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洗劫全球财富,肆意实施制裁。近年来,为应对美国制裁,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兴起。伴随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石油人民币”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当地时间4月26日,阿根廷宣布停止使用美元结算中国进口商品,改用人民币结算。虽然美元的国际主导地位一时难以撼动,但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有助于推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实力的变化为美元成为国际货币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伴随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和中东石油危机,为维持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美国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龙头老大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确立了以“石油美元”换安全的美沙同盟关系,并得到了其他OPEC国家的同意。“石油美元”定价机制由此确立,成为美国经济和金融霸权的根基。 此后,美元作为主权国家发行的信用货币,长期在国际货币体系发挥主导作用,无论在国际储备、国际支付还是全球外汇市场上,都稳居第一大货币地位。一些国家将本国货币锚定美元,美国发行的国债也被全世界投资者认为是最安全优质的资产。而美元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货币,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 “美元霸权”是美国金融霸权的体现。美国通过美元发行在全世界收取“铸币税”,利用“美元潮汐”,“薅羊毛”式洗劫全球财富,还动辄对“不听话”国家实施金融制裁,滥用“长臂管辖”。例如,因为伊核问题,伊朗先后在2012年和2018年两次被排除在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之外,经济和金融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孤立,欧盟和中国的多家企业也因与伊朗做生意而受到制裁。 近几年,为打破“美元霸权”,应对美国制裁,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愈演愈烈。俄乌冲突爆发后,美欧加大了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俄罗斯宣布将逐步清空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和欧元份额,只保留黄金、人民币和卢布,并使用卢布、人民币或友好国家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俄罗斯还寻求在非洲建立脱离美元的新型经济伙伴关系,推动金砖国家建立远离美元的结算体系。一些国家出于经济安全考量,也在计划推广本币贸易结算,避免对SWIFT的过多依赖。 近年来,沙特和俄罗斯主导的“OPEC+”频频与美国唱反调。在2023年1月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表示,沙特对采用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持开放态度。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地位也有较大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权重排名第三(权重12.28%),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五大储备货币。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总额超过4万亿人民币。2022年人民币在本外币跨境收付总额中约占50%,跨境人民币收付总额42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3.4倍。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是中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CIPS系统共有1300多家参与者,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8年3月,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原油期货在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来自国外的可交割原油品种均产自阿拉伯国家,为完善国际原油价格形成机制,促进与主要产油国的能源与金融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对于中东国家而言,此举也有益于其提升战略自主性,摆脱“美元霸权”。 实际上,人民币正逐渐成为一些中东国家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新选择。例如,伊朗外汇储备中,人民币资产占比已经达到21%。2022年,美国的“铁杆”盟友以色列首次将人民币纳入其外汇储备。在2022年12月中阿峰会召开前夕,“世界超市”义乌和沙特完成了首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2023年2月,OPEC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宣布,允许以人民币直接结算该国对华贸易,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中国还在卡塔尔和阿联酋建立了人民币业务清算行,为双边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 石油美元计价机制确立了美国金融霸权的基础,现在却存在诸多问题。伴随中国经济崛起,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石油人民币”呼声日渐高涨。尽管美元作为国际主导货币的地位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撼动,“石油人民币”任重道远,但其可以成为推进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的促进因素。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文章转自“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