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欧洲 > 正文
吕蕴谋:欧盟对华战略调整进行时……
发表时间:2023-07-05 19:22 来源:国际网
欧盟对华战略调整期并未结束,本次峰会事实上是将对华战略调整的讨论暂时搁置,并不代表欧盟已就“对华温和”达成一致。可以预见,未来欧盟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只会更多,不会减少。但另一方面,虽然欧盟对中欧关系的“上限”存在分歧,但“下限”已逐渐清晰。一是与中国信任及合作程度较难回归疫情前的水平。二是欧洲整体重视与中国沟通对话的重要性。三是认同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

2023年6月29—30日,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欧洲理事会峰会。本次夏季峰会系欧盟定期召开的“规定动作”,议程主要涵盖乌克兰危机、欧盟扩大政策、安全与防务政策、移民政策、经济政策、外交关系等。其中,关于对华关系的讨论引起较多关注。

一、对华表态“靴子落地”

早在今年年初,欧洲主流媒体就已经开始透露风声,称欧盟夏季峰会将“重新评估”对华关系。近期,欧盟涉华动作也较为频繁。自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3月提出“去风险”战略后,欧委会还于6月20日出台《经济安全战略》,提出对华11个“去风险”举措,还表示战略将被提交峰会讨论。欧媒普遍预测,本次峰会对华表态将有“重大改变”。

但与媒体预测的浓墨重彩的讨论相反,本次峰会有意淡化“中国议题”。峰会后公布的欧洲理事会结论中,对华政策单独成章,但表述总体延续之前风格,措辞较欧委会等近期表态甚至更为温和。如在中欧关系上,结论称中欧仍是重要的贸易和经济伙伴,二者在追求建设性和稳定的关系方面“拥有共同利益”,欧盟“将在必要和适当情况下降低风险、实现多元化”,但“无意脱钩或转向内部”。结论还表示,欧盟将继续与中国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欢迎中欧恢复人权对话。当然,结论也呼吁中国敦促俄“停止战争,立刻、完全、无条件从乌克兰撤军”,还对台湾海峡紧张局势表达担忧,但总体未有意料之外的挑衅性表态。

二、涉华议题淡化事出有因

峰会淡化涉华议题、表态相对温和,影响因素实有多重。

首先,俄乌、移民议题挤占讨论时间。对外方面,瓦格纳事件推动俄乌议题升温。6月24日发生的事件虽暂告收场,但其给欧洲带来的震撼却未消退。可以说,瓦格纳事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欧洲对俄罗斯内部及对俄乌局势的看法判断,欧洲领导人迫切期待借此次峰会讨论事件走向、意涵及影响。因此,虽然在峰会前给各国领导人发送的邀请函中,“俄乌局势”仅被一笔带过,但事实却再次成为了峰会的首要议题。德媒报道称,瓦格纳事件打破了峰会原定议程,“俄乌局势占先、中国战略靠后”。

对内方面,移民庇护制度改革在欧盟成员国中引发较大分歧。峰会第一天,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就联合表态反对欧盟先前以“有效多数”通过的移民改革协议。虽然此反对不会影响协议生效,但两国总理以拒绝签署峰会最终声明相要挟,将峰会引入僵局。原计划于29日完成的移民问题讨论到了30日凌晨仍未取得结果,中国议题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据媒体报道,欧盟领导人在30日上午很快就对涉华结论“开了绿灯”,然后又回到了对移民问题的激烈辩论中。

其次,成员国间、欧盟机构间对华政策共识难求。对华关系在欧洲外交议题中向来属于高度摇摆性议题,成员国间分歧较大,共识不易达成。其中,德、法为代表的西欧大国对中欧合作态度较为开放,高层往来也较为频繁。6月18日至23日,李强总理还相继访问德、法,通过主要大国在峰会前为中欧关系创造了上升通道。因此,据媒体披露,“一些西欧大国”在峰会前夕努力推动峰会结论言辞进一步缓和。一位欧盟外交官对媒体分析称,各国领导人宁愿搁置中国议题,也不愿花好几个小时在这上面“讨价还价”、“表露出不团结”。

除成员国间难以就对华关系达成一致立场外,欧盟机构内部的分歧也成为影响欧洲对华战略调整的重要因素。在欧盟机构的领导人中,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对华表态相对强硬,立场较为亲美,媒体甚至称之为“欧洲的美国总统”。而与冯德莱恩不同,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对华立场较为务实,主张以合作化解分歧,曾于二十大后率先访华,还鼓励欧盟解冻中欧投资协定批准进程。而本次峰会结论由米歇尔团队起草,因此结论措辞温和也属意料之中。一些欧盟官员甚至认为,峰会结论中对华“和解性的语言”是米歇尔对冯德莱恩《经济安全战略》的“回击”。

另外,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对欧洲对华政策调整影响较大。6月18日至19日,美国务卿布林肯访华,这是五年来美国国务卿第一次访华。欧洲对此高度关注,普遍认为美国此举势必对随后召开的欧盟峰会产生影响。美媒甚至分析称,欧盟态度一定程度上将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

三、对华战略调整尚在进行时

从本次欧盟峰会来看,欧盟对华战略调整期并未结束。

本次峰会事实上是将对华战略调整的讨论暂时搁置,并不代表欧盟已就“对华温和”达成一致。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问题研究所研究人员吉蕾蒂表示,峰会显示欧盟对中国三重定位的框架“没有实质改变”,各成员国利益和优先事项差距太大,短期难以对华形成统一立场。可以预见,未来欧盟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只会更多,不会减少。

而峰会结论中“降低风险但无意脱钩”的说法也具有模糊、讨巧的成分,可以在实际存在分歧时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据“欧洲动态网”分析,峰会结论之所以采用这种说法,是因为这种表述在一些人看来是在强调“去风险”,而在另一些人眼中重点在于“不脱钩”。

但另一方面,虽然欧盟对中欧关系的“上限”存在分歧,但“下限”已逐渐清晰。

一是与中国信任及合作程度较难回归疫情前的水平。欧盟虽然对“去风险”的速度及程度意见不同,但对“去风险”的必要性本身其实颇具共识。峰会结论虽对华措辞总体温和,也仍表示欧盟将“继续减少关键依赖和经济脆弱性”。

二是欧洲整体重视与中国沟通对话的重要性,这事实上与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去风险”战略中“外交去风险”维度一脉相承。美国“政客”新闻网评论也称,峰会结论表示,与中国保持“外交和平”的共识正在欧洲逐渐形成。

三是认同与中国开展合作的必要性,未来气变、生物多样性、卫生、流行病预防、粮食安全、减灾、债务减免及人道主义援助等领域或许是欧方深化对华合作的发力点。

(作者为现代院欧洲研究所研究人员,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