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东北亚 > 正文
杨延龙:美对韩“延伸威慑”政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3-05-17 17:32 来源:国际网
美强化在半岛地区的延伸威慑力度,将进一步激化东北亚地区各方安全博弈的态势,半岛或迎来多重变局。朝核问题将持续复杂化,东北亚地区将被拖入“恐怖平衡”和“战争边缘”的复杂状态。未来,半岛局势很有可能会同时出现三种情况:朝加快核研发进程;日韩加快拥核和安全自主化进程;美继续加强在该地区延伸威慑力度。三者互为发展前提,并形成结构性困境。对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半岛和平机制的再构建,以对应当前地区局势的变化趋势。

4月30日,韩国总统尹锡悦结束了为期近一周的访美日程。在访美过程中,尹锡悦就应对朝鲜核威胁,争取美国加强对韩“延伸威慑”承诺的时效性等议题与拜登进行了全面磋商。5月2日,尹锡悦总统在国务会议上介绍此次访美成就时表示,韩美两国已全面升级联盟关系,并始终坚持以核安全为联盟基础。根据韩美领导人签署的《华盛顿宣言》,韩美成立韩美核咨商小组(NCG)落实延伸威慑强化方案。美国将加强对韩提供延伸威慑的力度,增加向朝鲜半岛周边调遣战略资产,将在朝鲜半岛更加频繁地出动战略武器。当前,在东北亚地区形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需要对美国“延伸威慑”政策加以分析与解读。

一、美国延伸威慑的发展历程

延伸威慑(extended deterrence)是威慑理论体系的分支。它指的是拥有核武器的一方,依靠其核威慑力给予友邻或盟国以核保护,并将敌对双方以防卫彼此领土为目的的核威慑,延伸到防卫第三国。根据冲突类型对威慑进行划分,延伸威慑的重要层级低于中央威慑,主要涉及和美国具有相同的地缘政治利益的盟友。纵观二战结束至今的70多年来,美国延伸威慑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二战结束至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核心为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即美国通过“首先使用核武器”来遏制苏联和华约组织对美国和西欧盟国发动的进攻,具有明显的进攻属性。直到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具备了对美国本土实施核打击的能力,导致美国丧失了核优势,才对延伸威慑战略做出调整。

第二阶段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主要受有限战争理论的影响,开始注重“分级威慑”,将延伸威慑与中央威慑进行分离,以应对来自苏联的核战争风险。其战略内涵集中表现为肯尼迪政府的“灵活反应”战略,即通过加强战区核力量建设,以达到不通过战略核力量也能完成对苏联延伸威慑的目的。

第三阶段是70年代中期至冷战结束。这一时期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受到尼克松政府时期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的“有限核战争理论”影响,认为美国的相互确保摧毁理论,无法慑止苏联对欧洲的有限核进攻。因此,尼克松政府调整为“实战威慑”,卡特政府出台“抵消战略”,均通过模糊战术核武器和战略核武器的攻击目标,增强其延伸威慑的可信性。

第四阶段是冷战后至今。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核对峙的局面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延伸威慑战略的威慑对象多元化和复杂化,国际社会迎来了“第二个核时代”。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延伸威慑战略模式也变得多样化,根据地缘政治关系、战略核打击能力以及盟友的战略价值层级,其内涵主要体现为针对欧洲、亚太和中东地区的三种模式。

二、美国为何强化对朝鲜半岛的延伸威慑力度?

延伸威慑这一概念主要适用于美国对外战略分析上。于美国而言,延伸威慑战略的有效实施与否,取决于其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的可信度,涉及政治决心、盟友关系、合作机制、军事实力等多个方面。近年来,由于东北亚地缘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美国在该地区实施“延伸威慑”战略,提供了较大的可信度。

第一,半岛紧张局势影响了美国对延伸威慑的态势感知。朝鲜经过六次核试验与几十次的核导弹试射,使得朝鲜半岛包括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力量对比趋于失衡。自拜登上台后,美国虽放弃了特朗普执政时期的“极限施压”政策,但仍强化对朝制裁。在朝鲜放弃以弃核换和平的路线,以及日本、韩国拥核呼声高涨的情况下,美国通过加强延伸威慑,一方面试图弥补地区安全力量失衡的局面,另一方面则加大对日韩的安抚力度。为此,美国致力于强化同盟协调以实现半岛无核化,密集开展了外交磋商、军事演练、联合侦察等活动,不断塑造更加紧密的美日韩多边军事同盟关系,试图以加固前沿威慑阵地来应对半岛危机。在实际行动方面,美国加强了其战略资产在朝鲜半岛的定期可见性,如美国派出战略导弹核潜艇访韩,建立“延伸威慑战略磋商机制”(EDSCG),磋商机制由不定期举行转变为每年举行一次,等等。

第二,提升军事实力强化美国延伸威慑效力。美国对盟友的“延伸威慑”承诺需凭借其全方位的军事战略布局加以保证。美国正处于基于海、陆、空“三位一体”核力量体系的全面更新过程,在全方位推动核指挥、控制与通信(NC3)系统现代化改进的同时,致力于打造集新型战略核武器、导弹防御武器、反卫星武器等为一体的“全域制胜型”核威慑力量体系。此外,美国还积极推进太空武器化与网络武器化构想,在此新兴领域加强本国的军事实力威慑,加快研发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新兴军事技术,不断完善本国战略威慑力量体系,以军事手段为依托,增强本国延伸威慑的信誉与效力。

第三,韩国要求实现国防自主化和自主拥核呼声高涨。韩国自文在寅执政时期就多次与美国就移交作战指挥权等问题进行谈判,希望能够在美国的协助下独立研发核武器以应对来自北方的核袭击。但在朝鲜半岛安全局势日益紧张的背景下,韩国转而要求美国强化其安全承诺与保证。这就出现了,韩国一方面寻求提高国防自主化,另一方面却难以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的困境,预计未来朝鲜半岛将长期呈现出“韩美同盟深度捆绑,安全困境难以破解”的局面。

虽然美国承诺向韩国提供“延伸威慑”的可信度有所提高,但这一战略在东北亚地区的具体实施却存在诸多困难。一方面,美韩安全合作存在高度的非对称性,导致双方在战略执行方面存在分歧。韩国在美韩同盟关系中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失衡的同盟结构使得韩国在与美国进行安全磋商时存在强烈的焦虑感。这导致对于美国所提供安全部署的规模、类型与作战原则,韩国只能一律服从而无法按照本国意愿与美国平等商榷。另一方面,美国的“延伸威慑”承诺缺乏制度保障。与北约“核储备计划”“双重钥匙”等战略合作机制相比,美韩“延伸威慑”战略磋商仅停留在对话机制的层面上。美国顾及到安全承诺的沉重负担和被卷入战争的巨大风险,导致“延伸威慑”军事演习至今只停留在讨论阶段。核共享机制的缺乏大大削减了美国“延伸威慑”政策的权威性与延续性,进一步增强了韩国的不安全感,加大了战略实施的难度。

三、如何看待美国强化半岛延伸威慑力度?

美国强化在朝鲜半岛地区的延伸威慑力度,将进一步激化东北亚地区各方安全博弈的态势,朝鲜半岛或迎来多重变局。表面上,美韩声称仍坚定地寻求在“不设先决条件”的情况下与朝鲜进行对话和外交,以此推动实现朝鲜半岛完全无核化的共同目标。但实质上,朝鲜仍将长期面临韩美同盟更加强化的军事合作、外交孤立、经济封锁等困境,在承受延伸威慑压力和国际社会制裁的状态下,朝核问题将持续复杂化,东北亚地区将被拖入“恐怖平衡”和“战争边缘”的复杂状态。

未来,半岛局势很有可能会同时出现三种情况:朝鲜加快核研发进程;日韩加快拥核和安全自主化进程;美国继续加强在该地区延伸威慑力度。三者互为发展前提,并形成结构性困境。对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半岛和平机制的再构建,以对应当前地区局势的变化趋势。

推动半岛和平机制的再构建,需要综合东北亚地区多领域多功能的合作平台,推动探索在朝鲜半岛构建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FU)机制为基础的复合型多边安全协商机制;以降温、促和、自我约束和机制约束的理念,加强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地区各国关于朝鲜半岛远程核武器的区域对话,倡导重启六方会谈,探索共同安全利益,为地区紧张局势降温;通过多种方式增强朝鲜的外部安全感,为朝核问题的持续性解决方案提供探讨框架和可行性路径。

(作者为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专任研究员,文章转自“山大国际观察”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