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两度上台,导致欧洲精英对美国内政已不再抱幻想。欧洲曲意迎合特朗普,只为获得更大的外交空间和更长的转型时间。欧洲的权力结构、产业布局、与世界的关系已在半年间深刻调整。因此,在美国内政和国际秩序走向不明朗的情况下,跨大西洋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外表下,将迎来暗流激涌的若干年。 |
6月下半月,欧洲国家的心思都在三场峰会上——加拿大七国集团(G7)峰会(15-17日)、荷兰北约峰会(24-25日)以及欧盟峰会(26-27日)。前两场峰会构成特朗普年初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美欧互动的高潮,后一场峰会则供欧洲内部对此进行评估。 欧洲的诉求和策略 欧洲带着两大诉求前来参加峰会:一为拉拢美国援乌裁俄,二为解决贸易摩擦。在G7峰会前两天,以色列突袭伊朗,扰乱了欧洲在G7峰会上的计划,欧洲只好在几天后的北约峰会上更加小心翼翼地提出自己的诉求。 为实现诉求,除了在沟通细节上迎合特朗普的喜好外,欧洲还使用了三大策略。一是主动承担防务责任。在北约峰会上,欧洲国家以将军费提升到占GDP的5%(虽然其中有1.5%用于关键基础设施)换取了特朗普对北约集体防御条款的认可。 二是塑造共同敌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G7峰会期间表示,“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伙伴之间的关税问题上时,就没有精力关注真正的挑战”,而“我们面临的最大集体问题的根源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三是显示一定的强硬姿态。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G7峰会前一天访问格陵兰岛,令特朗普不悦。 欧洲三条策略中,其实只有第一条收效。特朗普显然不打算让欧洲参与中东和印太事务,而且也不认可欧洲对非西方大国的定位。虽然G7峰会《主席国总结》中罕见提及“领导人承认乌克兰、中东和印太地区危机之间的联系”,但由于特朗普提前离席,这份总结其实并没有得到他的背书。特朗普在G7峰会上表示,应吸纳俄罗斯甚至中国加入G7,令盟国大感意外。 欧盟的评估及部署 欧盟在北约峰会次日召开峰会,消化G7和北约峰会成果。 首先,虽然欧洲国家在北约峰会上承诺大幅提升国防开支,但欧洲的防务短板与其说在于国防投入,不如说在于其破碎的军工市场和防务指挥体系,而这又来源于欧盟并非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因此,欧盟峰会大力推动整合、激活欧盟防务能力。欧盟又邀请泽连斯基与会,不但谈及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还表示要“长期向乌克兰提供定期可预测财政支持”,显示欧盟已决心在美国帮助有限的情况下承担地区安全责任。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特朗普在北约峰会上仍不肯制裁俄罗斯,欧盟峰会也未能推出其准备的第18轮对俄制裁。 其次,欧盟峰会花了很大精力讨论美欧贸易摩擦。有迹象显示欧盟并不打算“坐以待毙”,欧盟峰会决议明确指出要“巩固欧盟作为可预测、可靠、可信合作伙伴的全球影响力”。冯德莱恩提议欧盟与“跨太平洋全面进步伙伴关系”(CPTPP)联合,以作为重建全球贸易秩序的第一步。 最后,由于特朗普政府对华没有明确态度,欧盟峰会在对华关系上也更为务实。欧盟峰会提到了俄罗斯的“混合行动”以及伊朗、白俄罗斯、朝鲜的对俄援助,但未提中国,这等于是从三天前欧盟外长会的对华强硬立场回撤。 跨大西洋关系展望 与特朗普第一任不同,由于在安全上有求于美国,欧洲领导人刻意与特朗普经营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摸索对美进行“向上管理”。4月底美乌签署矿产协议大大鼓舞了欧洲,近日G7与北约两场峰会也基本维持了跨大西洋关系的体面。虽然美欧经贸谈判这“另一只鞋子”还未落下,但美欧关系已有望在特朗普剩余任期内实现相对稳定。 特朗普两度上台,导致欧洲精英对美国内政已不再抱幻想。欧洲精英曲意迎合特朗普,只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外交空间和更长的转型时间。欧洲的权力结构、产业布局、与世界的关系已经在半年时间内开始深刻调整。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乐见欧洲提高单一市场竞争力、承担更多防务责任,另一方面也在事实上推动欧洲在中东、印太、大国关系等世界事务上边缘化。马克龙在三场峰会后不久便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进行了三年以来的首次通话,谈乌克兰及伊核问题,这是对特朗普的一个十分巧妙的反击,显示了欧洲强烈的“上桌”意愿。 这说明,在美国内政和国际秩序走向不明朗的情况下,跨大西洋关系在相对稳定的外表下,将迎来暗流激涌的若干年。 (作者为观澜综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文章转自“中美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