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也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的分化。高水平的自动化和互联功能将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制造新的财富差距。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削弱新兴市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更大挑战,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政策,这次工业革命将加剧不平等。但从长期来看,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并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第四次工业革命就业结构特征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坚决打破“低成本劳动诅咒”,克服由于比较劳动成本优势而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过度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新工业革命的恐慌,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范式的技术路线锁定,实现生产技术和人的全面发展。 |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产业重构和重组过程。特别是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生物工程技术、3D打印技术等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工业革命浪潮中。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世界经济论坛近日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在5年内对世界主要经济体内500万个工作岗位带来威胁,如果各国政府对此不采取行动,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客观评估和应对其影响呢? 高技能就业占比上升 国际劳工组织曾预测,自2000年至2019年期间,低技能职业一直处于下降趋势,高技能就业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劳工组织的数据还显示,2000~2013年期间,除发达经济体外,其他地区低技能就业占就业总量比例都有所下降,减幅最大的地区是东亚和南亚,均减少了8个百分点以上。发达经济体的中等技能就业在下降,被低技能职业部分代替。但是,中等技能就业创造的产值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保持稳定。所有地区的高技能就业占就业总量比例都有所上升,增幅最大的地区是中东和南亚,分别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新科技革命与新工业革命也可能导致就业市场的分化。高水平的自动化和互联功能将在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制造新的财富差距。瑞银集团的一份报告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可能削弱新兴市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中经济体将面临更大挑战,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政策,这次工业革命将加剧不平等。 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 但从长期来看,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并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对科技进步与劳动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早在18世纪末期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就受到广泛关注。迄今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创新短期会使失业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又可以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经合组织基于其成员国200年的数据研究也表明,创新、增长和就业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尽管短期内科技进步会对就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相对于其巨大的创造效应可以忽略不计。 2000~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巴西六个国家中,除日本外,其余国家制造业机器人的数量都翻倍,而除美国之外失业率都有所下降,也即工业机器人的采用和普及在绝大多数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引起失业率的提高。相反,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和普及在很多国家是和失业率下降同步的。 实现技术与人全面发展 第四次工业革命就业结构特征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坚决打破“低成本劳动诅咒”,克服由于比较劳动成本优势而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过度依赖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新工业革命的恐慌,逐步摆脱劳动密集型生产范式的技术路线锁定,实现生产技术和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主要国家几乎都制定了面向未来的创新性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人才特别是高端技术人才争夺十分激烈,很多国家把目光放在下一代尖端人才培养争夺上,一场围绕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人才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 美国在再工业化计划进程中整顿国内市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大教育和科研投资力度支持创新,实施智慧地球战略,为制造业智能化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良好的产业环境和运行平台。 美国将中小企业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以及再工业化的重要载体,制造业领域的小企业数量接近30万家。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健全的政策、法律、财税、融资以及社会服务体系。 为推进工业4.0计划,德国政府主要设定了一些关键性需求措施,包括融合相关的国际标准来统一服务和商业模式,确保德国成为工业4.0解决方案的主导市场,使得德国劳动力可以维持较高的工资水平和较强的竞争力;让雇员参与到工作组织和技术发展系统之中;提供灵活多样的职业路径,让人们的工作生涯更长,保持生产能力,弥补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缓解社会老龄化的压力。 不少国家还纷纷采取对策,为了促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大力实施保障计划及其相关政策杠杆,如直接的财政投资,拨款给制造商、地方政府和特定类型居民家庭;设立公共投资基金;运用利率杠杆,支持小型银行和社区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以支持小企业贷款;运用税收杠杆,对扶持类型企业实施减税,对限制类型企业取消税收优惠;利用公私合营混合所有制企业探索前沿科技的商业化模式;根据政府部门授意,由行业寡头和高等院校共同领导实施,建设国家安全关键产业的国内制造能力;政府建设聚焦制造业创新和研究的基地等。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人员,文章转自瞭望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