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结盟与战争:冷战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决策
牛军 章百家
发表时间:2013-05-17 18:00 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
牛军教授和章百家先生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演讲。

主持人徐思彦:今天我们荣幸地请到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牛军教授,牛军也是今天的主讲嘉宾,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章百家教授,今天的点评专家。我先向各位简单地介绍一下牛军教授,牛军教授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史教授,长期研究中苏外交史,他的代表作是《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这本书《从延安走向世界》早就已经有一版出版,牛军还有一个头衔是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牛军教授也是中国社科院美国所的研究员,后来到了北京大学,当时社科院想把他拉回来予以官位,可能是共产党的教育事业,还是燕园“嘉丽”的诱惑,我也搞不清楚,反正是没有回来,一直在北大。章百家教授大家可能也知道,他是党史研究室的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共党史,最早也是研究中美关系的,牛军教授当时写的文章是通过章百家教授介绍的,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请到他们两个做我们今天的主讲嘉宾。

今天讲演的题目是“结盟与战争:冷战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决策”,说到邓小平的外交战略决策,我想给大家留下的印象都是他的铁腕作风,如果讲到毛泽东的外交方面,我想无论是当时的“一边倒”,后来的“两条线”、“一大片”和“三个世界”,这是专家学者研究的,作为一般的平民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比如他在游泳池里和赫鲁晓夫会见,说不好是戏弄还是什么,大家有不同的解读。后来尼克松访问中国的时候,直到下了飞机还不知道毛泽东会不会接见他,这样的外交行程在今天都是很难想象的。如何看待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我记得我的朋友说过一句话,无论如何评价邓小平,邓小平也是毛泽东时代的人,大家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我现在把时间交给主讲嘉宾牛军教授,请大家热烈欢迎牛军先生给我们解读“冷战时期毛泽东、邓小平的战略决策”。

牛军:首先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让我有这个机会,首先是感谢社科出版社能够出版我的书,感谢社科文献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与各位朋友交流,谈谈我的想法。其次表示歉意,我穿得的太随意,因为在上课的时候讲课讲惯了,在这儿应该穿西装,向各位表示歉意。

两次结盟,两场战争

我把题目给各位解释一下,我出的那本书是《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1949-1955年)》,题目讲到结盟与战争,要讲到两个人毛泽东和邓小平,时间就跨到1979年。“结盟与战争”的意思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有40年是在冷战时期渡过的,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个人做出两个重大的决定,所谓结盟是指两次结盟,第一次是和苏联结盟,苏联结盟以后很快就参加了一场战争--朝鲜战争;第二次和美国建交,1月1日正式建交,2月17日发动了对越南的战争,那次严格地讲不能算是结盟。

我在这里说是结盟,也不能说是没有根据的,因为邓小平在1月28日-2月5日去美国访问,访问期间他和卡特第一次会见的时候两个人有过一次简短的交流,两个人都是共同表明,“我们两个国家不结盟,但是我们可以有非常密切的战略合作”,这是邓小平的原话。卡特也表示说我们不结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两个国家进行战略合作。原来我想用两次结盟和两次战争,我个人是做历史研究的,这样40年的跨度,就是中国在冷战时期渡过的40年,这两个重大的外交转折和重大外交决策都伴随着大规模的地区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做这样的比较本身有很大的不同,比较起来才有意思,但毕竟是两次。因为冷战是美苏两个国家的对抗,根据我们做冷战史的研究认为任何国家都要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现实,都要处理和美苏两个国家的关系。中国处理同这两个国家的关系,开始是同苏联结盟,和美国对抗;后来和美国建立“准战略同盟”,和苏联对抗。这两次重大战略选择的结果中国都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局部战争。越南那次持续的时间比较段,但烈度也是非常强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两个事情放在一起比较会比较有意思。

抗美援朝战争,国际上叫朝鲜战争,这个战争我们国内社会上现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评价,学术界现在也有很多不同的评价,比如战争该不该打,战争应该怎么样打,如何评价战争结局。对越南战争,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一部中国学者写的关于越南战争的著作。新出版的美国费正清研究中心著名教授傅高义写的《邓小平时代》,给越南战争起了一个名字说在中国,越南战争是“被遗忘的战争”。为什么不能讨论?他在书里说了理由,中国为什么回避谈论,包括学术界没有办法进行研究。他在书里写了他自己的理由,各位有兴趣可以自己去过,我是有经历的。我曾经写过一本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里面有一节大概1万多字是中国和越南的矛盾,为什么会走向战争。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这一节被完整地删掉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我曾经和出版社的编辑说能不能保留标题,因为这么重大的事件,在概论式的叙述中就没有这件事情了,对我来说人家会怀疑你做历史研究的人是不是知识上有缺陷,所以内容上可以删掉,标题能不能给我留下来,然后编辑说连影子都不能见到,所以它就彻底没有了。这个原因非常复杂,章百家教授知道得非常清楚,我们关于这个问题可以研究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我本来想这个题目就干脆想讲毛泽东,既然傅高义的书都出了,美国人都可以在中国公开地谈,我认为就意味着中国学者也可以公开地谈,因为这个议题非常重要,所以我把这两个题目结合起来谈、来比较,我个人认为非常有意思。现在我念一段话,二十世纪英国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学术理论家卡尔·波普尔针对历史研究有过一段话“不可能有事实如此这样的历史,只能有历史的各种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每一代人都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他们不仅有权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义务这样做,因为的确有一种寻求答案的迫切需要”。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第一,事实上必须非要如此不可的历史,历史是当时的历史人物选择的一种结果,对历史人物来说也是一种宿命,他站在那个位置上,必须做出选择,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根据他的研究,他说“没有必须如此的规律”,这是我们研究中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每一代人对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没有确切的最终结果,每一代人都会形成自己的解释,而且有权做出自己的解释,我们这一代人到了今天这个时期有权利对过去的历史根据我们的理解和知识,以及对当今中国历史命运的体验寻找自己的答案。

第三个问题,是寻求答案的迫切,有很多历史问题,对任何一代人都有紧迫的需求让我们给出自己的答案,我对这句话非常欣赏,因为我是做历史研究的,所以我只要做讲座,现在都要念一段这样的话,这是什么意思?其实我体会最深的还是为什么说有迫切的需要,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这个研究主题里的问题,比方说我们今天面临的这个问题里就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面临的最迫切的对外政策问题,就是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中国应该怎么办?我们现在的想法怎样形成的?我们为什么就认为北朝鲜就是我们的盟友,到现在为止仍然如此难以割舍,不愿意亮明自己的立场,我们对北朝鲜的关系还影响着我们对中国国家利益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各位可能不太关注,我是比较关注的,就是在十八大结束以后,中共中央派了一位政治局委员到北朝鲜去。我不知道为什么内部会派人去,凭着我的经验,新领导班子已经确定下来了,我和北朝鲜的关系就要有两党相互通报,通报的时候电视里就出现一个场景,我非常关注,新班子和北朝鲜关系怎么认定,我忘了去北朝鲜的领导人叫什么名字,他和金正恩见面以后,两个人先是握手,明显地从肢体动作来看,还是金正恩主动,搂在一起左右左亲了三下,就是贴脸,这是哪儿来的呢?我是真的研究过,因为我们领导人和哪个国家领导人见面都不贴脸的,有时候礼仪性地碰一下。这贴三下是俄罗斯的风俗习惯,在中苏结盟的时候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之间的见面仪式,这个仪式看似简单,背后反映我们还在认可冷战时期和北朝鲜形成的关系。韩国人称这个关系叫血盟,我们叫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这种关系持续到现在,我不知道是不是还在影响我们的思考,具体的我找不到证据,因为这还要经过历史的沉淀以后再去分析,但我感觉到还是存在的,这个影响非常大。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是不断地推动我们,有一种迫切性,把过去的事情讲清楚,把过去的事情重新解释再来思考,再来面临今天紧迫的形势。每天早上看新闻,北朝鲜的导弹,昨天说已经竖起来了,今天最新的情报证明已经在里面添加了液体推进燃料,总之是很紧张,每天都可能新的状况。中国也在考虑真的发生了战争中国会怎么办。我看网上有各种各样的帮忙领导人进行选择的建议。但做朝鲜战争的研究,我认为中国曾经有机会避免这场战争发生,就是凭中国的力量阻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无论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队,中国军人,我从来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军人奉命上战场他们就是英雄,他们是为国家而战,这个政策评价是一回事,但对军人来说他们就是英雄,他们在执行军人的使命。无论怎么样评价,抗美援朝对中国的影响相当长远,从当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持续大现在对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影响,包括对敌友的确立,自己的环境到底应该怎么认识,什么是中国的国家利益都受到那场战争的影响。

中苏结盟与朝鲜战争

在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是什么呢?根据我们这个圈研究,毛泽东这次去苏联谈的就是结盟,他见了斯大林,根据苏方的记录,第一句话就是说我们需要长时间的和平,中苏关系角度讲,毛泽东是告诉斯大林说我为什么要建立一个好的中苏关系,我们希望从苏联结盟得到一个和平的环境。通过毛泽东的翻译师哲的回忆,他记得毛泽东的口语,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斯大林问他你想要什么,毛泽东说“我想要一个又好吃又好看的”,斯大林就不懂了,那个话就没有说下去,说又好吃又好看是什么。毛泽东的意思是既要有名义上的收获,又要有实质性的东西,一是援助,二是安全保障。今天简单地说就是这个。因为毛泽东不知道斯大林在想什么,又不能提出具体的条件,所以就说了这么一个抽象的话,斯大林有没有听懂。今天我们解读他们谈话的内容看,毛泽东是需要援助和安全保障的,根据我的研究,在1月19日-30日之间毛泽东和斯大林谈过东亚地区的革命运动问题,双方达成的共识是,北朝鲜要想完成国家统一,发动战争必须要在中国完成国家统一之后。

这个事情毛泽东是坚持的,我们现在能看到档案最早是在1949年5月,解放军打过长江不久,金日成就派人到北京,向中国提过他想要完成武力统一,希望得到中国的帮助。毛泽东当时就国家他们“你们要推迟”,他当时讲的是“只有在南朝鲜发动战争的情况你们才能反攻”,那个话的意思当然是不同意北朝鲜主动发起进攻。金日成还派了代表,又向毛泽东、斯大林发了电报,表达积极支持建立一个东亚共产党情报局,因为1949年建立一个欧洲共产党情报局,他为什么要建一个东亚共产党情报局?这样就给北朝鲜参与东亚事务能够提供一个活动的平台,他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这个设想最早是苏联提出来的。中国要使这个革命成功了怎么办?要不要加入欧洲共产党情报局,斯大林的设想是东亚和欧洲分开搞,因为情况太复杂,苏联在欧洲的利益大大高于他在亚洲地区的利益,所以他不希望两个地区的事务搅到一起,影响他处理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因为亚洲国家很多是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如果支持这个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那么在欧洲和法国、英国的关系就难以处理。所以金日成提出这样的建议,毛泽东没有接受,说我们国内革命战争还没有结束,这个事情要往后放。1949年9、10月这个交涉一直在持续。我讲这段的意思是,毛泽东和苏联结盟的时候,中国领导人是有明确看法的,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就是北朝鲜向南朝鲜发动进攻,挑起这场战争是不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不符合中国的战略安排的,所以毛泽东是不赞成的,是明确的。

如果我们把中苏同盟整个1949年12月去到2月14日签订《中苏同盟条约》,完整地看谈判,毛泽东说我们要长时间地和平,就包括朝鲜半岛不能有战争。为什么?就是担心美国的军事干涉,就会打乱整个地区已经形成的当时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局面,就是美国的军事干涉,所以问题就由此而来。我今天讲历史经验教训,为什么要重新解释,为什么有紧迫性,中国参加朝鲜战争,抗美援朝的确是面临战争爆发以后,是个被动的选择。问题是在哪儿呢?在于中国领导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利益,在于这个地区没有战争,但当出现这个局面,为什么不去制止?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你有没有机会制止?

美国有一位学者,他的中文名字叫柯庆生当过负责东亚事务,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的助理,他去年出了一本书,在美国影响很大,这本书的核心研究的是冷战时期大盟国和小盟友之间的关系,当然他是在为美国的结盟政策在做解读,帮助他们寻找经验,提出的观点是在冷战时期出现的很多情况是尾巴咬狗,就是小盟国怎么通过玩弄手段把大的主要国家拖入冲突里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我们最普通的常识是大国在只给小国,但他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包括中越同盟、中苏同盟、中朝同盟,美国和台湾的同盟关系,大量的案例证明都是大国被小国操纵,因为大国有很广泛的利益,在一个局部地区反而因为失去关注,研究不够,被小同盟操纵,卷入到和自己利益并不符合的冲突中,这个研究我认为非常有借鉴意义,就是中国为什么会在明确知道自己利益的情况下卷入这场战争,中国有没有机会制止这场战争。

我认为中国是有机会的,那是最后一次研究。研究抗美援朝的著作很多,从中苏结盟一直到最后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从军事角度、外交角度讲述得非常详细。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金日成从5月13日到中国访问,双方交涉过程中失去的那次机会,研究得不够,金日成4月份去了莫斯科,斯大林违背了同中国共产党达成的共识,就是朝鲜战争要放到中国所有的问题之后去解决,就是朝鲜半岛的问题,然后同意说你可以发动这场战争。

毛泽东还在莫斯科的时候,1月30日,斯大林就已经向金日成开绿灯了。毛泽东是2月14日签订同盟条约以后待了几天才走,但(斯大林)1月30日就已经向金日成开了绿灯了,他告诉金日成的总顾问说,“你告诉金日成我愿意在莫斯科接待他”,现在我们可以看到记录,金日成当时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说的是真的吗?然后说是真的。金日成又追问一句,“那就是我能够去莫斯科了?”大使告诉他就是这样。然后他4月去了莫斯科,斯大林同意了,说你要到北京去和毛泽东讲,他5月13日来的,就和毛泽东讲斯大林已经同意,美国不会干涉,我可以单独完成这场战争,不需要中国军队的帮助。

毛泽东当时听了以后感到非常的意外,谈话结束他让周恩来驱车去苏联驻华大使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晚上11点多开车去苏联外交部,按照外交正常的状况应该是召见,他自己去,就是问这件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们大使汇报以后,第二天斯大林回电,毛泽东看到了斯大林的回电,说“我已经同意金日成同志发动这场攻击,但我告诉他,要听中国同志的意见”。这个电报里讲的非常明确,白纸黑字,他说告诉金日成,如果毛泽东同志不同意,这个问题要重新考虑。因为他和中国之间是有谅解,这个事情他和毛泽东是讨论过的。

我个人为什么认为失去这样最后一次机会。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斯大林把对这场战争的否决权交到了毛泽东手里,因为是盟友,中国有可能被拖进这场战争,军事同盟就是这样,相互承担了义务就得尽责任,不能在不和对方协商情况下主动发起一场战争,给对方带来可能的严重后果,就必须要协调,否则还叫什么同盟,后来中苏同盟破裂就是因为没有办法维持。

毛泽东接到这个电报以后没有阻止斯大林,就是同意了。根据有回忆讲,后来毛泽东解释这个事情很难办,在东方是三匹马拉一驾车,那两匹马要跑我们也没有办法,中国、苏联和朝鲜共同在拉东亚革命的马车,那两匹马想往前跑,想打仗,我们是没有办法阻止的。所以,中国是有机会阻止这场战争的,事后证明不管战争怎么英勇,但这场战争显然不符合中国的利益,更进一步说毛泽东知道它不符合中国的利益,甚至他和苏联结盟的过程中就在试图阻止这个事态的发展,但当这个事态面临严重的变局,而且美军有可能参战的情况下,结果他没有行使自己的否决权,就是作为盟国拥有的对重大事态的否决权。

为什么没能阻止?不能小看金日成这个人,他有自己的算计,他到北京来和毛泽东说,我们不用中国帮助就能完成这场战争。但实际情况情况,我个人现在认为,他在内心深处,一是他很相信能打赢,但到最后中国会不会帮他心里是有他自己的盘算,他希望没有中国的介入,但真有困难的时候中国会不会介入,他有自己的盘算。我看过一个回忆录,这个回忆录现在没有发表,是当时第一批入朝的42军军长吴瑞林,有人帮他整理回忆录。

中国开始准备介入,根据他的回忆录应该是在6月28日,比现在书里写的大大提前,现在档案没有开放,东北地区的军事准备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回忆录里,6月29日接到高岗的电话,让他迅速赶到沈阳,有紧急事务。吴瑞林非常敏感,28号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发表了声明,美军海陆空三军全面介入朝鲜半岛的决定是6月27日做出的,25号决定地面部队,到27号决定封锁台湾海峡,海陆空三军全面介入。他当天就赶到沈阳,当时42军驻扎在东北,他说,第一,把一切和当地民间的交往全部解除,带上你们所有的装备,把部队全部收拢,迅速开往丹东,就是最标志性的鸭绿江大桥。第二,军事行动严格保密,任何军事行动的请示不许用通讯员,不许用任何电信,这就是进入战争准备的措施,懂军事的朋友肯定很了解。所有内容全部口头当面汇报。吴瑞林非常迅速,一个月就完成了部队的集结,开到丹东,他干了一件事儿。他认为入朝作战不可避免,所以就和侦察科的科长和警卫连连长说我们要到北朝鲜看地形(这是7月上旬),到沈阳去请示,高岗说你去吧,他说要从丹东坐火车看到平壤以北,他们三个人就坐着火车从丹东到平壤,然后又往西北走一段。一路走,侦察科长边看地形边画非常详细的地图。

这件事情他们是秘密的,穿着老百姓的服装进去的,1952年11月(朝鲜战争是1953年7月结束)42军回国,后来改为轮战,新部队去,老部队回。要走的时候金日成设家宴招待他,他和金日成的私交非常好,就是金日成抗日战争从东北送回北朝鲜是他送行的,他在丹东这个地方把金日成等三个人送回北朝鲜,所以他们私人之间比较熟悉,金日成要举行宴会送他,送的时候就和他说了一件事儿,就说明了金日成的精明之处,战争刚爆发的时候我已经得到情报了,说中国来了三个人,坐在货车上指手划脚,东张西望,三个人中有一个人又高又瘦,我就知道是你,那时候我就想到了,中国要参战,你一定会来。那就是1950年7月末、8月初。当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没有阻止金日成,朝鲜战争爆发以后金日成对情况的了解其实超出了我们当时对情报的掌握,他对中国动向的了解心里还是有他自己的考虑。

这讲的是历史细节,但我们要追问的是,在毛泽东确切地了解,符合中国利益的是不要发生这场战争,但当自己的盟友要发动这场战争的时候,而且有机会阻止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阻止,这个问题到哪儿找呢?就是到中苏结盟的动力去找,为什么要结盟,中国在关键时刻没有阻止这场战争的影响到底是什么?

简单地说,毛泽东在中共党内有很高的威望,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有很多书写了很多原因,也有负面的原因,也有正面的,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远见,他想得比较远,后来变成大家就依赖他的思考。因为他经常想的比较远,用现在话讲考虑问题比较有战略眼光,因为他总是想的比较多,比较远,大家就依赖他的思考,加上我们的体制限制了有很多不同的思考,造成我们后来十年动乱的局面。这个人的特点是想得远,而且他的行事方式,我们做历史研究要花很大的力气去了解,他通常是对事情想到了,会找关键的人执行他的想法,因为你要预见一个重大事件以后可能出现什么,他要想办法去应付,可是在当前的布局中是看不出这个影响的。

他通常会找一个人,给大家举个例子,理解毛泽东这种处事方式,比如1942年刘少奇到南方处理皖南事变以后,收拾新四军造成的混乱局面,刘少奇去处理,然后回延安参加整风,路过山东,毛泽东说你在山东待下来,给他发了个电报,说你一定要把胶东半岛这个地方的问题处理好,这个根据地要牢牢地控制在我们手里。说“战争结束以后,我军有可能要被迫全部转移到东北去”,有可能连黄河以北都待不住,到东北部去,做这么大规模的战略转移。山东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枢纽,所以这个地区一定要控制,要刘少奇把山东的事情处理好再回来。他后面还有一句话,“这件事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就是只限于你自己了解,不能向下传达说我们现在要搞好山东根据地是为了将来到东北,这不能说,真正和全党讲的是1945年七大的时候,他把这和盘托出,就是战争结束以后我们得去东北,东北是战略根据地。

1949年过江,他给邓小平打了个电报,说如果在美国断绝和国民政府关系的情况下,我们要和美国建交,完了还是这件事儿就你一个人知道。他是渡江战役的总前委,外事工作是他直管的,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他还有反美宣传,处理很多问题,这个度怎么掌握,当地的一把手心里必须要有数。这件事儿他和谁都没说,就和邓小平说。所以,以后他等到和司徒雷登秘密谈判结束,说和美国关系不能搞了,他又和邓小平一个人说,“和美国的关系就结束了,我们现在必须要一边倒,而且还要主动地倒,要再不倒向苏联将来就被动了,被动地倒就没有办法,要主动地倒向苏联,和美国的关系就必须彻底断绝”。

前不久,我在上海没事在飞机场看的国内出的第一部很系统的,有政府支持的《高岗传》,里面就没有吴瑞林回忆的这段话,还是按7月上旬,高岗负责组织东北地区的援助朝鲜的工作,但是我个人的基本判断是,毛泽东至少和高岗在6月28日就交了底了,军队要准备进朝鲜。但因为都是这种处事方式,所以我们通常的说法,中国的军事准备都是从7月10日中央经委会议算起。按毛的习惯,为什么6月29日42军就集结,一个星期就开到丹东,准备进入朝鲜,吴瑞林干脆化妆跑到朝鲜看地形,这个地方应该交待得很清楚。

毛泽东什么时候想访问苏联的,是在1947年11月2日的中央小河会议上提出这个,他个人的想法还要早。我们看下来,他陆陆续续地和党内交待,在一些会议上透露他的想法,在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成形。我看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动力,就是中国革命要胜利,我看到最早是追溯到1947年的夏季,1947年的7-10月中共中央做了最后决定,要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叫对国民党的自卫反击战。刚开始决定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在思考革命胜利以后,建了国会有什么问题,他在12月份的会上讲,苏联会帮助我们,我们要苏联帮助我们发展经济。会上他说“中国革命夺取政权要实现经济上完全民族独立还需要10、20年,所以苏联的援助非常重要”,这是他的会议记录稿的原话,他说苏联会援助我们,我们推测是一回事,凭着记录讲,这是他第一次透露要和苏联发展关系,发表要“解放全中国”口号之后两个月以后就在中央提出和苏联密切关系。那么原因呢?理由呢?他明确地讲要10、20年经济上才能独立,就是经济援助。

第二就是要巩固政权,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讲,争取苏联援助非常重要,原话讲“中国革命胜利的巩固是一样的,帝国主义要消灭我们,没有各国无产阶级,首先是苏联的援助我们的政权要巩固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和苏联结盟,苏联是盟友,要找机会宣布这一点。”从恢复经济到巩固政权,这是两个最初始的动力。

随着建国临近,第二个动力变得越来越清楚,第二个动力就是中国选择的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就是共产党执政以后,世界上当时有两个模式,冷战时期美苏之间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的竞争和现代化模式的竞争,当然还有核武器问题。在这两种模式中,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选择了苏联模式,怎么评价我们不管,是结盟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我看,从1948年,有人说从1946年开始的,他对列宁两本书非常感兴趣,1948年下达到全党都要学习的。

一是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因为要建立国家,国家是什么,我们对国家的理解很长时间就是列宁的理解,国家就是对阶级压迫的工具,搞阶级斗争的手段,现在我们知道国家政府还要管经济发展,还要管环保,还要管禽流感,这都是国家的事儿。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的书里简单地讲国家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国家主要机器暴利机关是军队、警察、法律,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用的暴利工具,强迫另一个阶级接受自己的意志。

二是《论共产主义运动的“左派”幼稚病》,他专门把它印成小册子让党员都看,特别是看第二章,第二章讲的是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列宁是怎么理解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因为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决定了布尔什维克为什么后来要在苏联搞,现在已经没有的那个国家。毛泽东非常关注里面的第二章,第二章里有两点:他认为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走苏联的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和苏联非常像,按毛泽东的话,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里讲,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一样,都是历经艰难困苦方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略有不同的是,俄国离欧洲比较近,他们是很多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然后建立的共产党。中国和他们不一样,中国是因为苏联那边的一声炮响给送来了,所以中国知道了马克思主义,然后就建了共产党,但组织建党的过程中是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很多直接帮助,包括人员的指导和经费的支持。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方才找到马克思主义。第二个极为相似的地方,两个革命都发生在落后的国家,不是马克思讲的欧洲这样的资本主义发达地区,而是俄罗斯和中国两个落后的国家,用毛泽东的话讲我们两个国家都是落后的,不同的地方是“中国则更落后”。中国和苏联本质相似都是落后,不同之处是中国更落后。这是他做了一个比较。

第三,毛泽东认为中国比苏联也有优越的地方,苏联搞十月革命的时候,他的原话讲,“十月革命的苏联没有另一个苏联援助他,中国革命不一样,能够得到另外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所以他认为中国有比苏联更为优越的地方,有苏联所不具备的国际条件,党的性质一样,国家一样落后,在国际条件上,中国优越于当年列宁的苏联,就是中国能得到苏联的国际援助,所以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条件要比苏联充分。他讲“列宁十月革命夺权,布尔什维克党17年,经历过和资产阶级合作-破裂-武装斗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24年,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经验,包括和资产阶级合作破裂,领导农民进行长时间的武装斗争,建立政权,比苏联的经验更丰富”,这是后来,各位可能有的听过沈志华教授讲的中苏同盟破裂一个思想深处的重要原因,中国比苏联有条件搞社会主义,所以他在1958年“大跃进”,要比苏联更早地进入共产主义,他从莫斯科回来准备搞“大跃进”,说“现在看来,我们比苏联更快地进入共产主义”,还和在座的同志们说,“我们先进入了也不要太声张,这样给苏联同志们留一点面子”,因为他的根子是对两个国家历史条件独具特色的比较,现在我们知道两个国家相互比较的条件要远远超过这些,但毛泽东的类比就是这样。

我个人认为,毛泽东那个时候很受列宁这些思想的影响,受当时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经验的影响。我给各位朋友念一段话,列宁1919年有一次在《全俄苏维埃教师和文化工作者》会议上讲话,毛泽东模仿列宁到什么程度,他演讲说,“当有人责备我们是一党专政,我们就说是的,是一党专政,我们就是坚持一党专政”,这是列宁的原话。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也是这么谈话说“你们独裁,可爱的先生们,你们讲对了,我们就是独裁。”这个影响之大不是现在我们能够想象的。走苏联道路,成苏联模式成了重要的动力。在1949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刘少奇到莫斯科秘密访问,他访问40多天,和斯大林我们能查到的会谈7次,最多8次,包括私人会谈,7次满打满算8天,剩下时间刘少奇就去访问各个部门,了解苏联政府怎么回事,回来的火车上装着8个苏联顾问,就是教我们怎么建立政府架构,它的体制到现在也没有变,还是苏联式的。

我们对国家、政权、警察、司法的理解就是这么学过来的,所以刘少奇的访问,我们做历史研究,都说这是一次中苏结盟奠定了战略基础,这个战略基础的核心是双方建了一个一样的国,所以它的接轨特别容易,我有时候和各位最形象地说,苏联一个工厂、车间、党小组到中国来都能找到对口的单位和人,因为我们的工厂车间里也有党小组、党小组长。我们和美国接轨就很难,比方说美国有个负责宗教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到我们这儿和谁谈呢?我们宗教事务是民政部管的,外交部就设了一个部长助理,处理所有外交部都不管的事儿,其他国家外交部的人来了就管这个事儿。接轨不是个开玩笑的事儿,它对不上口,来了找不到对口的人跟他谈,但和苏联的接轨非常彻底,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在在建国有一段时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俄化”,如果苏联也算西方,就是“西化”最彻底的时期,从未有过如此严丝合缝地复制一个国家,在中国复制一个,毛主席后来还认为我们会比他干得更好。

第三个动力就是支援东亚革命,中国要作为东亚革命的中心,这在中国领导人的内心深处是存在的,因为没有民族国家的观念,有一个天下情怀,这个天下从古至今都是东亚这一大片,西亚再扩远一点就是再往西边走一点,在天下之内,中国革命的经验是普世性的。我看在座有和我一样年龄的,我们都听过“洪湖水浪打浪”,里面有一首咏叹调,歌名就叫“让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没有说让全国人民都解放,而是天下解放。这样一种潜在的传统意识被斯大林给诱发出来,用我们现在通俗的话讲被忽悠出来一个东亚革命中心的观念。后来毛主席就更激动了,不仅东亚地区的革命中心,要当全世界的革命中心。在文化大革命我们都是这样认为的,招贴画都是毛主席站在中间,后面光芒四射,下面是五颜六色的各国人民,围着他周围,毛主席就是全世界人民心中最红的红太阳。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和冷战有很大的关系,冷战在1947年进入到尖锐对抗阶段以后,苏联觉得和西方没有办法,过去的合作已经彻底破裂了,建立了共产党情报局了,苏联就开始在东方寻找他的代理人,当时的话讲“要在东亚地区寻找一个革命领袖”,他们那个体制里,共青妇下面都有国际部(对外联络部),在东亚到处活动,找作为东亚革命的领导。根据现在国际上面研究的结果,当时找过印度,因为各个部门都在找,有推荐过印度尼西亚,因为我们国家其实还是挺大国的,对这些国家的历史、革命运动演化到现在都不太了解。印尼当时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主义统治的斗争也算是如火如荼。


责任编辑:杨晓娟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086-10-85323218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9号齐家园外交公寓11号楼1单元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