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丁隆:沙特、伊朗复交:中国斡旋外交开启新时代
发表时间:2023-04-06 18:55 来源:国际网
沙伊北京对话的成功举行令中东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感到振奋,这不仅结束了两国历时七年的隔绝与对抗,还将带来辐射效应,打开中东地区局势的缓和之门,有助于该地区实现长治久安。同时,此番中国首次成功斡旋中东国家矛盾的外交行动展现了大国担当,也开创了中国外交新范式,为“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做出了新诠释。此次中国外交的胜利,作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斡旋外交的新时代。

2022年3月10日,在中方斡旋和主持下,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这对“中东宿敌”在北京举行对话,同意恢复外交关系。根据会后发表的三方联合声明,沙伊两国将在至多两个月内重开双方使馆和代表机构,安排互派大使,并重启在1998年和2001年签署的双边合作协定。沙伊北京对话的成功举行令中东国家乃至世界各国都感到振奋,这场对话不仅结束了沙伊两国历时七年的隔绝与对抗,还将带来辐射效应,打开中东地区局势的缓和之门,有助于该地区实现长治久安。此番中国首次成功斡旋中东国家矛盾的外交行动也令世界瞩目,中国推动中东地区实现和平安宁,展现了大国担当,获得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誉。

相逢北京泯恩仇

此次沙特与伊朗复交,宣告两国在2016年1月因沙特什叶派教士尼米尔被处决而引发的外交危机就此了结,两国关系掀开新篇章。然而,尼米尔事件只是双方关系破裂的导火索,若是追根溯源,两国之间的恩怨已逾千年。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立后,在大漠中游牧的阿拉伯人征服了彼时文明繁盛的波斯帝国,伊朗至今仍视其为亡国之耻。波斯帝国灭亡后,琐罗亚斯德教等本土主流宗教和文化逐渐衰落。在部分伊朗人看来,阿拉伯人应为古代波斯文化的凋零负责。

从16世纪开始,伊朗的萨法维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支派,即十二伊玛目派立为国教,从而将教派矛盾注入沙伊双方本已复杂的关系。什叶派是伊斯兰教少数派,与主流的逊尼派在教义、教法和文化方面产生显著差异。18世纪,属于逊尼派的伊斯兰教瓦哈比派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并成为新生的沙特王国的官方教派。该教派视什叶派为背离宗教正统的“忤逆者”。1802年,第二沙特王国的大军血洗什叶派圣地,双方再添血海深仇。

不过,两国对海湾和中东地区领导权的争夺才是双方矛盾的实质。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间里,两国都相安无事。在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沙伊两国同为美国盟友,甚至曾有过一段“蜜月期”。

然而,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取得胜利,随着伊朗与美国成为“死敌”,其与沙特的关系也迅速恶化。伊朗将沙特等海湾阿拉伯君主国视为“非法政权”,致力于向其“输出革命”,扶持海湾阿拉伯国家的什叶派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沙特将伊拉克当作伊斯兰革命的“防火墙”,力挺彼时的萨达姆政权与伊朗较量。1987年,伊朗朝觐者在麦加禁寺外与沙特安全部队发生冲突,造成双方大量人员伤亡,导致两国于1988年断交,直至1991年才复交。2003年伊拉克战争和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发生后,伊朗在中东地区崛起。此后,外界普遍认为伊朗支持什叶派势力在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和也门等阿拉伯国家扩张势力,与沙特扶持的逊尼派势力在上述国家开展“代理人竞争”。2002年伊朗核计划曝光后沙特倍感威胁。2015年伊朗核协议达成,但沙特认为美国对伊朗采取了“绥靖政策”并“放虎归山”。在海湾阿拉伯国家认知中不断上升的“伊朗威胁”促使它们在安全上更加依赖美国,拥有“共同的敌手”也推动它们与以色列走近。202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阿拉伯国家在美国主持下与以色列签署《亚伯拉罕协议》,实现关系正常化,近年沙特与以色列的关系也显著改善。当前,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的矛盾已取代阿以冲突,成为中东地区最突出的地缘政治矛盾。

沙伊和解何以实现

长期以来,沙伊两国为争夺地区领导权并抵消对方影响力已耗费巨大财力,均陷入严重战略透支。沙特在也门深陷战争泥潭,不仅未能实现战略目标,本土重要战略目标还频繁受到也门胡塞武装的袭击。也门战事已满八年,沙特急于从中体面脱身,伊朗成为其绕不过去的一道坎。近年来,沙特推出“2030愿景”规划,聚焦国内经济发展与转型,希望卸下激进外交造成的战略包袱。沙特新领导层启动深刻的社会文化领域改革运动,国族主义已取代瓦哈比主义成为该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此背景下,沙特国内的教派话语权显著减弱,这为其与伊朗和解营造了文化氛围。

与此同时,美国持续在中东实施战略收缩,让沙特意识到美国的安全保护承诺不再可靠,它必须独自承担本国安全责任。这导致沙特的战略自主性和灵活性不断上升,开始主动降低地区地缘政治紧张态势,寻求与“地区敌手”缓和关系。此外,沙特也认识到中东长期深陷美国建构的地缘政治陷阱,阿拉伯国家应当打破“伊朗威胁”的战略幻象,用主动积极的外交行动化解与伊朗的矛盾。

与沙特相比,伊朗或许更需要这样一份和解协议。伊朗与沙特间“代理人竞争”的巨额投入使该国本已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更趋严峻,同时,伊朗与其阿拉伯邻国的关系也陷入紧张,这些阿拉伯国家被推向以色列一边,使伊朗的地缘政治环境变得更加复杂。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后,伊朗向俄罗斯提供政治和军事支持,与美国的伊朗核协议谈判陷入停滞,解除美对其实施的“史上最严厉”制裁遥遥无期。内忧外患之下,伊朗迫切需要一个出口释放压力。与此同时,在自2020年起席卷中东地区的“缓和潮”中,阿联酋、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已率先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这为沙伊复交营造了有利氛围。

中国斡旋何以成功

此次中国中东斡旋外交“首秀”之所以能大获成功,源于我国劝和促谈的善意。2021年9月中方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指引着我国以劝和促谈为方针的外交行动。同时,中方多次提出有关建立海湾安全框架、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等问题的倡议。中方促进全球发展和安全的理念在中东地区已深入人心,这使中方成为受到中东冲突各方信赖的合格调解人。2022年1月中国邀请沙特、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外长密集访华。2022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和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2023年2月伊朗总统莱希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自2019年以来,中国已举办两届中东安全论坛,为促进中东安全稳定贡献中国智慧、凝聚广泛共识。这些外交行动为中方成功促成沙伊和解铺平了道路。

中国与沙伊两国间不断增长的政治互信与日益密切的经贸关系,为中方的成功斡旋提供了保障。沙伊两国均为世界主要产油国,也是中国最重要的进口石油来源地、重要出口市场和工程承包市场,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两国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石油买家。两国均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希望借鉴中国发展经验,享受中方带来的发展红利。沙伊与中国密切的经贸合作,使中方拥有了推动双方化解矛盾的话语权。对中方而言,沙伊和解有助于为中东创造稳定的地缘政治环境,有利于中国与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淡出中东”也为其他大国在中东发挥积极作用留下空间。近些年,地区国家的战略自主性普遍上升,并在大国间“多面下注”,实施多元平衡战略。虽然美国公开反对中俄“填补”所谓“中东权力真空”,但地区国家普遍欢迎中国在中东地区发挥更大作用。不过,中国以劝和促谈参与中东事务,目的是为地区安全发展注入正能量,绝非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中国促成沙伊和解与随之而来的中东局势缓和,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各方都将是受益者。与此同时,美国却一边在中东搞势力范围,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手法挑动对抗冲突;一边打造自己“中东安全提供者”的人设,甚至指责中国在中东安全问题上“搭便车”。此次中国的斡旋行动便使美国的相关说法不攻自破。当前,美国也在推动所谓“中东和平”,试图撮合沙特与以色列建交。然而,美国的真实意图是拉拢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在中东拼凑“反伊朗联盟”,升高地区对立,从而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美国企图火中取栗,显示出其无视中东国家争取战略自主的普遍意愿,选择逆“中东大和解”的历史潮流而动,这自然导致其在中东的影响力不断下降。

打开中东和平之门

世界和平看中东、中东和平看海湾,海湾安全看沙伊。中国选择从海湾地区入手调解中东地缘政治矛盾,是牵住了中东安全的“牛鼻子”,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沙伊和解已撬动中东局势,在其影响下,中东阵营对抗的坚冰已开始融化。例如,3月19日,伊朗总统莱希已接受沙特国王萨勒曼向其发出的访问邀请;3月16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沙姆哈尼访问阿联酋。同时,伊朗也宣布将停止向也门胡塞武装提供武器,从而为解决也门问题做了铺垫。

促成沙伊和解开创了中国外交新范式,也为“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做出了新诠释。一些西方媒体表达了对中国“卷入中东冲突”的担忧;另有观点认为,中国在中东地区没有军事存在,无法保障外交斡旋成果的顺利实施。然而,所谓中东“大国坟场论”是指大国在中东的军事干涉大多折戟沉沙。中国参与中东事务的方式与其他大国完全不同,既无可能陷入泥潭,也无需军事力量作保障。此次中国外交的胜利有利于中东地区实现和平安宁,同时,作为中国外交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斡旋外交的新时代。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