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刘卫东:世界霸权不稳,美国对中国防的更紧了
发表时间:2016-03-04 18:29 来源:国际网
今后美国政府为其对华战略确立了如下的基本原则,要在确保对华优势和控制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华改造力度,尽可能多地从外部塑造中国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具体表现就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简单来说,就是不阻碍或者鼓励中国在现有秩序内的正常国家行为,但对于打破秩序的行为则比过去施加更大的压力且不回避正面公开对抗。目前看来,美国国内“对华必须更为强硬”似乎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这一点在美国即将进入火热阶段的总统大选中也体现出来。这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不会平静,虽然它会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但美对华防范的步步升级看似已无法避免,这应该成为未来解读中美关系时的一个基本前提。

一、“不能再对中国太客气”

美国历届政府都宣称,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但如何妥善处理这一关系一直都让其头疼。

小布什政府上台之初,曾明确将中国视为对手,但“9·11”事件迅速转变了美国政府的对华定位,两国关系逐步升温,小布什政府于2005年对华提出了积极正面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定位目标。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一改以往对华先烧“三把火”的强硬做法,以务实友好的姿态与中国交往,但这一趋势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逐步发生变化,美国政府开始通过会见达赖、对台售武、介入中国周边的领土争端议题、要求人民币升值等举措来对华施压。

2015年后,美国对华疑虑进一步上升,并围绕着网络安全、南海争端、经贸、中国国内立法等问题而持续提升对华遏制力度。

虽然两国高层互访和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短时间内帮助降低了两国关系中的张力,但这难以改变美国对华认识趋于悲观的总体趋势,尤其是随着从2015年初开始的美国国内新一轮对华政策的辩论,“不能再对中国太客气”的看法逐步成为美国舆论界与政界的主流观点。

此后,美国修改了《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将美日同盟的防范重点转向中国的东海和南海地区;大力推进作为“再平衡”战略支柱之一的TPP协议并在当年取得重大进展;继续在东海进行抵近侦察,在南海进行挑衅性的所谓“航行自由”。

进入2016年后,美国的攻势更为积极主动,闯入南海中国岛礁12海里基线,联合日韩澳印等国举行针对南海事态演变的军事演习,极力敦促韩国部署“萨德”导弹防御系统,意图拉拢东盟干涉南海事务等。

总体来看,虽然美国对华战略还远远达不到当年美苏对抗时的对苏遏制程度,仍然属于接触与防范并举的对冲策略,但美国对华警惕和担心的程度较之以往明显增大,通过干涉与中国相关的各类事务以图控制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已成为当前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这必然会催生其对华防范举措的步步升级。

二、霸权心态遭遇挑战

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国内于1995年、2005年和2015年分别出现了三次比较明确的对华政策辩论。这些辩论反映了美国判断中国发展轨迹和前景时的迷惑与焦虑。

长期以来,美国对华都存在两个基本期待:

一是通过支持中国进行的经济改革,最终促成中国在政治领域也能成为西方价值观念和民主体制的“好学生”;

二是通过帮助中国从现有秩序和规则中获益,逐步将其培养成现有秩序和规则的接受者和维护者。

但是,中国没有按照美国为其设立的道路前行,而是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取得进步,并对自己的选择愈发自信。

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维、新口号、新主张,搅乱了美国一厢情愿的规划。中国还开始主动参与修改完善国际规则的议程,这进一步刺激了习惯于主导一切重大国际事务的美国战略界的神经。于是,美国对华的心理不适迅速加剧。

美国对华的战略目标,并非日常想象的那么简单直接。

美国政府无意也无力阻止中国国力的发展,但是试图以适当的方式介入到中国的发展中去,立足于改变而不是颠覆肢解中国,使其成为合作伙伴、友好国家,至少也要确保中国不会成为像苏联那样需要消耗大量国力去应对的敌人。

因此,美国期待能够塑造好中国长远发展的模式使之可以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

但在现实中,处理中美关系的难度很大,这对双边关系非常特殊,没有任何历史先例可供借鉴,尤其是在中国既不接受美国控制,又不与美国全面对抗的复杂背景下,美国各界一直找不到对华施压的有效手段,长期的施压无效和拖延无果不断加剧美国在面对中国时的心理倦怠和焦躁,挫败感的堆积也使其战略耐心不断消融。

霸权国家一旦开始关注崛起国家带来的挑战,那种忧虑感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扩散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最终往往会止于臆想。

选择性认知常会导致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现象,也普遍存在于美国的对华认识中。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情报系统,最好的智库和最多的专家,但这似乎未能帮助其获取全面客观的对华认识。

美国对在朝核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变化和明显贡献缺乏体察,没有注意到在乌克兰问题上中国的低调与中立色彩,忽略了在周边海域和领土争端方面中国的谨慎和忍让,也没有意识到中国在其最为反感的抵近侦察的问题上言辞反应与实际行动的区别。

他们只是从早已习惯的霸权思维的角度出发,认为无法再对中国令其“失望”的言行和“咄咄逼人”的外交保持沉默,必须明确调整其对华政策,加大对中国的防范围堵力度,以提醒中国谁才是“老大”,并迫使中国对美做出妥协。

三、对华“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美方越来越迫切地意识到,既然对华定位想不清楚就不必想了,不能再把时间浪费在没完没了的纠结上,而是现在就必须迅速行动起来,把目标确立在以美方实际能力、而非中方主观意图为导向的战略基础上,即不管中国如何规划其长远目标,都要确保美国可以最终掌控局面。

因此,美国政府为其对华战略确立了如下的基本原则,要在确保对华优势和控制力的基础上,加强对华改造力度,尽可能多地从外部塑造中国的主观意图和客观行为。

美国会继续坚持其原有的“堵放”战略,即在需要围堵的领域进行围堵,在需要放开的领域则放开甚至积极诱导鼓励,同时也会视情况从原来的“接触与防范”转向“接触加软遏制”,具体表现就是“软的更软、硬的更硬”。

“软”指接触尤其是提升军事接触和人文交流的水平和规模,促进中国的社会开放,培养公众对美好感,继续用“普世价值”来影响中国走向,诱使中国越来越多地接受美国的价值观;

“硬”指对抗,在涉及到秩序和原则的问题上美国会更强调正面公开应对,更为直言不讳,更多借助于国际舆论和统一阵线形成一种泰山压顶之势,不为利益而放弃原则,不为某些利益而拿其他利益交换,表现得更有原则,更为分明。

所谓“软遏制”,就是使用压制、限制、控制、阻滞的方式来明示美国的容忍界限,更积极地参与塑造中国的国际行为,这比原来的“对抗”更为主动,更强调单方色彩和非对等性。

简单来说,就是不阻碍或者鼓励中国在现有秩序内的正常国家行为,但对于打破秩序的行为则比过去施加更大的压力且不回避正面公开对抗。

目前看来,美国国内始于去年的对华战略辩论尚未得出明确结论,但是辩论对美国主流思潮的冲击、对政府决策的压力,以及对于民意的影响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对华必须更为强硬”似乎已经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这一点在美国即将进入火热阶段的总统大选中也体现出来。

这也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的中美关系不会平静,虽然它会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但美对华防范的步步升级看似已无法避免,这应该成为未来解读中美关系时的一个基本前提。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文章转自瞭望智库)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