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这口气没有出完,没法向国内交代,肯定还要大打出手,下一步可能给加沙造成更大的打击和摧毁,这一次的冲突几天内很难停下来。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具有全局性影响。如果不解决,走到最后很可能一下掀了桌子。这次的冲突造成这么大损失,各方应痛定思痛,想方设法把巴勒斯坦问题推动解决,让两国方案得到真正落实。美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首先尽快推动停战和下一步的和谈工作,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如果这样的进程不推动,光靠仇恨、杀戮和报复,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
当地时间15日晚,巴勒斯坦卫生部门宣布,截至目前,本轮巴以冲突已致巴勒斯坦方面2726人死亡,受伤人数超过10800人。 而就在三天前的12日深夜,以色列要求加沙地带北部110万平民限期24小时南撤,以“保护其自身安全”。这一要求直接被联合国斥责为“不可能”。 巴以问题仍在升级,一方面世界各国从官方到民间呈现出在巴以问题上尖锐的立场对立,另一方面以色列一方在军事实力极度不平衡的前提下展开的报复行动是否会引发难以控制的人道主义灾难,也成为世界舆论关心的焦点。 针对目前巴以冲突呈现的种种问题和困境,以及国际外交如何推动停战和劝和促谈,观察者网采访了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曾先后担任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的吴思科大使。 【采访/观察者网 戴苏越】 观察者网:吴大使您好,根据您的观察,这一次巴以陡然升级的冲突能否迅速平息,最有可能以什么样的形式收场呢? 吴思科:巴以在加沙地带的冲突这些年来一直反反复复,几年来一次。这一次的冲突确实是爆发得最突然、规模最大、人员伤亡损失也是最大的一次,包括对于以色列造成的伤亡,和前几次大不一样。而且这一次事发突然,哈马斯保密工作做得特别好,瞒过了美国的CIA和以色列的摩萨德这样的顶尖情报部门。 遭受如此大的损失让以色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确实如此大的平民伤亡、特别是妇女儿童的伤亡让人痛心,中国也很快表态,表达同情、谴责针对平民的攻击,同时呼吁双方克制、尽快停火,避免造成更大的伤亡。 然而对于以色列来说,它这口气没有出完,自己也觉得没法向国内交代,因此肯定还要继续大打出手,下一步以色列可能给加沙地带造成更大的打击和摧毁,才能发泄掉这口气。因此我估计这一次的冲突几天内很难停下来,尽管周边国家比如埃及一直在做劝和工作,我们也在跟他们保持联系,但是很难。当然,不管怎么样,战争不可能永远打下去,最后还是要通过对话才能够解决问题。 观察者网:哈马斯在策划此次袭击前是否会预判到之后以色列的疯狂报复?他们还会有后续的行动安排吗?以色列是否会如外界猜测的那样,空袭过后对加沙地带进行地面部队的“清剿”行动? 吴思科:哈马斯肯定会想得到以色列的加倍报复。但是那些冲进去的哈马斯武装人员本身就抱着视死如归,没打算活着出来的想法。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以命相拼”,这是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公正解决,再加上这几年以色列右翼政府对加沙、东耶路撒冷的种种强势做法,让巴勒斯坦人陷入到巨大的压力和屈辱的处境导致的,所以这种“拼死一搏”是一种被压抑已久的爆发,他们的想法就是即使有报复,只要我把第一步做成了,给以色列方面造成了伤亡,他们就觉得是成功了,值得了。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下一步以色列会怎样行动?现在以色列已经把加沙地带统统包围起来了,由于双方的力量悬殊,一旦以色列动员起来之后,包围、轰炸、清剿,一定是不择手段、不顾一切的那种。 我认为以色列进行地面搜索和清剿的可能性非常大,特别是美国现在高调支持以色列,在中东帮其“撑住场子”,让以色列放手打击哈马斯,没有后顾之忧。本来整个巴勒斯坦加在一起力量都非常弱小,强烈的力量悬殊加上美国的支持,释放出的信号就是以色列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但巴勒斯坦在那里毕竟有200多万人,你不可能都把他们消灭了,如果造成更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国际社会的反应也会是很大的,以色列不可能一点忌惮都没有。但以色列的打击应该是一边倒的,虽然巴勒斯坦方面会有一点反抗,但双方的武力不是一个档次的。 国际社会的舆论导向随着战局的变化,要求以色列方面克制的声音会更多一点。马上安理会要开会了,阿盟也开了会,埃及等国家这几天也一直在努力,但是正如我刚才说的,几天之内以色列还没有发泄完,它不可能停,但是它也不可能总是这么打下去。 观察者网:以色列必须给自己设置一个停止的点,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它才会收手呢? 吴思科:似乎以色列的目标是“毕其功于一役”,把哈马斯一次全打掉,让它以后再也没有能力对以色列造成威胁。现在以色列要求加沙北部的人撤到南部去,加沙北部很有可能被它整个占了,可能以色列想将其作为一个“安全区”。 但是归根结底,这么多巴勒斯坦人,你把它这样地压迫,他们肯定是会反抗的,压迫得越深反抗只会更强烈,包括现在的孩子一代也在目睹这样的情况,最后只能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所以停火、人道主义援助、适时推动谈判、恢复对话,这些努力国际社会需要配套。尽管目前对话的时机还不到,但我觉得是应该的。 观察者网:在这次的巴以冲突中,美国的态度挺耐人寻味的,一方面坚定支持,甚至有消息称把一部分支持乌克兰的资源转投了以色列;另一方面明确表示不出兵,同时也希望事态不要继续扩大,您认为美国在这次冲突中的心态和打算是什么? 吴思科:我觉得美国拜登政府的反应首先是着眼于即将到来的大选,犹太集团在美国大选中的影响力有目共睹,加上以色列一直是美国在中东最优先保护的盟友,所以肯定会将以色列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是另一方面,不希望中东大乱也是美国的基本政策。毕竟现在美国战略的重心是其在亚太的大国竞争,对于中东,美国又想要尽量减少投入的情况下达到掌控的目的,不要打乱它的战略部署。所以美国想要通过一种震慑,让除了巴勒斯坦之外的其他国家不要卷入其中大动干戈。 目前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埃及作为这个地区的主要国家,在这次事件中主要扮演着调解者的作用;叙利亚也是地区重要力量,但目前它的处境也比较困难,政策以自保为主,政府不会参与这件事。尽管叙利亚那边的武装力量发射了火箭,但我相信这不是政府行为。约旦就更不可能了,南部的黎巴嫩真主党做出了一些反应,但扩大的可能性不大。伊朗虽然明确表达了对哈马斯的支持,但是目前也不可能参与进去。 观察者网:从这次各方的反应看,是不是一方面阿拉伯各国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的意愿,另一方面美国在中东的话语权也有下降的趋势? 吴思科:这是很明显的。苏联解体之后,美国一度处于独霸的地位,但是经过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和后续的大中东计划和反恐战争,一方面美国投入的实力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它对待盟友的态度、承担责任的不足也让美国的信义大打折扣,中东国家对美国的看法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新兴经济体力量的上升,也带动了美国话语权的变化。 美国转而寻求调整政策,减少在这一区域的投入,挑动地区国家的相互争斗,包括妖魔化伊朗,搞对抗伊朗阵线,所谓的“中东小北约”,时间久了把这些国家也弄得疲惫不堪,现在他们发现弄了半天确实损失的都是自己,所以中东各国目前求稳定、求发展的意愿更加鲜明了,美国也不再能像过去那样,打个电话对方就对照做。乌克兰战争之后引发的能源问题大家都能看到,不是美国想增产减产,沙特阿联酋这些盟友就会听它的。包括伊朗和沙特的和解、叙利亚返回阿盟都是美国不愿意看到的。 虽然美国在中东还是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包括美国的军事基地依然在,但随着百年大变局中力量的对比变化,中东地区的自主精神也在不断增强,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听命于美国,而是更加倾向于多元外交,这一条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珍贵的。 观察者网:在这次巴以冲突爆发之前,中东和平进程的发展看上去是很平稳的,各方都在积极推动,包括亚拉伯罕协议的签署、伊朗沙特的和解、沙特和以色列的和解等等,现在随着冲突的升级,感觉历史旧账、民族仇恨一下子都被翻出来了,您认为之前的“中东大和解”是否会因为此次事件而中断? 吴思科:虽然不至于付诸东流,但确实会受到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和平进程的迟滞是肯定的。阿拉伯各国的当权者不能不考虑民众的情绪,处理和以色列的关系会更加谨慎。 另一方面,正是美国推动的各种关系正常化让巴勒斯坦人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他们担心,本来阿拉伯大家庭同心协力,现在你们都正常化了以后会不会就没有我的事儿了,整个中东其乐融融大家都不管我了。从这次的哈马斯袭击事件我们也能感觉到巴勒斯坦人的那种绝望和反抗——阻断这样的“大和解”,你们不能忘记我,不能把巴勒斯坦问题冷冻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我认为国际社会应该看到这样的诉求,巴以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具有全局性影响的。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里一步那里一步,走到最后很有可能一下给你掀了桌子,所以归根结底巴以问题必须得到妥善解决。 比如说“两国方案”,本来国际社会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就应该往前推动。现在因为力量不平衡迟迟没有办法实现,所以双方就选择用这样一个不对等的方式来发泄,过一段时间闹一次,对地区安全非常不利。因此我认为归根结底,这次的冲突造成这么大损失之后,各方应该痛定思痛,想方设法把巴勒斯坦的问题推动向前解决,让两国方案得到真正的落实。 其中美国必须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尽快推动停战和下一步艰难的和谈工作,我们也曾经主张召开一个更广泛的国际会议,让大家都能参与进来,形成一股合力。如果这样的进程不推动,光靠仇恨和杀戮、靠彼此的报复,永远解决不了当地的问题。 (作者为中国前中东问题特使、曾先后担任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文章转自“底线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