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南亚 > 正文
楼春豪:“印度制造”能取代“中国制造”吗?
发表时间:2024-01-03 19:17 来源:国际网
受经济民族主义、对华竞争战略、渔利中美博弈等多重因素驱动,近年来印度持续推进对华“经贸脱钩”政策。不过,无论从中印经贸关系而言,还是从全球市场来论,印度对华“经贸脱钩”近乎是不可能的。由此而言,再加上中国和印度是搬不走的邻居,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印度应该以“合作共赢”而非“零和替代”的思维来对待双边经贸关系。

2023年11月,印度《经济时报》一则“在美国货架上,‘印度制造’正在取代‘中国制造’”的报道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该报道援引“波士顿咨询集团”研究称,2018-202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商品额下降10%,而从印度、墨西哥和东盟的进口额分别上升44%、18%和65%。部分印度媒体据此认为,这几年印度积极融入美国的“弹性供应链”政策“已初见成效”,并将之归结于“去中国化”的产业政策。

受经济民族主义、对华竞争战略、渔利中美博弈等多重因素驱动,近年来印度持续推进对华“经贸脱钩”政策。

一是在“经济自立”旗帜下出台包括“生产关联激烈计划”在内的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以期承接从中国转移出去的产能,最终在制造业领域跟中国展开竞争。

二是大幅提高中国企业赴印度投资门槛,同时以涉嫌洗钱、偷税等旗号,持续滋扰、打压中国手机企业在印度开展正常合法经营活动。

三是积极推动与美国、日本、台湾等打造所谓的“弹性供应链”,图谋取代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美国积极推动印度成为“供应链中的中国替代者”,印度官员也反复宣称要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替代目的地”,试图以“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

目前看,印度对中国推行“经贸脱钩”的政策动机和取向都比较明确。从数据上来看,印度的脱钩政策确实给中印经贸合作带来了负面冲击。投资领域,2020年以来,中国企业赴印投资出现断崖式下跌。印度媒体披露,2020-2022年间,印度政府共收到382份来自中国的投资申请,其中仅有80份获得审批。贸易领域,印度商工部数据显示,2020/2021财年-2022/2023财年,虽然中印贸易额仍保持高位,但中印贸易额占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由8.61%下降到6.85%,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占印度商品进口总额的比重更是由16.53%下降到13.79%,这个降幅还是非常明显的。

从国际市场来看,印度对中国的“同质竞争”“替代挑战”也有所呈现。路透社2023年11月底报道,全球最大零售上沃尔玛为美国市场进口的商品中,从印度进口的商品额占比从2018年的2%提高至2023年的25%,而从中国进口的商品额从2018年的80%下跌至2023年的60%。另外,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0-2022年,美国从印度进口商品额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92%提升至3%,而从中国进口商品额占美国进口总额的比重从17.9%下降到14.2%。虽然印度在美国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仍远逊于中国,但这种趋势需引起足够重视。

不过,无论从中印经贸关系而言,还是从全球市场来论,印度对华“经贸脱钩”近乎是不可能的。

其一,中国对印度商品出口集中度高、附加值高,在通信设备、原料药等领域甚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印度很难实现“去中国化”。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2022年中国对印度机电产品和有机化学品的出口,占中国对印出口总额的比重将近60%。与之相对,印度对华出口商品较为多元,占比最大的有机化学品仅占印度对华出口约16%。

此外,中国是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而对印贸易只占中国贸易总额的2%左右。印度民众对商品价格比较敏感,也使得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在印度颇有市场。因此,中印贸易结构决定了印度对中国有更强的依赖性和脆弱性,盲目“脱钩”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其二,印度对华经贸脱钩存在逻辑悖论,就是印度要发展本国制造业就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换句话说,“没有中国制造,就难有印度制造”。印度外交部下属智库“发展中国家研究和信息系统”(RIS)将从中国进口加之超过5000万美元或占印度进口该商品总额超过10%的商品定义为“非常敏感的进口商品”,发现这些商品多达372中,涉及印度要大力发展的手机、汽车、医药、半导体等诸多领域。

以印度近年发展较快的智能手机为例,印度仅有15%的零部件可在当地采购,而中国则是最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虽然苹果手机积极推动供应商赴印投资,但印度的歧视性经贸政策令很多中国零部件供应商对赴印投资望而却步。印度想大力发展的汽车工业也是如此,印度汽车行业一直依赖从中国进口悬挂系统、制动系统以及一些零部件,使印度很难实现“去中国化”。

其三,印度自身的营商环境存在深层次、结构性制约因素,无法为“印度制造”提供优越环境。基础设施落后、工业体系不健全、劳动土地改革不彻底等“结构性制约因素”,都将制约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比如,印度严重缺乏精密制造业所需的“纯水提炼、常温电压、无尘厂”等基础设施,印度劳动力的素质和“维权意识”也使很多跨国企业对印度望而却步。

再以印度近年来高调宣传的外国直接投资为例,虽然表面上看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态势较好,但细细分析就可以发现,印度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并未流向其所希望发展的制造业。印度工业和内部贸易促进司(DPIIT)数据显示,虽然印度政府大力推进“印度制造”倡议,但90%以上的投资都流向非制造业领域,而流向制造的也主要是非绿地投资。2022/2023财年,印度吸引外资总计713.55亿美元,其中流向服务业和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最多,但流向服务业的主要流向金融、流向研发的仅0.2%,流向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主要是软件行业并购、流向硬件的仅0.25%。显然,外资流入更多地是为了“赚快钱”,而不是帮助印度工业化。

最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3年10月预测,亚洲将贡献全球经济增长的3/2,而中国和印度作为两大引擎将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半壁江山”。中国和印度是搬不走的邻居,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印度应该以“合作共赢”而非“零和替代”的思维来对待双边经贸关系。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执行所长,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