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世界和平与发展高端论坛”圆满落幕。本次论坛主题为“全球治理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众多全国知名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光明日报》、《国际问题研究》、《太平洋学报》、《国际安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等知名刊物的外交专家、智库专家、顶级学者、媒刊大咖等共100余人出席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河南师范大学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席来旺教授主持,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李洪河教授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徐坚大使分别致欢迎词。 李洪河表示,外交部日前发布《关于全球治理变革和建设的中国方案》,此时对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展开研讨,可谓恰逢其时。 徐坚在致辞中表示,各位国际问题专家的研讨交流将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案。 本次论坛设有1场主旨演讲、11场大会报告、2个平行分论坛,并特设“与名刊编辑对话”单元,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以《全球治理:中国理念与贡献》为题,对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与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他指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广泛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是义不容辞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响应时代召唤、适应历史潮流而作出的自觉选择;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以正确的角色观为依据,秉持正确的大国责任担当,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目标明确并切实可行,在实践中,有更加具体的战略目标和自身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始终秉持开放原则,奉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大会报告环节,中国外交部阿富汗事务特使岳晓勇大使分享了中国应对和处理阿富汗热点问题的实际案例,以《从应对阿富汗变局看全球治理》为题目,细致详尽地针对阿富汗地区以及中东地区当前的紧张局势与未来发展动向进行深度剖析。岳晓勇大使指出,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具体做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好体现,更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实践的独特中国方案,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个真实借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孙海潮大使的报告题目是《当前国际局势中的基本现象分析》。孙海潮大使分析了影响当前国际格局走向的三大因素:一是中国综合国力持续增长和国际影响力与号召力,二是美国因为国力的衰落和霸权旁落呈现出日益明显的综合焦虑,三是俄乌冲突加速了国际的对比分化,将对世界的地缘政治经济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目前中美都面临发展的挑战和困境,中国要警惕美国转嫁危机的伎俩,迎接惊涛骇浪的考验。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教授的报告以《作为全球治理试验田的“一带一路”》为题,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以来,已经形成了以现存的国际规则为主线,以当地国家的规则为吸收,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规则三合一的规则体系,建立了包括以“亚投行”为代表的银行规则、与东南亚及中亚地区建立的区域合作规则、跨境电商规则、跨国税收征管机制等一系列规则标准,探索着为全球治理规则的制定开辟新道路。“一带一路”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也是中国概念全球治理具体实践的试验田。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处处长李鼎鑫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以落实“三大倡议”为抓手,推动世界格局正向演变》。李鼎鑫认为,当前世界格局处在新一轮的重大历史转变的周期,安全、发展,文明三大倡议为国际的发展和安全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和前景,为全球发展的安全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保障。要落实“三大倡议”以推动世界格局向好的方向来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坚持共商共建,营造一个平等包容的文明交流的氛围;二是共同探寻全球性挑战和问题的解决之道,激发各主体各领域的潜能,合力推动形成各国人民之间的大交往;三是共同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文明交流格局;四是创新对话交流的形式,合力探索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的网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政治学部部长、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与治理研究院院长戴长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国际关系阵营化趋势下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戴长征教授以国际关系阵营化趋势下全球治理面临的十大挑战入题,详细解析这些挑战出现的动因、潜在影响,以及应对挑战的若干措施。他指出,全球各国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以“三大倡议”为导引,借助“亲、诚、惠、容”等为核心的具体抓手来推动国际关系转向,既要充分估计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要保持战略定力,秉持进步的历史观,相信人类历史进步的大趋势和形势是有利于中国的。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院长张振江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华侨华人研究》。张振江教授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政策话语,也是实践方案,更是一种超越国家的为全人类服务的治理理念。华人华侨群体的发展正是这一理念的最好体现,华人华侨的“中华根性”和“在地性”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其“跨国流动性”则促进了整个世界的往来沟通,历史上华人华侨对中国、对居住国,特别是对世界的现代化做出了无可比拟的贡献。中国的侨务工作、侨务政策是对全球移民治理贡献的中国方案。 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全球性挑战,地方性应对?》。黄平教授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危机与挑战越来越呈现出跨国性、全球性的特点。然而目前并没有从制度层面形成完整的全球性的治理体系,各个国家在应对这些危机时,仍然各自为战,甚至出现贸易保护主义与孤立主义等,用狭隘国家利益来应对全球性的风险。世界各国应加强彼此沟通与交流,努力营造共通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实践。 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余丽教授的报告题目是《ChatGPT作用于国际数据生态安全机理及中国治理方案》。余丽教授认为,ChatGPT作为网络技术在国际政治领域体现出“非中性”作用,并从个人、国家、体系三个层面影响国际数据生态安全。我们要在战略层面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内培、外引更多的交叉学科人才,进一步强化数据安全和算法监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数据生态安全治理,进一步推动落实《全球数据安全倡议》,构建国际数据生态安全治理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的报告题目是《全球治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江时学教授就全球治理的研究重点、全球治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全球治理与全球化的关系,以及如何精准界定不同的国际秩序等问题进行了详尽深入的解读。他指出,要构建中国的全球治理知识体系,应该正确处理理论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关系,区分理论与理念的异同,将全球治理纳入区域与国别研究之中,鼓励学术争鸣,为在场学者进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吴志成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治理面临的新挑战》。吴志成教授指出,目前全球治理体系不稳定性更加突出,不确定性不断上升,逆反性愈发鲜明,“逆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等全球性问题工具化等问题凸显。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性明显加强,特别是俄美博弈、中美竞争为代表的大国竞争明显加剧,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全球赤字愈加多元化,国际矛盾交织叠加显化,人类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欧阳康教授的报告题目是《世界百年未有变局中的全球善治:严峻挑战与价值诉求》。欧阳康教授表示,近30年的世界格局呈现出全球化扩大化,意识形态纷争扩大化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战争威胁、能源争夺、经济增长、制度选择等一系列全球性治理问题。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应该从思想理念上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在实践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建设与改革,加强民间人文交流,既要有战略的前瞻谋划,又要有细节的精准把控,做到人人有志,共同参与。 随后的两个分论坛由戴长征教授和张振江教授主持,议题分别为“应对全球治理挑战:三大全球倡议与全球治理未来”和“中国全球治理实践及国际话语权塑造与提升”。来自全国知名高校的60余名中青年学者围绕“全球安全倡议对推动北极治理合作的意义”、“议题联盟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与挑战”、“全球安全倡议与亚太地区安全秩序重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形成、影响与未来”、“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视域下国际话语权的提高”等议题展开讨论与分享。 在“与名刊编辑对话”单元,《光明日报》国际部主任郭林、《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副编审谢磊、《太平洋学报》执行主编杨海萍、《太平洋学报》中级编辑邓文科、《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编辑李想、《国际问题研究》编辑宁团辉等6名国际关系领域知名期刊的代表,以“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学术刊物与国际传播”、“全球治理中国贡献的新闻发布”、“学术刊物的使命担当”、“体育外交与国际话语权提升”、“刊物编辑角色谈”为题进行经验分享,吸引着青年学者与硕博研究生的浓厚学术兴趣。 在闭幕式上,席来旺教授对研讨成果进行总结,表示此次论坛从多层次、多角度透彻地分析全球治理相关议题,从理论层面凝聚思想共识,从实践层面夯实学理基础,并结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研究院的当前建设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工作目标与科研学术任务,以助力我国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贡献智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