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林宏宇:中美博弈对未来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5-04-03 18:00 来源:国际网
此轮中美安全博弈不仅对中美双方原有的战略走向与战略构架形成冲击,还对国际安全格局态势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导致:一、中国战略西向,面对来自东面的战略压力,中国开始调整对外战略方向,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向西挺进,从“战略东向”转变为“战略西向”,暂时避开了东亚,转向西线,以达到扬长(经济贸易、基础设施)避短(军事、安全压力)之目的。二、美国东西两线作战使其在国际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三、大国安全博弈重心西移,国际安全格局呈现某种“西升东降”,即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地位有所下降,而欧亚西陆的安全地位有所上升。

2014年中美博弈有所缓和,但未根本好转。冷战结束以来,中美之间曾出现过几次安全危机,如1995-1996年的“台海危机”、1999年的“炸馆事件”、2001年的“撞机事件”。尽管这几次危机短期对抗烈度都较高,但中国都成功地“扛过去”了,未形成气候。然而始于2010年前后的此轮中美安全博弈却不同于以往,它源于中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安全实力接近和东亚安全结构的客观变化,因此它将呈现“长周期”、“低烈度”的特点。即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较长时间内还会继续发酵,甚至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安全困境;但受中美双方国内外因素的限制,此轮博弈的烈度要低于以往,不会再有美国航母编队云集西太平洋、中美冲突一触即发的高烈度场面,而更多的将是中美双方在战略上排兵布阵,考验彼此的战略耐心。

然而,不可否认,此轮中美安全博弈不仅对中美双方原有的战略走向与战略构架形成冲击,还对国际安全格局态势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产生了很大影响。它导致中国战略西向,美国东西两线作战,大国安全博弈重心西移,国际安全格局呈现某种“西升东降”。

(一)中国战略西向且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地位有所上升

东亚是中国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美国“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下文简称“重返/再平衡”)给中国东面带来了很大的安全压力,如果中国继续坚持过度倚重东亚的战略,不仅可能加剧同美国的摩擦碰撞,而且会带来某种战略风险。当前东亚地区已经出现某种“安全困境”的特征,在此背景下如果继续单纯加大安全博弈的投入,不仅不会改善中国的安全环境,甚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面对来自东面的战略压力,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调整对外战略方向,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向西挺进,从“战略东向”转变为“战略西向”,暂时避开了地缘政治拥挤不堪的东亚,转向大有可为的西线,以达到扬长(经济贸易、基础设施)避短(军事、安全压力)之目的。[1]

认同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构建认同是减少战略误判、避免国际冲突的重要方法。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之所以遭遇如此大的困难,就与当前亚太地区的国家身份认同混乱与缺失有很大关系。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亚太地区国家发展状况非常复杂,这个地区既有最发达的国家,也有很落后的国家;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既有远在域外但时刻不忘亚太的国家,也有身处东方却以西方自居的“区域人格分裂”的国家。如此复杂的国家身份认知,导致亚太地区国家矛盾重重、纷争不断,这是影响当前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重要原因。作为该地区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其战略西向与“一带一路”战略,将大大提高这个地区的经济交往水平与社会联系的频度,从而有助于推动这个地区的国家身份认同,同时也客观上提升了中国在亚太国际安全格局中地位。有利于构建国际安全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有助于国际安全格局的平衡。

(二)美国东西两线作战其在国际安全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

自2010年美国“重返/再平衡”战略展开以来,美国战略关切日益集中在亚太地区,这引发了欧洲和中东传统盟友的不满。为安抚地区盟友的不满情绪,从奥巴马第二任期开始,美国加大了对欧洲和中东等战略重心的关注,实施更加“均衡”的战略。在欧洲方面最明显的举措就是推出TTIP,从美欧经济交流的成熟程度来看,显然TTIP出台对欧洲的“安抚”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在中东方面,奥巴马明确宣称美国在中东拥有四大核心利益,即保护盟友及伙伴的安全、保障地区能源自由流向全世界、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2]然而2014年哈马斯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以及ISIS的异军突起,表明上述问题美国都没有解决好。美国不得不加大对中东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美国有可能被ISIS“拖回”中东。

这样,美国势必形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的尴尬局面,这势必消耗美国的实力,加重美国的战略负担,同时也分散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效力。受此影响,美国在国际安全格局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有所降低。

(三)大国安全博弈重心西移国际安全格局呈现“西升东降”

受此轮中美安全博弈的影响,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四大力量(中、俄、欧、美)中,至少有三个力量将博弈的重心转向欧亚大陆西部。

首先,中国加强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俄关系长期以来处于“政热经冷”的状态,经济交流水平与两国巨大的经济总量和密切的政治联系极不相称。面对美国“重返/再平衡”战略带来的巨大战略压力,中国在政治层面继续加强同俄国互动,同时大力加强经济联系。经贸领域,除传统的油气合作外,更积极推动人民币和卢布互换业务,同时在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合作,提高中俄经济合作水平。中俄之间的合作正逐渐从双边层面向国际层面延伸。两国不仅共同推动金砖国家机制和上合组织建设机制化,更在叙利亚危机和乌克兰危机中,形成某种战略“默契”,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已成为双方的共识,中俄关系已经被越来越多认为是事实意义上的“准同盟”。[3]

其次,中国进一步提升同欧洲的关系。在东向压力下,中国开始全面提升中欧关系:第一,深化对欧盟的认识。2014年3月30日,习近平成为首位访问欧盟总部的中国国家元首,表明了中国已经开始将欧盟视为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对欧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第二,加强同欧洲大国的交往。签订了《中法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和《建立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第三,提升经济交往水平。中欧经济交往虽然维持庞大的总量,但多为贸易交流,合作层次较低,需要转型和创新。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欧洲之旅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创新,谈得最深入的也是创新”。[4]中国希望通过“创新”在中欧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从而推动中欧经济合作向更高水平发展。

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发展势头依然很猛的中国,其“战略西向”势必改变国际安全格局的重心和布局,加之当前不断持续发酵的乌克兰危机,欧亚大陆西部将可能成为未来大国力量博弈(中欧、中俄、欧俄、美俄)的中心舞台。国际安全格局态势将呈现某种程度的“西升东降”,即东亚-西太平洋地区的地位有所下降,而欧亚西陆的安全地位有所上升。

[1]林宏宇:《“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战略意义探析》,载《人民论坛》,2014年第25期,第50-51页。

[2]高祖贵:《大变局下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载《当代世界》,2014年第3期,第16页。

[3]《中俄将签一揽子协议 能源战略合作提速》,大公网,2014年10月13日,http://finance.takungpao.com/q/2014/1013/2777592.html。上网时间:2014年12月30日

[4]《李克强深耕欧洲之行》,瞭望观察网,2014年10月23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3/c64094-25895575-3.html。上网时间:2015年1月3日

(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教授,文章转自《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二期)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