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中国周边 > 南亚 > 正文
王瑟:印度政府的国防本土化战略进展如何
发表时间:2022-06-17 16:49 来源:国际网
近期,印度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国防领域“自力更生”的政策措施,势头虽猛,但亦面临多重挑战。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印度军事工业数十年来的积弊并非易事,尚有“三座大山”等待其跨越。首先是如何处理吸引外资和发展本土军事工业之间的矛盾。其次是如何处理国企和私企之间的矛盾。最后是如何处理短期需求和长期军工发展规划之间的矛盾。

5月9日,印度陆军参谋长潘德在接受采访时再次表示,俄乌冲突的爆发“为印度敲响了需减少对进口军事装备依赖的警钟”。此前的4月25日,印度国防部发布公告,修改2020年出台的《国防采购流程》,要求陆军、海军、空军及海岸警卫队今后必须从国产平台采购军事装备,进口武器仅“作为特例”处理。这是印度推动国防本土化战略以来的又一重大举措。近期,印度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进国防领域“自力更生”的政策措施,势头虽猛,但亦面临多重挑战。

掀起国防本土化“旋风”

自2019年莫迪连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在国防领域发起多轮本土化改革,其力度之大实属罕见。在具体政策上,莫迪政府主要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入手,欲从根本上盘活本土军事工业,降低军事装备对外依赖。

在需求侧,莫迪政府实施了广泛的进口替代战略。一方面是限制武器进口,为本土军事工业发展留出空间。2020年以来,印度国防部已发布三批武器装备“积极本土化”清单,要求在规定时限内逐步停止进口清单所列出的武器装备,改用国产装备。截至目前,共有310种武器装备被纳入清单,内容涵盖轻型坦克、轻型护卫舰、反舰导弹、中程地空导弹等三军常用装备。在进口替代方针的指引下,印度还取消或中止多笔武器进口订单,为国产装备“让路”。例如,取消从法国空客公司引进14架双引擎直升机和从俄罗斯进口48架米-17V5直升机的计划等。另一方面则是在国防招标与采购政策上向本土装备倾斜。例如,在2022年2月新发布的2022~2023财年财政预算中,莫迪政府将国防资本采购开支(主要用于采购武器装备)68%的份额预留给了本土军事工业,其份额之大创近年来新高。

在供给侧,莫迪政府将重点放在改革陈旧僵化的军工生态系统上。一是推动国有军工企业改革。2021年6月,印度内阁正式批准将41家国有兵工厂重组为七个政府全资所有的企业实体,将经营权下放至各企业,以改变其低效腐败、产品质量低的积弊。此举也标志着印度于1775年建立的兵工厂制度的彻底终结。二是鼓励私营企业和初创企业进军国防领域。例如,2022~2023财年,印度计划将国防资本采购开支的25%预留给私营部门,以期调动其参与军事装备生产的积极性。三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提高外企参与度。莫迪政府将外资在国防领域投资的持股份额上限由49%调高至74%,外企若同时允诺进行技术转移,经政府许可后持股份额甚至可达100%。此外,莫迪政府还寻求融入国际军工产业链,积极邀请美欧军工企业巨头在印度投资设厂,商谈联合研发生产项目。

为何坚持本土化

印度坚持大力推动国防本土化的背后主要有三重考量。首先,追求大国地位并强化领导人威望。莫迪曾多次公开表达对印度武器高度依赖进口的不满,提出国防本土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印度凭借自身实力成为军事强国,赢得世界尊重。此外,发展本土军工产业亦有利于为莫迪塑造“强人”形象,彰显其政府的政绩。莫迪在演讲中反复强调前任政府的“不作为”是印度本土军工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有在他的治下这种情况才能被改变。

其次,莫迪政府认为,推动国防本土化对经济发展亦是“好处多多”。其一,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在未来五至十年,印度坦克、战斗机、潜艇等主战装备均需更新换代,防务市场发展潜力庞大。英国咨询公司“全球数据”发布报告称,未来五年印度防务市场需求规模将以每年10.46%的增长率递增。如此庞大的消费支出若能全部留在国内,将极大拉动内需,刺激军工及其相关的航空、电子及钢铁等行业发展,成为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其二,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军工产业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可解决大量人口就业问题,其发展亦需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可促进当地基建建设。目前,印度正集中力量在北方邦和泰米尔纳德邦建设两条“国防工业走廊”,预计将在当地创造35万个就业岗位,并促进其交通和能源网络建设。此外,推动国防本土化后若能实现武器出口,还可为国家赚取外汇。

最后,推动国防本土化被莫迪政府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手段。莫迪政府坚信只有发展本土军事工业,才能摆脱对外武器依赖,防止印度暴露在武器禁运、国际制裁和政治胁迫等威胁之下,从而实现真正的战略自主。俄乌冲突爆发后,印度对俄罗斯的武器依赖使其外交政策灵活性严重受限,这也使莫迪政府认为加大国防本土化的必要性更加凸显。

仍面临“三座大山”

尽管莫迪政府的国防本土化政策势头猛烈,但想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印度军事工业数十年来的积弊并非易事,尚有“三座大山”等待其跨越。

首先是如何处理吸引外资和发展本土军事工业之间的矛盾。莫迪政府与国际军工企业巨头间的合作看似密切,实则各有利益盘算。莫迪政府不甘于被固定在武器买家的角色上,希望通过引进外资获取先进军事技术和生产链的转移,为本土军事工业发展奠定基础。而国际军工企业巨头则更看重武器出口,而非提振印度本土军工产业。此外,印度虽声称欢迎外资进入国防部门,但在实际操作上仍时常屈就于国内利益集团压力,采取保护主义政策,挫伤国外投资者信心。

其次是如何处理国企和私企之间的矛盾。印度本土军事工业长期被国企垄断,16家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和41家国有兵工厂占据印度军工生产近90%的份额,这些国企并不甘心向私企让出“地盘”。印度的主要国防工会组织都曾发动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政府将军事订单外包给私人承包商。而私企本身又因长期被排除在国防领域之外,相关生产经验和技术明显不足。例如,莫迪政府重点栽培的印度著名企业信实集团此前主营业务领域为能源、电信和金融,2015年才开始进军国防领域。正因如此,莫迪政府在国企和私企间面临两难选择:国企虽经验丰富,但体制陈旧、效率低下;而私企虽充满活力、效率较高,但短期内难以弥补经验和技术短板。

最后是如何处理短期需求和长期军工发展规划之间的矛盾。莫迪政府虽大力推动国防本土化,但目前印度本土企业均难满足印军的短期需求,印度仍需依赖进口装备以强化战备水平。例如,2020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爆发后,印度便大肆从外国采购武器装备。但这种“危机应对型”的军备采购模式必然会干扰长期的军工发展规划,挤占其发展本土军事工业的资源。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