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美国 > 正文
张清扬等:特朗普政府释放从欧洲撤军的强烈信号
发表时间:2025-04-11 19:56 来源:国际网
撤军计划反映出美国日益从成本而非战略承诺角度出发,以便将更多精力和资源集中于“印太”地区,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地缘冲击。由于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强烈感受和实际安全需要,未来美国是否会如期实施自欧洲撤军的计划还不明确,但已同特朗普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急转弯”一道,对美欧关系产生深深的伤害,进一步激发了欧洲国家的“战略自主”意识,促使其从将自身安全“外包”给美国的战略惯性中觉醒过来。

2月中旬,美国和俄罗斯的高级别官员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会谈,会后,美国国防部宣称,特朗普已初步同意从东欧国家撤回部分驻欧美军,但撤军的具体时间表尚未确定,美军已在为可能到来的撤军令做准备。就在此之前,美国新任国防部长赫格塞思也表示,欧洲安全已不再是美国的优先事项,欧洲不能一直指望美国的“保护伞”。此外,据美欧媒体披露,在俄方与特朗普政府就乌克兰问题进行的初期秘密接触中,俄方明确提出美军从波兰、立陶宛等中东欧国家撤离的要价。这些都引起欧洲的强烈焦虑和不安,加剧了其对未来长期安全的担心,也使得欧洲的“战略自主”意识进一步提升。

美国在欧洲驻军体系的发展历程

欧洲长期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心所在,也是美国在海外拥有军事基地和设施最多的地区。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美国正式宣布参战前,已有部分志愿兵以个人名义参与欧洲战场,但彼时尚未形成正式的驻军体系。1918年美军大规模参战后,其在法国等地的军事存在成为美国在欧洲的首次成建制部署。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以“战略需要”为由,在欧洲建立了临时基地,如在英国的米尔登霍尔空军基地等,为后续其在欧洲的永久驻军奠定了基础。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基地成为遏制苏联、巩固西方阵营的重要手段。1947年,美国欧洲司令部(EUCOM)在德国斯图加特成立,成为驻欧美军的指挥中枢。随后,美国相继建立起斯图加特陆军基地群、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群等,正式确立了在欧洲的体系性军事存在。1949年北约成立后,美国将在欧洲的驻军行动纳入集体防御框架,由北约盟军最高司令部(SHAPE)统一协调指挥权,形成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完整军事网络,驻德美军也成为美国在欧洲军事力量的核心组成部分。

随后,美国在欧驻军体系依托北约框架持续扩张,军事基地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形成有赖“双重防线”的全方位防御态势。

第一道防线由在中欧、南欧的基地群共同构成,主要职能为前沿防御、核威慑和常规作战。在中欧基地群中,德国威斯巴登陆军总部作为驻欧美军的地面部队指挥中枢,直接面对驻扎在东德的苏军集群,同时承担和平演变东欧国家的任务。在德国的拉姆施泰因空军基地是北约最大的空军基地,存储有B61战术核弹,配备F-16战斗机和KC-135加油机,承担着核威慑与战略空运任务。在比利时的克莱恩·布罗格尔核武器库存储了约100枚B61核弹,配合荷兰沃尔克尔空军基地的F-16战机,形成核打击能力。在南欧基地群中,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军基地是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司令部驻地,母港部署有航母战斗群,控制着地中海的战略要冲;希腊苏达湾海军基地是北约在东地中海的关键补给点,可停靠核动力潜艇与两栖攻击舰。该基地群旨在确保对黑海出海口和对地中海地区的控制。

第二道防线为西欧基地群,目标在于保障通往北海和地中海的大西洋航道。其中,英国的米尔登霍尔空军基地作为战略运输机枢纽;西班牙的罗塔海军基地部署有“宙斯盾”驱逐舰,构建起大西洋—地中海反导屏障;冰岛的凯夫拉维克基地作为海空军合用基地,用于监控北冰洋航道与苏联的潜艇活动。

至此,美国在欧洲建立起一个覆盖中欧、西欧、南欧的完整基地群体系。公开数据显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历史最高峰时期,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基地数量多达上千个,长期驻军34万人,有效应对了苏联和华约对欧洲构成的“威胁”。

美国在欧洲驻军体系的现状

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格局解体,来自苏联的威胁不复存在,美国开始迅速削减驻欧洲的陆军规模,包括大规模撤减驻欧部队人数、关闭军事基地等。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2014年,使得驻欧美军减少至约2.4万人,基地数量下降到不足100个,整体规模减少了近90%。直到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国才重新认识到保持在欧洲驻军规模的重要性,开始改变撤减驻欧美军数量和军事基地的趋势,通过增加兵力、拓展基地、调整部署等方式,不断强化军事存在。

一是扩大驻军规模。2014年6月,在“大西洋决心行动”(OAR)的推动下,美国开始重新增加在欧洲的驻军规模。截至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美国在欧洲的驻军达到8.4万人。2022年以后,美军进一步强化在东欧的军力部署,向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增派前沿驻军,以缓解这些国家对所谓“安全真空”的担忧,使得美国在欧洲的总兵力增至约10万人。

二是拓展军事基地范围。2020年8月,美国与波兰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获得12个军事基地的使用权。2021年4月,美国与挪威签署防务合作协议,在挪威境内修建三座机场和一处海军基地。2023年12月,美国与芬兰达成《访问部队协议》,获得15处军事设施的访问权,包括北极圈内的罗瓦涅米空军基地。美国希望通过这些新的基地和军事设施,在欧洲形成和强化“前沿威慑”,进一步增强对欧洲安全问题的介入能力。

三是优化指挥机构体系。为了应对新的欧洲安全形势,美国开始将驻欧美军指挥机构向东转移。2020年,将美军欧洲司令部从德国的斯图加特迁至比利时的蒙斯,并且建立与北约总部的协同机制。同年,美国陆军第五军(VCorps)在美国本土重启,总部永久设于波兰,规模约600人,旨在加强美军欧洲司令部的“指挥能量”,以便对俄罗斯产生直接威慑。

四是调整兵力部署方式。美国通过“大西洋决心行动”,在东欧实施轮换驻军,必要时进行长期驻军,以实现在关键地区保持前沿存在的目标。例如,将在立陶宛的驻军轮换期限延续至2025年,并考虑实现永久驻扎;同时,与欧洲盟友频繁举行“坚定决心”“坚定捍卫者”等联合演习,实现了兵力前沿部署、多域作战验证与联盟协同强化三大目标。

美国在欧洲驻军体系的发展走向

美军在欧洲的驻军体系既是美国维持全球霸权的投射力量,也是跨大西洋关系复杂性的直接写照。在乌克兰危机仍然僵持且前景不明的情况下,特朗普政府急于“甩包袱”并安抚俄罗斯,释放计划从东欧撤军的信号,即将迈出重塑跨大西洋关系的关键一步。

虽然目前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撤军计划还未付诸实施,但其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收缩”迹象已非常明显,反映出美国日益从成本而非战略承诺角度出发,对欧洲驻军的必要性重新进行考量,并可能据此对战略和军事资源进行再分配,以便将更多精力和资源集中于“印太”地区,着重应对中国崛起带来的地缘政治冲击。

由于考虑到欧洲国家的强烈感受和实际安全需要,未来美国是否会如期实施自欧洲撤军的计划还不明确,但已同特朗普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的“政策急转弯”一道,对美欧关系产生深深的伤害,震惊了欧洲,进一步激发了欧洲国家的“战略自主”意识,促使其从将自身安全“外包”给美国的战略惯性中觉醒过来。

未来美国对欧政策如何变化,军事布局如何调整,在欧洲的驻军何去何从,都将深刻影响欧洲和亚太地区的安全格局,值得高度关注。

(作者张清扬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助理,方晓志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