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张启迪:“中国崛起见顶论”必将再度破产
发表时间:2023-09-27 20:19 来源:国际网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持续逼近美国,西方国家的“中国崩溃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崛起见顶论”。其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预期,影响国际资本回流中国,本质上是“零和博弈”思维的体现,它必将在中国保持经济增长活力的事实面前再次破产。

2023年5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题为《中国见顶了?》(Peak China?)的封面文章,认为由于人口老龄化及生产率增速下降,“中国崛起速度正在放缓”。事实上,这并不是西方第一次唱衰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不时大肆宣扬“中国崩溃论”。2016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持续逼近美国,“中国崩溃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崛起见顶论”。近期,这股论调卷土重来,主要是因为202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表现低于预期。西方舆论借机再度抛出“中国崛起见顶论”,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预期,影响国际资本回流中国的趋势,本质上还是“零和博弈”思维的体现,必将在中国保持经济增长活力的事实面前再次破产。

中国经济“偏弱”系短期现象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看,2023年上半年中国出口表现相对较好,但消费和投资增速偏低,影响了短期经济表现。造成消费和投资低迷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预期不足,对未来经济信心欠佳。事实上,无论是中国居民还是中国企业,都具有增加消费和扩大投资的潜力。从居民部门来看,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中国居民储蓄规模高达133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末增长了51万亿元,新冠疫情至今产生了大量超额储蓄。客观而言,由于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致使居民部门减少购房及消费支出,转而大量增加储蓄。

当前金融条件相对宽松,中国的企业部门资金较为充裕,但由于预期不足,投资意愿持续低迷。而市场预期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新冠疫情产生了持续心理影响,“疤痕效应”逐渐显现,导致短期经济增速一直低于潜在增速。此外,经济增速低于潜在增速也是政策选择的结果。当前经济工作的重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希望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改变过去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而不再一味追求高增长。加大刺激力度的确可以提振短期经济增速,但同时也将拉长经济转型升级的时间。

当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速依然较高,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质量在不断提升。经济运行有其周期性特征,随着一系列支持政策的落地,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回归至潜在增速以上。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方兴未艾

第一,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多年来,西方唱衰中国的主要依据之一是中国人口增长见顶,“红利不再”,因此经济和社会发展“后劲不足”。事实上,过去40年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维持高增长,人口红利只是驱动要素之一。如果仅靠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人口红利意味着工资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消费对经济贡献较小,经济内循环不畅,对外需依赖度高。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过度依靠外需发展经济终将难以为继。相较人口规模,人口质量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高达2.4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十年,“人才红利”持续显现。中国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庞大,2020年新增理工科毕业生约342.31万人,“工程师红利”也已形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二,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实力大幅上升。中国已是亚太地区生产网络中心,拥有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等多个世界级制造业集群,产业链实力雄厚。2021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91万亿美元,相当于排名第二至第五位的美国(2.5万亿美元)、日本(1.03万亿美元)、德国(0.8万亿美元)、韩国(0.46万亿美元)之和。中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中国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从2012年的1.91%增至2022年的2.55%,接近经合组织国家平均水平(2.67%)。中国制造业正在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上游跃进,生产率增速有望逐渐上升,助力经济持续增长。

第三,消费潜力不断释放。中国拥有14亿人口的超大市场,中等收入群体接近4亿人,消费潜力巨大。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为44万亿元人民币,将很快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前期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消费增速有所下降,“恩格尔系数”略有回升,然而消费升级趋势并未发生逆转。随着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升级类商品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多。当前,以汽车、通讯、教育、娱乐、康养为主导的享受型消费正在中国成为主流。2022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2.8%,远低于发达经济体50%~70%的水平,这同时意味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势将越来越大。

第四,对外贸易增量提质。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接近2亿,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未来中国外贸前景依然广阔:一是新兴经济体持续增长。当前全球经济东升西降态势明显,2022年新兴经济体占全球经济比重已高达42.5%,并且仍在持续上升。中国外贸产品与新兴经济体互补性强,有望借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二是“一带一路”建设持续稳步推进。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深化合作,努力消除贸易壁垒,贸易规模年均增速高达8.6%。“中欧班列”的开通将广大亚欧内陆地区深度纳入全球产业链,有力拉动了有关国家的经济增长。三是对外贸易产品不断升级。近年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比重逐渐上升,2022年占比为26.45%,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正在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引擎。

第五,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近年中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9.95%上升至2022年的65.22%。当然,这个水平与发达经济体80%~90%的城镇化率仍有差距。假设未来10至15年内中国城镇化率达到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就意味着未来将有两、三亿人进城。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经济拉动明显,不仅可以优化社会分工,增加人口聚集红利,而且能够释放城镇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居民消费持续升级。此外,城镇化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也将持续上升。总的来说,城镇化对于供给端和需求端带动效应均较为明显,仍是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中国经济活力将持续显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无一例外拥有庞大而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现代化产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构成的经济体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我国应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确保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使之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进程。目前全球高收入国家人口规模总计14亿人左右,超过1亿人口的高收入国家只有美国和日本。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如果中国成为高收入国家,将大幅超过地球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我国只有持续推进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才能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外开放是根本性的原因。实施对外开放一方面通过引进外资获得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另一方面为国内企业进入海外市场提供了契机。未来我国应进一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高标准经贸规则,更大力度吸引外资,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进一步挖掘外需潜力,推动经济增长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蓬勃发展,逐渐融入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助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催生了大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推动国际贸易以更低的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数字经济是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我国应持续推进对国内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加强对数字经济关键技术研发扶持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推动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高级经济师,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