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机制峰会从线上到线下一年之内两次峰会,针对中国的意味很浓,但要成为本地区主导性的多边机制有不少障碍。首先,该机制将始终面临扩容与维持之间两难困境。第二,以“自由与开放”为理念的印太概念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第三,四国机制缺乏经济支柱和常设秘书处等机构支柱。第四,四国机制成员国内部也可能会出现反对意见,从而对这个机制发展的未来产生从内到外的影响。 |
9月13日,白宫宣布将在24日举行美日印澳四国机制首脑的首次线下峰会。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召开峰会,直接的背景是该机制最重要的两个成员美国和日本的需要。 从美国来说,拜登政府希望通过召开四国峰会展示其重视同盟的态度,以缓和阿富汗仓促撤军引发同盟国家的担忧。从日本来说,菅义伟首相在离任前夕访美除了对美表明日美同盟稳固外,也为即将到来的日本大选中以“外交连续性”向选民展示执政党的新政绩。对于中国来说,最为关心的莫过于这个四国机制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会不会取代现有的亚洲多边机制,成为围堵中国的工具。 笔者认为,四国机制峰会从线上到线下一年之内两次峰会,针对中国的意味也很浓厚,但要成为本地区主导性的多边机制有不少障碍。 首先,该机制将始终面临扩容与维持之间两难困境。本地区国家众多,任何多边机制要想真正起到影响地区秩序就必须要扩大参加国家的数目。四国中一些人也认为该机制需要扩容,但是以什么标准以及如何扩大的问题上似乎很难达成共识。从美国的同盟国作为未来的成员国首选对象的标准来看,韩国应该是最为有力候选国。然而,日韩关系紧张持续,而韩国无意卷入可能和中国对抗的漩涡中,似乎近期内扩容韩国可能性不大。 第二,以“自由与开放”为理念的印太概念本身存在着内在矛盾。任何的地区多边主义从生成,发展,壮大都离不开理念,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进程中秉承开放的多边主义理念,东盟的发展背后则是重视共识的“东盟方式”的理念。四国机制理念的两个关键词自由和开放都是人类追求的普遍价值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将自身定义为自由和开放,实际上无形地带有了排他性。以什么标准来判定自由还是不自由,谁来判定,这是极具争议且容易造成地区分裂的提法,这也是为什么东盟在其《印太战略展望》中没有使用自由这个词的原因。同时,四国机制提出的开放的关键词也有内在矛盾。既然开放,为什么不是建立一个尽可能具有包容性的地区机制,而仅有四个国家组成呢?四国机制自我定位的开放和少数成员国的封闭性之间的落差的质疑如何解释?作为本地区多边主义的核心的东盟对四国机制的疑惑很大。8月下旬,美国副总统哈里斯首次出访东南亚选择新加坡和越南,如果真的要让东盟接受以四国机制为基础的印太新秩序的话应当访问东盟最大成员国的印尼,以及美国的同盟国家菲律宾和泰国。 第三,四国机制缺乏经济支柱和常设秘书处等机构支柱。美国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已经退出了TPP,而印度也没有参加RCEP,由于国内政治原因,美国和印度短期内都不大可能签署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相对照的是,中国是RCEP签字国,也已表示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同时,四国机制也没有秘书处,各国国内的行政体系中也尚未设置相应的管理四国机制的部门。当然不排除在今后相应的国内和跨国机构设置可能性,然而缺乏经济支柱地区多边合作机制是否能够建立有效和可持续的机构支柱仍然很大疑问。 第四,四国机制成员国内部也可能会出现反对意见,从而对这个机制发展的未来产生从内到外的影响。众所周知,印度一直以来有战略自主传统,尽管近年来中印关系因为领土纠纷产生波动,但印度不会单纯追随美国对华政策的逻辑行事。即使看上去日益在战略上展现美日一体化的日本也可能会产生内部不同意见。此次菅义伟首相访问华盛顿线下参加四国峰会,而对于几乎同一个时间段的联合国大会会议却过门不入,采取放映事先录制好的视频录像发表讲话。日本外交有三大支柱,日美同盟,联合国中心和亚洲外交。这样的“对美一边倒”和忽视联合国的外交姿态会引发国内争论。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多边机制要在亚洲地区生存,发展和持续都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非一两次峰会和短期内的关注度所决定。 (作者为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国际关系学副教授,文章转自“华智全球观察”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