格诺夫表示:“哈萨克斯坦获得了直抵太平洋的出海口,这意味着全新的经济潜能。”

随着中吉乌铁路、公路建成通车,乌兹别克斯坦将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中亚国家之间公路运输走廊正在打通,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中国正在加深互利合作。

“穿越茫茫大漠的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经输送大量油气资源,中国与中亚国家能源合作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塔斯社网站2023年5月17日介绍,截至2022年底,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2009年投产)已累计输送天然气4232亿立方米。大型能源项目还包括中哈原油管道和加尔基内代气田开发。中国还积极参与中亚国家其他矿藏资源开发。

中国大力参与中亚国家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实现绿色发展。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算,哈萨克斯坦仅风力发电潜能就高达9200亿千瓦时。中哈率先开展产能和投资合作,形成涵盖52个项目、总投资额逾212亿美元的项目清单。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是其中之一,项目于2021年6月竣工投产,成为当时中亚地区最大风电场。从投产到2022年底,项目已发电达到7.5亿千瓦时,极大缓解哈萨克斯坦南部地区现状。与同容量燃煤电厂相比,相当于节约标煤25.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7.3万吨。在阿拉木图州卡普恰盖,中哈合作投资建设的100兆瓦光伏电站,已经成为哈萨克斯坦单体最大的光伏发电项目之一,年发电量达到1.6亿千瓦时,为当地减少碳排放16万吨。

中国—中亚峰会将为深化双方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实现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继续加强农业领域合作

《森林与全球变化前沿》杂志2021年4月15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只有大约3%的陆地表面可能在生态方面未遭破坏。法国《费加罗报》网站2022年8月18日发表题为《世界笼罩在水资源争夺战阴影之下》的文章指出,水资源危机阴影笼罩世界。据联合国估测,地球上人口将从目前的80多亿增至2080年的104亿。专家学者们已经提出:“地球能否养活100亿人口?”

中国以占全球9%的耕地、占全球6%的淡水,生产了占全球25%的粮食、养育着占全球近20%的人口。中国力保“饭碗里装着中国粮”的诸多措施之一是唤醒“沉睡”的盐碱地。中国的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开发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201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环渤海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启动了“渤海粮食科技示范工程”,科研人员针对环渤海低平原5000万亩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盐碱制约粮食生产问题,重点突破了“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现在周边小麦亩产已稳定提升到五六百斤。”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50多万亩中低产田已变成稳定高产田。近年来,山东、吉林、黑龙江等省通过科技改造盐碱地,让昔日“十年九不收”甚至“不毛之地”的盐碱地变成沃野良田。黑龙江省鲶鱼沟成功改良了3万亩“不毛之地”盐碱地,平均亩产稻谷达到1000斤。中亚五国面积4005100平方公里,人口7400多万,土地、水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国同中亚国家在盐碱地治理开发、节水灌溉、共同建设旱区农业联合实验室、推动解决咸海生态危机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为助力中国同中亚国家合作和中亚国家自身发展,中方将向中亚国家提供总额260亿人民币的融资支持和无偿援助。

协力共创中国—中亚美好未来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2023年5月23日发表作者杰里·格雷题为《在西安举行的会谈标志着国际秩序正在改变》的文章在谈到西方国家对中国—中亚峰会的态度时尖锐指出:“发达世界的一些人不希望他们经济改善,不希望祝贺他们取得的成功,最肯定的是,不希望他们参与一个能给数十亿人带来好处而不是给他们带来数十亿美元好处的全球协作领导机制。”

2022年举行庆祝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时,共同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共同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地区国家内政、策动‘颜色革命’,保持对‘三股势力’零容忍,着力破解地区安全困境,携手建设一个远离冲突、永沐和平的共同体。”

中国—中亚峰会将增进睦邻友好和民心相通。2023年5月23日,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围绕“加强媒体合作、助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主题,就如何落实中国—中亚峰会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中国—中亚声音”等深入交流,达成广泛共识。此次论坛期间通过的《中国—中亚通讯社论坛北京共识》表示,各方愿在中国—中亚峰会元首共识的战略引领下进一步加强合作,提升合作层次,丰富合作形式,推动务实友好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果。

中国—中亚六国人民携手并肩、团结奋斗,协调发展、互补互利、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共创更加美好未来!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