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丁原洪:伊核谈判:未到庆祝之时
发表时间:2015-04-14 18:14 来源:国际网
美伊关于伊核问题的谈判,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政治博弈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双方积怨甚深,相互敌视30多年,缺乏最低限度的信任,要想解决伊核问题绝非易事。跟何况当前中东形势的大局,一方面是美国影响力下降,一方面是伊朗影响力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伊朗核问题恐将会长期存在下去,美伊和解绝非短期内所能办到。

4月2日经过一再延时,美国和伊朗双方在“6+1谈判”中就就伊朗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相关细节留待后续谈判在6月底以前解决。“框架协议”一出笼在美伊两国国内以及国际上引发不同反应。围绕伊朗核问题的谈判断断续续地已持续12年之久。伊朗核问题是举世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事关中东地区的战和以及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存亡。“框架协议”的达成受到格外关注是理所当然的。一开始,人们对通过谈判就伊核问题达成最终协议寄以很高期待;但是随着更多信息的透露和有关各方的表态,看来达成伊核问题最终协议不容乐观。原因是:

一、“框架协议”本身就有含混不清之处

双方发表的“协议”内容并不尽一致。负责政治事务的美国副国务卿温迪·舍曼被问及此事时,承认“我们(美伊双方)知道我们的阐述将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我们承诺试着不要相互矛盾”。这也就是说,双方并没有真正取得一致,而是都有宣布达成协议的需要,默许可以各说各的。

“框架协议”的核心就是伊朗削减核开发能力换取西方国家取消对伊制裁。双方未能谈妥的主要分歧就是在于何时解除制裁。美国主张视伊方履行协议的情况逐步取消制裁,而伊朗则坚持一旦达成协议,所有制裁必须立即取消。“框架协议”对此用了“美国对伊朗制裁将在协议期限内保持一段时间”来表述。这就留下了双方争吵的空间。美国对伊制裁依据的是201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要使制裁最终取消,需要国会的决议。然而,由共和党主导的、亲以色列的国会现在讨论的是追加制裁,根本不可能取消制裁。即使美方在框架协议内承诺逐步取消制裁也只是一句空话,这并非总统所能做到的。美国白宫发言人4月9日宣布美国反对随着西方与伊朗达成全面协议而一举完全取消对伊经济制裁。伊朗总统鲁哈尼随即发表讲话称,如果不在同一天内解除对伊朗的一切制裁,伊朗决不同意与6国集团签署任何最终核协议。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更明确表示“在协议(开始执行)的当天,应该彻底取消制裁”。他还说:“迄今所做的一切并不能保证最终协议的达成,也不能保证其内容不变,甚至不能保证谈判最终完成”,“不签署协议也比签署破坏国家利益的协议要好”。尽管鲁哈尼总统以承诺争取西方取消制裁而上台的,外长扎里夫在谈判中也竭力去实现这一承诺,但当美国已明确表明不会同意一举取消制裁,而伊朗最高领袖又表示不彻底取消制裁就不签署最终协议,看来即使继续谈判,美伊双方也难以达成最终协议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二、“框架协议”遭到美伊国内强硬派的反对

持续多年的伊核谈判之所以没有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美伊双方各自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强硬派不愿达成和解。这次美伊双方谈判代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达成“框架协议”并不能使各自国内的强硬派满意。由共和党主导的美国国会坚持要对达成的任何协议进行审查才能考虑批准,否则将通过追加制裁的提案。“框架协议”出台后虽受伊朗部分民众的欢迎,但以革命卫队为代表的伊朗对美强硬力量则坚决反对。鲁哈尼总统主持的对美谈判虽声称得到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认可,但从4月9日哈梅内伊的谈话可以看出,他从维护其在国内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出发,最终还是站在对美强硬派一边。他在谈话一开始还特意表明“迄今为止”,他没有表明过立场,因为“还没有出现需要表明立场的任何事情”。这无异于表示他并不认可“框架协议”。外电评称此番讲话大大降低了人们对临时协议签署后最终达成正式协议的期望。

应该看到,主张与伊朗和解的奥巴马总统其初衷更多地是从个人“总统遗产”角度考虑,并不尽符合美国做为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国家利益”,遭到国内反对绝非偶然。据报道,就连基辛格也从防止核扩散角度不认同“框架协议”有多大意义。他在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发言说:“即使伊核问题达成框架协议并书面化,那又能怎么样。只要伊朗不彻底放弃核开发,就意味着奥巴马总统对世界核扩散持容忍态度”。

至于伊朗,他虽坚称没有研发核武器的意图,但从它谋求中东地区的大国地位,面临死敌以色列已拥有核武器,沙特也在跃跃欲试拥核的现实,考虑到卡扎菲弃核后被杀死、政权被推翻的教训,它绝不会放弃核开发计划。实际上,伊朗是在仿效日本,玩弄“核门槛”的策略,亦即拥有制造核武器的各种手段,但暂且不生产核武器,亦即不跨过“核门槛”,但必要时一迈而过。伊朗外长扎里夫谈判刚一结束,就告诫西方遵守协议取消制裁,否则伊朗有实力让核项目恢复到“先前水平”,这既是为安抚伊朗强硬派,也表明伊朗不会彻底放弃核计划。

无论奥巴马还是鲁哈尼在国内都处于弱势地位,受到很大牵制,要想就伊朗核问题达成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实属不易。

三、“框架协议”招致以色列、沙特等国坚决抵制

美国在中东的两大盟国--以色列和沙特从不同角度出发,从一开始就反对美国与伊朗就核问题达成协议。两国的目的是相同的,即竭力防止伊朗扩大影响力。“框架协议”出笼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指责这一“框架协议”等于默许伊朗获得拥核的权利,只是在时间上稍加推迟而已。为了以色列自身安全,以保留动武的选项,而且要求奥巴马承诺促使伊朗在最终协议中保证以色列的生存权。这当然是奥巴马无法接受的。沙特则暗示也要拥核,而且在美伊谈判关键时刻,沙特组成10国阿拉伯联盟,空袭有伊朗支持的也门胡赛武装力量,直接介入也门内战。此举将美国置于沙特、伊朗“交叉火力”之中,左右为难。

《华尔街日报》引述基辛格的论点说,“框架协议”等于美国以一年为期限允许中东地区国家拥有铀浓缩能力,也就是“美国已经允许核扩散”。在“框架协议”的影响下,中东面临“核扩散”危机的论点,在美国国内以及国际上目前正甚嚣尘上。在这种形势下,美伊要想在“框架协议”基础上达成最终协议,确实是难上加难。尤其是奥巴马总统任期已不足两年,即使最终协议能够达成,恐也根本无法落实。

美伊关于伊核问题的谈判,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美伊政治博弈在现阶段的集中体现。双方积怨甚深,相互敌视30多年,缺乏最低限度的信任,要想解决伊核问题绝非易事。更何况当前中东形势的大局,一方面是美国影响力下降,一方面是伊朗影响力上升。在这一背景下,伊朗核问题恐将会长期存在下去,美伊和解绝非短期内所能办到。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前驻欧盟大使)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