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东南亚 > 正文
倪月菊等:RCEP对中国和东南亚地区产业链的影响究竟几何?
发表时间:2023-04-04 20:03 来源:国际网
RCEP生效后,将助力中国向亚太区域价值链的“领头雁”角色转变,放大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集聚效应,为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扩大版的“世界工厂”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增强区域内部市场的韧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作用。但需要警惕的是,在中美贸易战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RCEP的生效在推动中国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同时,也可能促使中国制造业产业尤其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挤压低技术劳动力的生存空间。

目前,所有东盟国家都已批准生效实施RCEP,这一全球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将使成员国享受到更优惠的关税安排、更自由和便利的市场准入、更自由的服务和人才流动,从而为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机遇,进一步提升亚太地区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全球价值链重塑和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背景下,RCEP的生效将加速全球价值链向区域内的转移,提高成员国间价值链的黏性,增加价值链的稳定性,减少价值链断裂的风险。

首先,RCEP将助力中国向亚太区域价值链的“领头雁”角色转变。中国自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以来,已逐渐占据“世界工厂”的枢纽地位,且不断向上游供应者的位置提升。在此过程中,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体系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改变,由最初的原材料提供者转变为重要的半制成品和零部件提供者,在亚洲价值链中的地位逐渐由跟随者向主导者转变。RCEP生效实施后,成员国间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特别是中国与日本、日本与韩国之间首次在RCEP框架下有了优惠制度安排,这对进一步稳固和强化3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将进一步强化3国在亚洲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引领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该地区之间的贸易黏性和对域外资本的吸引力。同时,RCEP也为中国加速提升在亚洲价值链中的位置提供新的契机。中国将充分利用RCEP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新机遇,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通过创新驱动,使中国逐渐从产业规模上的“大雁”变成价值链条上名副其实的“头雁”,逐步实现在亚太区域价值链中地位的转变。

其次,RCEP的原产地累计规则将进一步拓展区域内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大循环。RCEP协定的一大亮点就是原产地累积规则。根据该规则,进口国在确定出口国产品的原产资格时,可将来自各RCEP成员的原产材料和中间品进行累积计算,以满足最终出口产品原产地增值40%的标准,从而大大降低了出口国享受优惠关税的门槛。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成员国的跨国企业均可以在其他成员国享受到国民待遇,低成本或无成本地从母国或其他成员国获取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中间品和相关的上下游服务,使产能、资本和技术能够在成员国间更加自由顺畅地流动。可见,原产地累计规则将促使成员国的生产商更多地使用区域内原产材料,更多地在区域内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这将有助于在本地区形成更加紧密、更稳定,更具韧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区域内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大循环。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的GVC前向和后向参与度会持续下降,中高技术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的分工地位将显著上升。

最后,RCEP有助于在区域内形成扩大版的“世界工厂”。我们知道,RCEP的15个成员国间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有利于梯级产业分工体系的构建。RCEP区域内部已形成明确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中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图谱为“日韩的高技术密集型精密零部件+美国的设计等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中国的中等技术零部件和服务—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消费”,低技术制造业产业链图谱为“日韩的高技术密集型精密零部件—东南亚地区或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美国、中国以及其他地区的消费”。随着中国价值链位置的上移,东南亚地区已经开始承担了部分中国“世界工厂”的功能。RCEP的生效实施,将进一步扩大该地区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水平,有利于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集聚效应的放大,区域内业已形成的制造业产业图谱将进一步深化,为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扩大版的“世界工厂”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增强区域内部市场的韧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作用。

RCEP生效后,将助力中国向亚太区域价值链的“领头雁”角色转变,放大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集聚效应,为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扩大版的“世界工厂”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从而起到增强区域内部市场的韧性和安全性的重要作用。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在中美贸易战和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RCEP的生效在推动中国向价值链上游攀升的同时,也可能促使中国制造业产业尤其是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地区转移,挤压低技术劳动力的生存空间。对此,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工业智能化,扭转结构性梯度转移的趋势,避免中国制造业过早地“空心化”;注重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培养,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以人才和产业智能化合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节选自《南洋问题研究》2022年第1期,注原文发表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还未批准实施,现东盟国家已全部批准实施,作者马盈盈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倪月菊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经济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文章转自“东南亚学人”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