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李形:“新冷战”阴影下的“欧洲悖论”:在依赖中对抗,在对抗中衰落
发表时间:2025-05-16 19:31 来源:国际网
欧洲正处于地缘政治困境。一方面,欧洲长期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俄罗斯的能源供给和中国的关键供应链,但当前与中美俄三国的关系同时陷入紧张。另一方面,欧洲内部分歧日渐加大,领导机构缺乏远见,陷入政策混乱,难以扭转经济增长颓势。对此,欧洲国家应重新审视对华关系的重要性,深化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合作,提升战略互信,加强战略自主,共同推动多极秩序的构建和发展。

欧洲正在危险的地缘政治“钢丝”上行走——一方面,它与中美俄三大国的关系同时陷入紧张,另一方面却仍然依赖这三大国来满足其核心需求,即美国的军事保护、俄罗斯的能源供给,以及中国的关键供应链。欧洲的政治独立、经济稳定和内部凝聚力岌岌可危。

首先,欧洲与美国的长期同盟关系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战略优先事项的分歧,以及当前美国政府的不可预测性,都在不断侵蚀着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信任基石。美国显然希望欧洲能站在自己一边,与中国和俄罗斯形成对垒之势,但它在采取行动时又总是独断专行,完全不顾及欧洲的利益。

其次,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张,其特点是互信下降,以及对中国的定位模糊——既将中国视为合作伙伴,又看作竞争对手,甚至是战略敌手。在美国要求疏远中国的压力下,欧洲陷入了一场地缘政治拉锯战。贸易和人权争端,以及对中国技术优势的担忧,都使中欧伙伴关系变得紧张,但中国仍然是欧洲不能忽视的重要经济力量。

第三,欧洲与俄罗斯的紧张关系已经持续多年,甚至已经演变成现在许多人所说的“新冷战”。欧洲对乌克兰的坚定支持和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使俄罗斯从一个“难缠的伙伴”变成了“明确的对手”。其影响是立竿见影的——尤其是在能源领域,同俄罗斯关系的破裂已在整个欧洲大陆引发了能源价格震荡和供应危机。

欧洲既依赖这三大强国,却又同时与它们陷入对抗,这种双重困境使欧洲陷入了战略僵局,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欧洲将再难成为这个多极世界中的一极,最终可能沦为一枚“棋子”,在相互竞争的大国之间拉扯,自己几乎没有发言权。除此之外,欧洲内部有人主张紧跟美国,也有人要求争取更大的自主权,严重的分歧只能让欧洲越来越难以制定统一的行动路线。

更糟糕的是,欧洲各机构明显缺乏远见和领导力。长期战略思维已经让位于短期政治考量,决策反复无常且经常只是被动应对,决策过程越来越受到价值观驱动。欧洲没能勇于直面日益增长的脆弱性,拿出雄心勃勃的振兴计划,而是任由自己一步步滑向危机——它要么是对挑战之巨浑然不觉,要么根本就是在逃避现实。

欧洲陷入战略迷茫的最明显表现,莫过于其急于大规模重整军备。在欧洲各国经济已经面临压力之际,欧盟计划投入高达8000亿欧元用于军力建设。欧洲经济增长已经跌至每年1%左右,其中最主要的经济“引擎”德国更是已经陷入衰退。这就引发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此雄心勃勃的军事议程如何能够持续下去?

在这种背景下,增加军事开支在经济上看起来是愚蠢的。欧洲没有将投资引向创新、绿色能源、基础设施和社会项目等对经济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的领域,而是冒着巨大风险将稀缺资源投入臃肿的军工复合体,这对其整体经济的回报几乎为零。最后的结果只可能是更严厉的紧缩措施、公众的日益不满,以及让本已脆弱的社会体系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孤立主义政策和不可预测性影响下,美国正在从全球领导地位收缩。新贸易战、惩罚性关税和经济民族主义等威胁迫在眉睫,对高度依赖出口的欧洲经济体构成了严重风险。曾经的跨大西洋联盟基石,现在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信任。

如果目前的趋势进一步持续,那么未来欧洲的发展轨迹将是明确的:徒有军事化却缺乏战略远见,经济停滞却不见新生,深陷代理人冲突的泥沼而难以自拔。投入大笔资金试图“击败”一个复苏的俄罗斯完全是徒劳之举,无助于巩固欧洲社会内部团结。恰恰相反,由于生活水平下降和不平等加剧,公众的不满情绪将达到崩溃的边缘。对紧缩、不公平和成本上升的抗议之声可能会继续高涨。社会凝聚力曾经是欧洲的力量源泉,但现在将在经济困难和政治幻灭的压力下瓦解。民族主义运动、分离主义压力和内部政治不稳定可能会撕裂欧盟,让数十年的一体化与和平努力付诸东流。

欧洲正站在历史的悬崖边上,迫切需要彻底修正路线。欧盟必须重新评估其战略方向,拥抱多极世界秩序。加强同西方集团以外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加强同中国、金砖国家、“一带一路”共建国,以及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地区的互利合作——应该成为欧洲关键的优先事项之一。这种更广泛的接触将使欧盟的全球伙伴关系多样化,减少对传统盟友的依赖,并使欧洲在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中找到更好的定位。深化同非西方大国的合作还可以促进急需的外交政策改革,变被动应对危机为主动制定前瞻性的战略议程。此外,这种务实主义将共同利益置于意识形态分歧之上,有利于增强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

在当前的危局之下,欧洲有一条可行之路通往稳定和复兴,那就是重建紧密而务实的对华关系。在美国向欧盟施压,要求其对华立场更加强硬之际,欧方必须认识到与中国重新接触所蕴含的战略机遇。中国仍是欧洲商品和服务的巨大市场,也是关键技术的重要供应方,更是在美国政策日益内顾与对抗的背景下,欧洲不可或缺的潜在合作伙伴。欧盟不应固守过时的冷战阵营思维,而要“向东看”,这才是顺应全球大势的明智之举。

欧盟重新调整同中国的伙伴关系,其重要意义有四:一可以促进欧洲未来经济多样化,确保获得关键材料和投资,提升制造能力。二可以加强战略自主,减少在全球政策方向上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三可以巩固全球多极秩序,使欧洲能够真正成为独立一极,而不是在“新冷战”中充当从属角色。四可以借力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及可再生能源全球供应链方面的领先地位,加速欧洲自身的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全球发展等挑战,都离不开中国的协调配合。加强外交关系有助于提升在联合国、世贸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下的协作水平。

然而还有一个重要的障碍——缺乏互信。欧盟认为,中国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态度“模棱两可”。中国坚定维护和平和国家主权,但欧盟却把中国的中立立场理解为暗中支持俄罗斯。而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欧盟越来越被视为美国的“小跟班”,跟随美国通过技术限制、炒作台湾问题、鼓吹“中国威胁论”等手段遏制中国崛起。这种互信的缺失阻碍了中欧双方更深层次的战略和经济接触。为了取得有意义的进展,双方必须在安全问题上进行坦诚对话,在主权问题上释放更明确立场,在解决冲突方面加强透明合作,进而弥补信任赤字。

2025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这是欧盟调整战略重心向东转移的契机,也是通过新倡议、协议、新对话来重新评估和更新伙伴关系的宝贵平台。如果欧盟有意充分利用这一契机,以建设性的态度转向中国,那么重建信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欧盟必须选择务实主义态度,放下意识形态偏见,回归接触政策,摒弃敌视对抗,坚持独立自主,拒绝屈从他人。重塑并管控好对华关系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它是欧洲在当前全球变局和挑战中前行的最大希望所在。

(作者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云山领军学者、教授,文章转自“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