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詹德斌:从短期应急到长期转型,美经贸霸凌让中韩经贸合作迎来新空间
发表时间:2025-04-14 16:34 来源:国际网
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既是危机,也是中韩深化合作的契机。两国需以供应链安全为纽带,以自贸协定为框架,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伙伴关系。对于韩国而言,疏远中国的代价远高于短期妥协;而中国也需展现更大诚意,通过开放市场与技术共享赢得信任。唯有如此,中韩才能在全球贸易战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共同书写东亚经济的新篇章。

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实施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对贸易伙伴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对某些贸易伙伴征收更高关税,其中,中韩分别被加征34%和25%的关税。

4月10日,特朗普又突然宣布对中国累计加征125%的关税,同时给其他贸易伙伴90天免征“对等关税”的宽限期。美国的这一政策加剧了全球供应链的动荡,却也为中韩两国深化经贸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

美国“对等关税”的冲击:中韩经济的共同挑战

韩国面临产业链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双重压力。韩国的汽车、半导体、电子等核心产业高度依赖对美出口。美国加征25%的关税后,韩国对美出口成本大幅上升。据估算,若关税长期维持,韩国2025年出口增速可能下降5%-8%,汽车行业首当其冲。

此外,美国对“贸易中转站”(如越南、墨西哥)的封锁政策,进一步限制了韩国通过第三国规避关税的路径。韩国代总统韩德洙日前紧急召开经济安全会议,提出为受影响行业制定扶持政策,但单边应对措施效果显然有限。韩国需在短期内稳定金融市场,长期则需调整出口结构。

中国需应对出口韧性与产业链升级的考验。中国面临的关税压力更为严峻,因为美国对华累计关税税率已达145%。这样下去,2025年中国出口可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但与韩国不同,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降至15%以下,且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实现了市场多元化。

中国制造业的全产业链优势与“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的技术升级,为应对外部挑战构筑了缓冲空间。然而,美国对东亚产业链的针对性打击仍在威胁中韩共同利益。例如,中国需从韩国进口高端芯片,而韩国依赖中国的稀土等原材料。关税战若持续,可能破坏区域供应链的稳定性。

中韩合作的基础:经济互补性与区域一体化

供应链合作需求迫切。2025年3月30日,中日韩经贸部长会议在韩国举行,三方明确将加强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供应链合作,并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

尽管中韩两国技术竞争日益激烈,但在产业链上仍高度互补。韩国擅长半导体制造、高端电子元件、化工产品,而中国拥有稀土资源、中端零部件、消费市场。通过建立“供应链安全对话机制”,两国可共同抵御外部风险。例如,中国可扩大自韩芯片进口,韩国则可减少对美原材料依赖。

中韩自贸协定存在拓展空间。中韩自贸协定自2015年生效以来,已削减90%以上商品关税,但第二阶段谈判仍待突破。若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跨境电商等领域达成新共识,两国贸易额有望进一步增长。例如,韩国可借助中国跨境电商平台扩大消费品出口,中国则可引入韩国尖端技术提升制造业水平。

区域多边机制发挥协同作用。中日韩自贸协定与RCEP的叠加效应,可为两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准入。例如,RCEP框架下的原产地累积规则,允许中韩企业利用区域内中间品降低成本,从而对冲美国关税影响。韩国副总理崔相穆9日主持召开经济领域部长会议暨强化产业竞争力部长会议时强调,将加快讨论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

应对策略:从短期应急到长期转型

短期:联合反制与政策协调。一是关税反制与WTO(世界贸易组织)诉讼。中韩可联合欧盟等经济体,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挑战美国单边主义,同时实施对等反制措施,如中国对美加征同等关税。二是金融稳定措施。韩国需防范资本外流与汇率波动,必要时启动外汇市场干预机制,如中韩可以扩大货币互换规模。

中期:产业链重组与市场多元化。一是共建区域供应链枢纽。中韩可在山东、辽宁等沿海地区合作建设产业园,集中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利用中欧班列开拓欧洲市场。二是拓展第三方市场。通过“一带一路”与东盟合作,减少对美依赖。例如,韩国企业可与中国合作投资东南亚新能源项目。

长期:技术创新与制度型开放。一是联合研发关键技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设立中韩联合实验室,突破技术壁垒。二是推动制度型开放。简化海关程序、统一技术标准,实现“边境后规则”一体化。

挑战与展望:合作需跨越的障碍

韩国因地缘政治与安全顾虑难以突破美国牵制。韩国在军事与外交上仍受制于美国同盟体系,可能被迫在技术出口管制等领域对华设限,如半导体技术合作可能因美国施压而受阻。韩德洙日前在接受美媒采访时称,不会联合中国对抗美国“对等关税”。

中韩两国内部利益协调面临阻力。韩国农业与服务业对进一步开放市场存在抵触,而中国需平衡国企改革与外资准入问题,同时也面临开放服务业的压力。

全球化不确定性影响合作韧性。若美国金融市场动荡,或经济陷入滞胀,其关税政策或转向缓和,但中韩仍需为最坏情况做准备,不受一时一事的干扰。

总之,美国的“对等关税”政策既是危机,也是中韩深化合作的契机。两国需以供应链安全为纽带,以自贸协定为框架,构建更具韧性的经济伙伴关系。对于韩国而言,疏远中国的代价远高于短期妥协;而中国也需展现更大诚意,通过开放市场与技术共享赢得信任。唯有如此,中韩才能在全球贸易战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共同书写东亚经济的新篇章。

(作者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上海市朝鲜半岛研究会副会长,文章转自“聚焦中国”)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