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欧亚 > 正文
袁勋:俄罗斯能否重构“后苏联空间”?
发表时间:2022-07-20 17:49 来源:国际网
苏联解体至今,俄一直谋求在“后苏联空间”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主导权。尤其从2013年乌克兰危机到今年俄乌冲突爆发,俄对“后苏联空间”实行“底线外交”政策,明确将俄在该地区利益视为地缘战略“底线”。尽管俄乌冲突引发了部分该地区国家对自身安全的忧虑。而且,有观点认为,俄乌冲突下,俄国力的耗损和西方的制裁使得俄对该地区的掌控能力大打折扣,但毋庸置疑的是,“后苏联空间”作为俄核心地缘利益区的地位不会改变,俄竭力维护其在该地区主导地位的决心不容忽视。

1991年底,苏联宣告解体,15个加盟共和国先后独立,欧亚大陆原有的地缘格局被打破,“后苏联空间”一词应运而生,用以描述这一有着传统联系的区域。

实际上,“后苏联空间”与“近外国家”“欧亚空间”“新独立国家”“独联体国家”等术语所表示的地理范畴已逐渐统一,目前绝大多数国际问题研究者都用这些词来代指“除波罗的海三国外的12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政治地理空间”。除俄罗斯外,“后苏联空间”的其他国家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分为以下三组:位于东欧平原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位于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位于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四个多月,对“后苏联空间”地缘政治、经济、外交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后苏联空间”对俄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构成了其战略安全和战略发展空间,同时也是俄与西方国家地缘博弈的主要“战场”,俄一直谋求在该地区经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主导权。当前,俄又对该地区有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从消极对待到推进区域一体化

独立初期,俄对“后苏联空间”实行消极的外交政策。苏联的突然解体使得“后苏联空间”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混乱中,1991年底成立的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形同虚设。解体之初,内忧外患之下的俄罗斯在西方国家具有煽动性的所谓扶持政策“诱骗”下,叶利钦政府选择了“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对“后苏联空间”采取了消极的外交政策,尽可能切断和区域内各国,尤其是与中亚国家的联系,以积极推进俄“融入欧洲”。独立之初,俄没有顾及与“后苏联空间”国家的情感纽带,向这些国家施压,以获取在这些国家领土管辖范围内的“苏联军事遗产”,比如加速推动乌克兰的“无核化”等。在经济改革方面,俄推行激进“休克疗法”,使得区域内原本就深陷经济危机的各国“雪上加霜”。

俄罗斯“一边倒”的亲西方政策收效甚微,西方并未真正接受俄罗斯,此外,北约的持续东扩,致使俄地缘战略空间被不断挤压。面对这种情况,俄意识到欲维护自身利益和恢复俄大国地位,必须保证自己在“后苏联空间”始终能够发挥影响力。从1993年起,俄开始实行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积极外交政策。1993年4月发表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基本原则》着重强调了“后苏联空间”地区“直接关系到俄改革的命运”,俄对这一地区“负有特殊责任”,“俄要与独联体国家建立全新的平等互利关系”,并计划在这一地区推行一体化政策。1995年,叶利钦批准了《俄罗斯对独联体成员国战略方针》,该文件明确指出,独联体是俄地缘利益的核心区域,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在俄对外政策中处于优先地位,只有“加强俄罗斯在独联体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对抗该地区的“离心力”。这些政府文件的出台标志着俄对“后苏联空间”政策的转变,也拉开了由俄主导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序幕。安全方面,1994年《集体安全条约》正式生效,独联体国家开始着手建立集体防御空间,防止和调解区域内部的武力争端。经济方面,1995年,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建立了独联体关税同盟,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别于1996年和1998年加入。这一时期的独联体国家还在推动文化交流和统一信息空间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通过这些举措,俄在“后苏联空间”安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大为增强,并开始主动介入地区冲突,积极履行斡旋职责,在区域一体化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

与此同时,俄美在该地区的竞争和矛盾日益凸显。1997年北约东扩计划和美国“新中亚战略”的实施,使得“后苏联空间”成为俄美地缘利益角逐的“主战场”,俄对该地区一体化的主导地位遭遇挑战,俄主导的区域联盟面临分化的风险。这一年,亲西方的“古阿姆集团”(地区性国家联盟组织)成立,成员包括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于1998年加入。1999年,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斯坦退出《集体安全条约》。

放弃全面一体化,实行灵活务实外交政策

在普京首个总统任期和“梅普组合”时期,俄对“后苏联空间”实行灵活务实外交政策。2000年,普京当选俄总统,面对国内的严峻经济形势和“后苏联空间”内日益加剧的美俄竞争态势,他对叶利钦时期的对外政策做出积极调整,将俄国家利益作为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采取多种务实手段,以加强对“后苏联空间”的主导,确保俄国家安全和地缘利益。这一政策在随后的“梅普组合”时期也得以延续。

9.11事件后,美国借联合反恐行动与中亚各国加强了军事和经济合作,提出了“大中亚计划”,推行“新丝绸之路”倡议,并在“后苏联空间”国家积极推行民主化,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发动“颜色革命”,意图建立“亲美去俄”的政府。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攻势”,俄积极调整与区域内各国关系,放弃之前全面的一体化政策,推进次区域一体化进程。2000年,与白、哈、吉、塔签订《建立欧亚经济共同体条约》。2011年,普京倡议建立更高水平的一体化机制“欧亚联盟”。同年10月,独联体国家政府首脑会议签署“自由贸易区条约”。

这一时期,针对该地区亲西方势力,俄采用强硬手段予以回击。2005年,俄抛出“能源”利器,俄国家杜马以相关国家频繁拖欠俄天然气费用为由,要求俄政府把对格鲁吉亚、摩尔多瓦、乌克兰等国的天然气供应价格提高到国际市场水平,并多次对乌克兰输气管道采取限压断供等。2003年,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这之后,格在外交上全面倒向美国,时任总统萨卡什维利积极谋求加入北约,计划动用武力收回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在2008年4月的北约峰会上,北约同意将吸收格为成员国。同年8月8日,格政府军与南奥塞梯武装交火,随后俄以保护当地的俄公民为名与格开战。国际调停之下,8月13日,俄格双方就停火原则达成一致。8月26日,俄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命令,宣布承认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独立。

与此同时,俄找准时机,改善与区域内国家关系。如在2005年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事件”中,俄帮助卡里莫夫政府平息骚乱。作为“回报”,乌兹别克斯坦宣布退出“古阿姆集团”,并要求美军撤出驻该国军事基地。2006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恢复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成员国资格。

“底线外交”

从2013年的乌克兰危机到今年俄乌冲突爆发,俄对“后苏联空间”实行“底线外交”政策。2012年普京再次当选俄总统,明确将俄在“后苏联空间”的利益视为地缘战略“底线”。2013年11月21日,亲俄的乌克兰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暂时中止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当晚,乌克兰反对派和亲欧民众在基辅独立广场组织了示威抗议,反对总统的这一政策,乌克兰危机爆发。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示威抗议的规模越发壮大,而反对派的诉求也从最初的继续签署与欧盟联系国协定,升级到要求总统下台修改宪法,重新大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乌克兰反对派提供了大量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使乌克兰危机成为制约俄地缘战略实施的有力武器。

面对挑战,普京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手段予以回应。政治上,否认乌克兰临时政府的合法性,直接表明了对克里米亚事件的强硬态度。2014年3月18日,普京同克里米亚及塞瓦斯托波尔代表签署条约,允许克里米亚和塞瓦斯托波尔以联邦主体身份加入俄联邦。军事上,派兵进入克里米亚,并在俄乌边境进行军事演习。经济上,俄天然气公司以天然气债务未偿还为由,大幅提高出口乌克兰的能源价格,还终止了与乌的自贸区协议,取消对乌关税优惠。此后,西方国家对俄实施了一系列严厉制裁,包括资产冻结、旅行禁令,俄多家机构和企业也被纳入制裁对象。从2014年至2022年2月,美欧对俄实行多轮经济制裁,能源领域也被纳入其中,这为俄乌冲突埋下隐患。

为抵消制裁影响,巩固与“后苏联空间”国家联系,俄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其一,进一步强化欧亚地区的经济合作。2015年,俄促成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加入欧亚经济联盟,并与中国推进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加强与中国在“后苏联空间”的经济合作。其二,加强对该地区政治问题的参与。包括协助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度过因总统选举引发的政治危机,并推进俄白一体化进程;积极斡旋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针对纳戈尔诺—卡拉巴赫(纳卡)问题的战争;加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行动能力,稳定中亚局势等。其三,疫情期间对“后苏联空间”加强经济援助,推动“疫苗捐赠”。其四,在区域内继续推行差异化的能源外交战略,继续以优惠价格对白俄罗斯出口油气,保障盟友的能源和经济安全;对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能源出口国,俄则加大对其能源产业的投资和控股力度,确保俄对“后苏联空间”国家能源产业的主导地位。最后,加强“软实力”工具的使用,借助教育合作、“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等对该地区实施文化输出。

“后苏联空间”仍为俄核心地缘利益区

从今年2月持续至今的俄乌冲突引发了部分“后苏联空间”国家对自身安全的忧虑。虽然有观点认为,俄乌冲突下,俄国力的耗损和西方的制裁使得俄对该地区的掌控能力大打折扣,但毋庸置疑的是,“后苏联空间”作为俄核心地缘利益区的地位不会改变,俄竭力维护其在该地区主导地位的决心也不容忽视。从军事方面看,俄在“后苏联空间”仍有可观的军事存在,除乌克兰东部外,俄在亚美尼亚有约4000人规模的陆军和空军力量,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部署近2500人规模的军队,在德涅斯特河沿岸(德左)地区有1000人左右的驻军,在中亚地区也有8000多人的军事力量。这些驻军,有些掌控着区域内的争议领土,有些为俄盟友提供安全保障,成为俄巩固在“后苏联空间”影响力的有力抓手。从经济层面看,俄是该地区绝大部分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俄能源、货币、投资政策对“后苏联空间”经济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意义重大。尤其是中亚的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其国民经济严重依赖来自俄的侨汇收入,俄移民政策将直接影响两国经济的正常运行。

6月28日,普京对塔吉克斯坦进行工作访问,并于次日前往土库曼斯坦出席里海沿岸国家首脑会议。此次中亚之行是自俄乌冲突发生后普京首次出访。这向外界传递出,俄将继续在中亚地区发挥关键作用,并欲加强与地区国家政治、安全、贸易领域的联系与合作。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