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的恐袭是此次印巴冲突的导火索,当地激进组织“抵抗阵线”宣布对此负责,并要求印度政府停止改变克什米尔地区人口结构。印度政府认定该组织为恐怖组织,并归咎于巴基斯坦,但缺乏可信证据。随后,印巴双方宣布一系列强硬措施。面对印巴“剑拔弩张”的局面,眼下重要的是,将恐怖袭击的肇事者绳之以法,维护南亚地区和平稳定。 |
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再起。近期,两国在安全、外交和经济等领域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甚至在边境地区发生交火。一时间,南亚次大陆剑拔弩张,引发外界对于印、巴两国是否再次爆发严重冲突的担忧。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遭受恐怖袭击是导火索。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旅游胜地帕哈甘姆发生严重的恐怖袭击,导致25名印度人和1名尼泊尔人遇难,另有近20人受伤,且大多数为印度公民。名为“抵抗阵线”(TRF)的当地激进组织宣布对此事负责。该组织声称:“袭击旨在应对印度政府将大量外部人口向克什米尔地区迁移,要求印度政府停止改变克什米尔地区人口结构的做法。”印度政府2019年宣布废除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宪法特殊地位,将其一分为二,分别成立查谟和克什米尔、拉达拉两个印度联邦属地;同时,允许印控克什米尔地区之外的印度人在当地买房置地和工作。此后“抵抗阵线”正式成立,并开始发起针对印度教徒的各类袭击。 印度政府认定该组织为恐怖组织,并称其与巴基斯坦境内的激进组织“虔诚军”有关联。然而,将“抵抗阵线”与“虔诚军”相联系的报道,只是印度媒体的一面之词,并未得到其他国家广泛认可。也就是说,印度将此次恐怖袭击归咎于巴基斯坦缺乏可信证据。而巴基斯坦坚决否认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局势动荡有关。 袭击发生后,印度总理莫迪紧急中断对沙特阿拉伯的访问,于23日提前回国并紧急召开内阁安全委员会会议。印度政府随后宣布一系列针对巴基斯坦的强硬措施,涉及水资源分配、边境管控、收紧人员往来和驱逐外交官等多个方面,并指责巴基斯坦支持“跨境恐怖主义”。莫迪表示,“我向全世界承诺,印度将识别、追踪和惩罚每一个恐怖分子及其背后的支持者”。23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警方发布通缉令,指认3人参与该次袭击,其中有2人是巴基斯坦公民。 巴基斯坦也毫不示弱。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驳斥了印度的指责,称巴基斯坦与袭击没有任何关系。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表示,“如果印度有巴基斯坦参与的证据,请与我们和全世界分享”。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也对印度采取针锋相对的报复措施。24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主持召开国家安全委员会紧急会议宣布,即日起,对印度关闭领空以及暂停与印度的所有贸易;暂停并取消向印度公民签发的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免签计划签证,并责令持该签证在巴基斯坦的印度公民(部分宗教人士除外)须在48小时内离境;将印度驻巴国防、海军和空军顾问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要求其最迟于4月30日离境;印度驻巴高级专员公署的人员规模将限制为30人。此外,两国军队也进行针对性的部署和调动,并进行实战演习,以致数天来印巴边境地区连续发生多起交火事件。 事实上,在印巴所采取的敌对行动中,最严重的并非两国边境交火,而是印度威胁停止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水条约》。印巴都依赖印度河流域6条河流进行农业生产。印度位于印度河上游,而巴基斯坦位于下游,这意味着印度可以控制河水的流向。1947年印巴分治后,印度曾一度中断河水向巴基斯坦的流动。但在世界银行的斡旋下,印巴于1960年9月签署《印度河水条约》。根据该条约,印度有权使用东部的拉维河、比亚斯河和萨特莱杰河的水源,巴基斯坦则获得西部的印度河、杰赫勒姆河和杰纳布河的水源。 鉴于印度河对于巴基斯坦农业乃至国计民生的关键作用,巴基斯坦对于印度威胁终止《印度河水条约》反应强烈。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公告称,任何破坏巴基斯坦供水的行为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并准备“动用全部国家力量”予以回应。针对这一情况,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印巴“保持最大克制”,而且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出面斡旋印巴关系。 面对印巴当前“剑拔弩张”的局面,当务之急不是仓促下结论指责别国。尽管这样会展现强硬姿态、满足国内民族主义需求,但却会加剧地区动荡风险。眼下重要的是,将恐怖袭击的肇事者绳之以法,维护南亚地区和平稳定。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执行所长、研究员,文章转自中国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