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能否延续这种大幅拓展的张力势头,既取决于印美大选结局,更取决于大国博弈走势。预计未来五年,印度政府的张力外交仍可能按照惯性运行下去,但其会在地缘政治考量和国家长远利益诉求之间不断摸索,以寻找更好的平衡点。 |
莫迪执政的这十年也是印度外交大幅拓展的十年。“领导型国家”的自我角色定位促使莫迪外交“四面开花”,而美西方的战略纵容又成就了莫迪外交的“张力四射”。印度外交能否延续这种张力,既取决于印美大选结局,更取决于大国博弈走势。 莫迪外交“张力十足” 莫迪自2014年担任总理后,明确提出印度的“领导型大国”角色定位,打出“改革的多边主义”旗号,推行“多向结盟”的外交实践,适时抓住中美博弈、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等战略契机,全力塑造助印实现“建国百年之际成为发达国家”梦想的战略机遇期,构建有利于印度加速崛起的战略环境。正因如此,莫迪外交充满了张力。 首先,这种张力体现在外交突破上。莫迪是印度自1947年独立以来出访频次最高的总理。2014~2019年,莫迪出访他国高达91次,且多次实现外交突破。例如,十年间莫迪六访美国,是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唯一两度发表演讲的印度总理;实现印度总理对以色列的首访;分别创立印度与南太平洋岛国、中亚五国、北欧国家的峰会机制;借首办“全球南方之声”线上峰会,邀请125个国家领导人共同参会;积极履践“邻国优先”外交政策,成为时隔17年首位访问尼泊尔、时隔28年首位访问斯里兰卡、时隔11年首位访问巴基斯坦的印度总理。此外,莫迪还主动推出或积极参与各种发展倡议,如“印太经济框架”、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项目、日澳印“供应链弹性倡议”、印度—以色列—美国—阿联酋四国合作机制、“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机制等,并成为诸多小多边安全对话的核心成员,包括印度与美日澳等国的多个“2+2”(外长+防长)双边对话机制、美日澳印“四国机制”等,印还与美西方联手推动“印太战略”由虚向实发展,使之成为印参与大国地缘博弈的最重要平台。 其次,这种张力体现在外交“中立”上。印外长苏杰生曾表示,“我们需要冒险”,“印度的大战略应当是通过发现并利用全球矛盾带来的机遇,促进国家利益”。可以说,莫迪外交“玩的就是心跳”。一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走钢丝”。莫迪公开告诫俄总统普京“如今不该是战争年代”,但他又大加批评西方对俄政策。莫迪政府主动降低与俄高层互动频次与层级,但同时又成为俄折价石油最大买家,间接助俄打破美西方的经济制裁。二是在巴以冲突问题上“搞平衡”。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莫迪第一时间遣责哈马斯突袭以色列;但加沙地带大量的平民伤亡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又使印度政府及时调整公开立场,呼吁双方立即停火并通过对话解决冲突。三是在中东地区上演“三角恋”。莫迪政府不顾美方制裁,在今年5月与伊朗签订为期十年的恰巴哈尔港开发与运营合同(印首度获得海外港口管理权)。同时,印又主动开启印以关系新篇章,并大幅提升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和战略关系。四是在防务合作上“两头要”。印度不断机制化、法理化与美国的防务合作,先后与美签署《后勤交流备忘录协定》《通信兼容与安全协议》及《地理空间合作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使印成为美名符其实的“非条约盟友”。但同时,印仍继续从俄购买大量军事装备,包括不顾美制裁威胁而购进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 第三,这种张力体现在外交“呛声”上。莫迪执政以来,美西方没少对其政府“压制政治异己”“限制新闻自由”“歧视少数民族权益”等行为严辞指责。然而,莫迪政府不但指责美西方的批评是“帝国主义的虚伪”,还采取反制措施,针锋相对。例如,今年3月,莫迪政府曾以涉嫌腐败为名逮捕反对党平民党领袖凯杰里瓦尔。对此,美德官员公开表态,委婉提醒印方“法治的重要性”,印外交部称这种言论“完全不可接受”,并立即召见美德驻印外交官。 第四,这种张力体现在外交的“冒进与投机”上。一是在涉华议题上打“擦边球”。莫迪政府公开将中印关系定性为“竞争关系”,且不再忌惮介入涉华敏感议题,特别是在南海、台海、中印边界争端等问题上频打“擦边球”,呼应美及其盟伴的某些战略期待。二是在西方国家“暗杀”反印人士。2023年,印先后在加拿大、美国“暗杀”藏身其中的锡克教分离主义运动领导人,并触发外交纠纷。印加两国为此相互驱逐数十名外交官,美国总统拜登因此在最后关头“婉拒”出席今年的印度共和日庆典活动。三是对巴实施跨境空袭。2019年2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普尔瓦马恐袭案致40名印度准军事部队士兵死亡。印指责此系巴境内极端组织“穆罕默德军”策划实施,随即派遣空军对巴境内“恐怖主义营地”实施打击。四是借主场外交硬塞“私货”。例如,2023年,印借成为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之便,先后在我国藏南地区(印方所谓“阿鲁纳恰尔邦”)举办G20科技会议、在印控克区举行G20旅游会议等,借机宣誓其对争议区“主权”,并募集国际背书。 莫迪外交之所以能“张力十足”,究其原因不外有四。一是美西方阵营对莫迪政府的战略纵容。美国尤其视印度为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伙伴与关键变量。然而,印度素有“战略反骨”,美西方想实现战略诉求,只能寄希望于对印度实施战略包容甚至纵容。自然,这种战略容忍将不断鼓动莫迪政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奉行更加自信冒进的政策,并形成一个自我加强的闭环。 二是印度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结果。2022年,印度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这显著增强印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自信。印不再顾忌中方感受并向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出售、赠送先进军事装备,甚至公开支持有关国家的错误南海主张,即是其中的典型体现。 三是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政治议程的结果。莫迪执政的这十年,印度教民族主义甚至民粹主义思潮在印国内大行其道。莫迪外交所展示出来的强硬、冒进很能迎合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高涨,而这反过来又会不断刺激莫迪政府在外交政策上“我行我素”。 四是塑造莫迪强人形象的结果。莫迪一直努力将自身塑造为印度国家利益的“守护者”,他甚至还向印度民众展示自己手拿三叉戟,模仿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毁灭之神“湿婆”的形象,传递出其坚信“不破不立”执政信条的强烈信号。 带有明显负面效应 然而,莫迪的“张力”外交也带来了明显的负面效应。首先,令大国间关系出现张力。印度既与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道共推“改革的多边主义”,又打着“民主价值观”旗号与美西方共推阵营化多边外交,这种“包容性多边主义”与“排他性多边主义”的对立竞争,在地区和国际社会催生出诸多内部张力,并部分抵消莫迪外交成果。 一方面,这种张力破坏了新兴大国间的内部团结与合作。莫迪政府打造“领导型大国”对外战略本身即蕴含着对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领头羊”角色的构想,但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及与中俄等重量级新兴大国在合作议题的角色安排、路径方式、目标追求等方面存在明显分歧,印度在强推其构想的角色时会与其他新兴大国产生摩擦甚至冲突。 另一方面,这种张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印与美西方间的战略互动。莫迪政府追求印度成为“领导型大国”,而非被美国领导的军事盟友,这一目标与美意欲将印打造为护持自身霸权的战略工具的意图之间始终存在根本性冲突,这种互斥的张力在过去十年里更多体现为印美间的外交呛声及经贸上的小规模制裁与反制上。然而,一旦未来中美博弈态势出现和缓甚至逆转迹象,美印过去十年的小摩擦很可能会升级为冲击双方战略互信的大冲突。近年来,拜登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西太平洋地区,着力推动与盟友间的小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由此可见,在美构建对华安全遏制、军事围堵方面,美对印已降低期待。 其次,地区和全球治理难免失序。大国关系间的张力已使一些小多边机制存在运转低效甚至失效的风险。其中,金砖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日益运转不畅。尤其是印度时时都要争抢话语主导权与规则制订权,欲以印度方案主导机制议程与运转,其竞夺心已使这两大原本致力于在地区和全球治理上深化中印合作的机制愈发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第三,邻国对印难免疑惧。莫迪政府“邻国优先”政策的集中体现是诱压并举,其实质是“印度第一”。在新冠疫情、乌克兰危机的叠加影响下,印周边邻国纷纷陷入政经困局,莫迪政府乘势将其分而治之,并尤喜利用资本(大财团)的力量,剥夺邻国对自身资源开发的自主性,同时削弱其内政外交自主性。也因此,南亚诸国滋生出一波波反印情绪。尼泊尔、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先后出现“印度滚出去”街头运动;不丹、斯里兰卡也几度在对华政策上“忤逆”莫迪政府的“外交限令”;尼泊尔、斯里兰卡还与印度不时滋生领土主权争议。可以看出,近些年莫迪外交成效在地区内外出现明显反差,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但在地区影响力明显下滑。 未来印度外交怎么走 未来五年,预计莫迪政府将充分利用大国博弈,努力维护并延长有利于印度大国崛起的“战略机遇期”。莫迪政府尤其会基于三方面诉求努力打造有利的外部环境:确保获取全球战略资源、顺利完成国内政治工程、掌控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秩序重塑进程。 首先,美印关系仍将持续加强。未来五年,既是美国能否“竞赢”中国的关键期,也是印度能否“替代”中国的关键期,即便两国大选后执政者都换了人,美印关系仍会沿着既有轨道前行。只要中美博弈的天平尚未呈现日益偏向中方一侧的苗头,印仍将押宝“与西谋华”。此外,为进一步聚焦西太平洋地区战略博弈,美国或将更加明确地支持印度在印度洋地区“代行”领导者角色,以换取印度支持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对中国的全面压制战略。 当然,美印关系也有隐忧。鉴于未能阻止中国崛起的“沉痛教训”,美国必会在“拉印制华”时预留一手。美国将会加速推进对印度的“四去”战略:即在产供链上,助印加速“去中国化”,尽快实现对华产业替代;在军事现代化上,诱印“去俄化”,打造印对美西方的军事依赖;在科技发展上,通过与印科技合作,锁死印未来科技发展路径,致印日益“去印度化”,防止出现“第二个中国”;在“三去”战略下最大限度地弱化印度保持“战略自主”的意志与能力,即“去战略自主化”,最终将印度崛起转变为美国所希望的“无害繁荣”。与此同时,美国对俄对华战略打压与遏制也提醒了追求大国梦的印度,时刻都要守住“战略自主”的底线。 其次,印度将继续游走在“东西南北”各大阵营的战略博弈之间,不断打造自身“领导型大国”地位与影响力。其中,印度将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利用美国聚焦于西太平洋地区战略博弈(特别是对华战略围堵)无暇他顾之机,加大力度经略南亚次大陆与环印度洋地区,同时不断压制中国在环印度洋地区的显性存在空间。 第三,持续染指涉华热点问题。为维系美西方对印度崛起的战略支持,同时也为扩大对华博弈筹码,新一届印度政府恐将继续在涉华问题上“打擦边球”。但同时,考虑到中印实力对比差距太过明显,印度既不愿与中国关系彻底破裂,更不甘心充当美西方遏华“炮灰”。未来中印关系或将继续保持“冷暴力”或“非暴力不合作”共存的模式。 最后,印度中东政策或将陷入“一地鸡毛”的乱态。新一轮巴以冲突及其外溢效应持续至今仍未结束,印度在未来或难以继续在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与伊朗这三股势力之间游刃有余地游走。 可以料定,未来五年,印度政府的张力外交仍可能按照惯性运行下去,但其会在地缘政治考量和国家长远利益诉求之间不断摸索,以寻找更好的平衡点。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