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马克龙自己声称其“派兵”言论属于“战略模糊”,其主要目的应在于对俄形成“威慑”效应。同时,法国也希望对乌克兰构成“安慰、鼓励、支持”效应,并对盟友构成“施压”或“激励”效应。至于“派兵”能否实施,目前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派兵”作为一个可能选项,未来大概率会停留在口头上。不过,尽管派兵希望渺茫,但这番言论至少能让欧盟突破禁忌、甩掉包袱,加速加大对乌军援。 |
雾失楼台,月迷欧陆。 胶着的乌克兰危机,因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番“不排除派兵”的言论,更显得迷雾重重。 迷雾有三重:一是在法国从“绥靖”到强硬的转变,颇为吊诡;二是西方多数盟友对法国立场的切割,相当干脆;三是俄罗斯对法国是否派兵的认定,甚是迅疾。 俄对外情报局局长谢尔盖·纳雷什金19日表示,法国已经准备向乌克兰派遣一支特遣队。在初期阶段,该部队规模将达约2000人。纳雷什金强调,法国部队将是俄罗斯军队的优先打击目标。但法国国防部当日迅速否认法国已在乌部署军队或准备向乌派遣部队的消息,称俄方散布该“假情报”是“不负责任的挑衅”行为。对此,美国和一些欧盟成员国随即重申,本国无意向乌派兵。 所信者听也,而听犹不可信。《潜伏》中的这句台词,恰合目前的情形。 “鸽派”变“鹰派” 自2月底以来,马克龙多次就俄乌冲突发表讲话指出,未来不排除向乌克兰派遣地面部队的可能。 回望俄乌冲突爆发之初,马克龙曾因继续和普京保持密切联系及其“不要羞辱俄罗斯”“俄罗斯是一个伟大的民族”等言论,备受盟友特别是东欧国家的指责。此番他突然由部分盟友所诟病的对俄“绥靖”转向对俄“最硬”,不仅出人意料,且引发轩然大波。 俄乌冲突已延宕两年多时间。目前,俄罗斯在人员和装备方面均占据上风,处于攻势,乌克兰的抵抗与反击正面临更大困难。乌方宣称,西方盟友提供的武器援助只兑现了30%,弹药即将消耗殆尽。欧洲国家普遍担心,目前的处境对乌克兰极为不利,倘若乌战败,欧洲的整体安全将受到俄罗斯的巨大挑战。因此,如何加强对乌军援,一时间成为欧洲国家讨论的热点。 正是在此背景下,马克龙提出将“向乌派驻地面部队”作为一个可能的选项。马克龙甚至援引丘吉尔于1946年在美国发表的铁幕演说,来证明其“派兵论”的合法性。马克龙从“鸽派”向“鹰派”的转变,或有如下考量: 首先,是为了改善并进一步树立法国在欧洲防务乃至战略自主问题上的领导者形象。法国一向是欧洲战略自主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积极推动欧洲走防务自主之路。在眼下英国已然“脱欧”,德国背负着历史包袱畏手畏脚、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摇摆不定的背景下,法国更希望抓住机会,一展身手,实现领导欧洲防务大业和一体化进程的宏伟抱负。然而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法国在对乌军援上远远落后于德国,饱受盟友诟病。“派兵论”有助于法国修复形象,在欧洲继续发挥领导作用。 其次,是为了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扭转局势、拉拢选票。欧洲议会选举将于今年6月举行,迄今法国的所有民调均显示,由于退休制度改革引发民众激烈反对等内政因素,马克龙领导的执政联盟得票率将大大低于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国民联盟”。近些年“国民联盟”在法国政坛迅速发展壮大,对马克龙构成强有力的威胁。“国民联盟”在俄乌冲突中持亲俄立场,其领导人勒庞甚至曾为筹措总统大选资金而向俄银行寻求贷款。马克龙在这一时刻发表“派兵”言论,并在国民议会就援乌问题发起辩论与表决,不排除“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借机进一步揭露“国民联盟”“亲俄面目”,从而使其名誉扫地、失去民心的政治用意。 最后,是为了施压美国增加对乌军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是主要对乌军援国,但去年年底,美国国会未能通过新一轮对乌援助,导致美对乌“断供”。加之美总统大选在即,特朗普若再次当选,极有可能本着“美国优先”的原则,改变对欧政策,大力削减对欧防务义务和对乌援助。这更使一向对美国持怀疑态度的法国认为“美国不靠谱”,欧洲的安全还要靠欧洲人自己来保障。有专家认为,马克龙的此番言论,有暗中施压美国不能削减而要增加对乌援助力度的考量。 盟友保持距离 一个传统西方大国从“鸽派”到“鹰派”的变身,纵然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却没能带起更多的节奏。目前,只有波兰以及爱沙尼亚、立陶宛等个别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对马克龙的“现实主义姿态”表示欢迎。出于历史上曾被俄占领或瓜分等因素,恐俄、反俄是这些国家的一贯立场。 美国不置可否。针对马克龙的“派兵说”,美国方面迅速回应,称是否向乌派兵是北约成员国各自的“主权决定”,但美方没有这种计划,美总统拜登已经表明美国不会向乌克兰派兵参战。与此同时,美方3月12日宣布,在美国防部已严重透支的情况下,通过在其他军购合同中节省资金,凑出一笔价值3亿美元的紧急对乌军援,这也是去年12月以来美国首次军援乌克兰。美国防部官员坦言,这并非长久之计,提供额外军援的法案仍需国会通过才行。 “家里”腹背受敌。马克龙的言论引起了80%本国国民和议会内部左右两股民粹主义势力的反对,同时也在其欧洲和北约盟友中引发巨大争议。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大多数欧洲国家纷纷表示反对,担心与俄正面冲突或成为“共同交战方”,进而引发战事升级甚至爆发核战争。同样出于对战事升级为“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冲突”的担心,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也明确表示,没有在乌部署作战部队的计划。 其中,德国总理朔尔茨明确驳斥马克龙的“派兵”言论,双方为此还颇有争执。朔尔茨表示,将继续坚持在俄乌冲突之初的决定,不会向乌克兰派兵。非但如此,在“意外曝光”的“金牛座”巡航导弹问题上,德国总理也明确表示,不考虑对乌提供射程可能会达到莫斯科的这一武器。 细看德国立场,其成因有三:一是历史因素。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德国汲取了历史教训,在战后奉行和平主义,在战争面前小心翼翼,以避免引发其欧洲伙伴对德“复活军国主义”的担心。二是内政因素。法国总统是三军统帅,在是否派兵问题上具有决定权,而德国则由联合政府领导,总理无法单独就如此重大的问题做出决定。德国联合政府内明显存在反对派兵的声音,民众中反对的声音也高达60%。三是美国因素。在欧洲防务和安全问题上,德国一贯倾向于通过美国领导下的北约来发挥作用。美国既然已经明确表示不会向乌克兰派兵,德国政府自然也不会轻易表态支持法国,以免和美国步调相左。 “谜”一样的前景 按照马克龙自己的说法,向乌克兰派兵只是一种可能,是一种“战略模糊”。所谓“战略模糊”,是指政府或非国家行为体对其行动或立场故意含糊其词,语焉不详,因此也叫作“战略不确定性”。它以威慑理论为基础,与之对应的是“战略清晰”或“战略确定性”。由此可见,“战略模糊”有两大基本特征,第一是“威慑”,第二是“不确定”。 鉴于马克龙自己声称其“派兵”言论属于“战略模糊”,其主要目的应在于对俄形成“威慑”效应,正如马克龙指出的,“要想和平,就不能表现得像个懦夫”。同时,法国也希望对乌克兰构成“安慰、鼓励、支持”效应,并对盟友构成“施压”或“激励”效应。马克龙表示,乌克兰处境艰难,需要给予更强大的支持。 至于“派兵”能否实施,目前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马克龙在被问及具体派兵细节时的三缄其口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派兵”作为一个可能选项,未来大概率会停留在口头上。马克龙也明确表示,将“派兵”作为一个选项,不意味着必须出兵,法国不会主动出击亦不会擅作主张。换言之,在其大多数欧洲和北约伙伴表示反对的情况下,法国不会一意孤行。 在一些人看来,尽管派兵希望渺茫,但这番言论至少能够发挥使欧盟突破禁忌、甩掉包袱,加速加大对乌军援的目的。3月15日,马克龙高调访问柏林,并在波兰总理图斯克的调停下,与朔尔茨修补此前的裂痕,争取就进一步援乌达成共识,便是例证。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文章转自“破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