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中国—东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特别外长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泰国副总理兼外长素拉蓬共同主持。会议就如何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行了热烈讨论,并达成很多重要共识。如何规划和定调下阶段中国与东盟关系,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
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是第一个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2003年,温家宝总理参加第七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与东盟国家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标志着双方战略伙伴关系的正式建立,也为中国-东盟关系开启了新篇章,极大地推动了双方关系的全面发展。 10年来,中国与东盟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增强,领导人互访频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上保持着密切沟通与协调,共同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双方建成了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贸易额己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4001亿美元,年平均增长20%以上。中国成为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人文交流日趋频繁,去年,中国游客出国旅游首站赴东南亚的人数有近千万人次,人员往来总量达1500万人次,互派留学生达17万人。 可以说,经过10年的共同努力,双方已经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现在,中国和东盟已成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守望相助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关系也已成为东亚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支柱。 达成广泛共识 当前,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亚洲国家面临历史性发展机遇,但亦不乏困难和挑战。中国和东盟都肩负着对内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对外维护地区繁荣稳定的历史使命。作为亚洲重要成员,双方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理念与梦想、共担越来越多的共同责任与义务,已结成利益交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此次会议取得多项共识:1、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为即将举行的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做好准备,确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2、进一步加强政府、民间等各层次交流,尤其是民众之间的友好交往,以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夯实睦邻友好的民意和社会基础。3、继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相互开放市场,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双方还将共同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4、做好地区互联互通的建设规划,尽早确定并实施重大合作项目,实现陆、海、空、网的立体联通。同时,探讨建立亚洲互联互通投融资平台,支持区域内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5、用好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海上合作格局,让海上合作成为双方合作的新亮点。6、进一步开展安全防务领域的交流与对话,推动建立以共同安全、合作安全为核心的地区新安全观。同时,加强防灾救灾、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7、加强协调,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和合理权益。 双方还宣布,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第六次高官会和第九次联合工作组会议将于9月14日至15日在中国苏州举行,会议将就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加强海上务实合作进行讨论,并在落实《宣言》的框架下,就“南海行为准则”举行磋商。 化挑战为机遇 当前,中国和东盟关系处在承前启后的节点。中国正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对外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塑造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周边环境。东盟各国正努力实现2015年建成东盟共同体的目标,积极参与区域和跨区域自贸谈判。双方的战略目标相生而非相克,双方的根本利益相容而非相斥。作为涵盖140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拥有19亿人口的两大新兴经济体,作为东亚区域合作重要支柱,双方关系亲与疏,合作多或少,对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当然,在把握中国和东盟关系呈现全面发展势头这个大局的同时,不能也无须回避存在的一些干扰和问题。例如,美国高调推进亚太战略“再平衡”,引发地区一些国家的担忧,有的被迫两面下注,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从中渔利。本地区历史遗留的一些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尽管并非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问题,但客观上对中国—东盟关系产生了影响。而域外势力的插手,渲染和加剧了南海地区的紧张,也使得南海问题解决起来更加复杂。 王毅外长在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后记者会上强调,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多年来,地区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主要得益于本地区多年来的和平稳定。我们应继续像爱护眼睛一样珍视地区和平。我们要从地区发展大局出发,加强协调与沟通,增进了解和信任,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有关分歧,为地区的发展与繁荣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只要双方戮力同心、精诚合作、排除干扰,中国―东盟关系就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前驻文莱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