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国际视野 > 欧洲 > 正文
王朔: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俄乌冲突的态度
发表时间:2022-05-05 17:04 来源:国际网
尽管在俄乌冲突中,法国受到极大冲击,损失巨大。但在全球日益陷入分裂和对立的形势下,马克龙在这次俄乌冲突中表现出独立性并强调欧盟安全自主迫切性,其表现总体上是积极的。在马克龙连任的情况下,法国和欧洲未来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对华沟通渠道。法国无论在俄乌冲突,还是在中欧关系中,或许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至少它是一个变数,是在做加法,所以,马克龙表现出的相对独立性还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在这次俄乌冲突中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现出了某种独立性,因为俄乌冲突对欧洲国家造成的冲击远远超出很多专家学者的预测,法国和欧洲国家一样也是受害者。但是法国稍有不同,马克龙政府对俄乌冲突的态度有一些特别之处,法国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的立场,法国态度和未来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

盘点法国在这场冲突中的成本收益。首先,法国在经济上和整个欧洲一样承受巨大损失。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尤其能源、粮食价格上涨,整个欧洲供应链都受到冲击。今年欧元区经济增速预计从3.8%降到2.8%,大概降1个百分点左右。3月份欧元区通胀已经达到创纪录的7.5%,法国也接近4.5%。法国能源自给率只有5%左右,其中70%以上来自核电,其石油、天然气进口主要来自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卡塔尔等中东和非洲国家,从俄罗斯进口的比例非常小。法国是农业大国,粮食自给率世界第一,高达300%以上,粮食出口为世界第二。法国央行估计今年法国经济增长率要降低至少1个百分点,跟整个欧元区的降速差不多,比欧元区稍好一些。但汽油价格一个月上涨了30%。2018年底马克龙政府上调燃油税,由此爆发了“黄马甲运动”。现在的形势对普通民众影响非常大,法国的国债水平现在进一步上升,已经占GDP112%,创历史纪录,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近些年来法国每年财政赤字增加,经济上压力非常大。

其次,国内政治分化进一步加剧。从刚刚结束的法国大选看,马克龙虽然成功连任,但与极右翼候选人勒庞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差不多要从2017年的2:1变化为不到3:2。同时,第一轮的选举结果显示,极左翼、极右翼和中间派基本上是三足鼎立,传统左右两大党社会党和共和党的候选人均不到5%,如果将极左、极右加在一起支持率已过半,显示法国政治格局已经出现根本变化,分化趋势进一步明显,对现实不满、思想偏激进的民众在增多。因此,马克龙虽然赢得了连任,但后边问题还很多。首先的难关就是6月份号称“总统大选第三轮”的议会选举,目前马克龙的“共和国前进党”并不占优势,梅朗雄和勒庞都在争当总理。如果一旦出现“共治”,马克龙将难有作为,即便共和国前进党胜选,也会面临强大的反对党。外交一直不是法国大选的主要议题,但此次大选却很特殊,俄乌冲突使民众的视线转向外交,因为冲突已经影响到法国社会民生,并加剧了各派别之间的对立。马克龙虽然胜选,但如果危机仍然持续,对马克龙将十分不利,其国内治理会非常麻烦,不但民众难以安抚,反对派更会猛烈抨击他。有舆论认为,马克龙会赢得总统选举,但是可能会输掉整个法国。

再次,法国在欧洲显得越发孤立。马克龙一直代表欧洲跟普京沟通,明显不想跟俄罗斯陷入彻底对抗状态,希望找到与俄罗斯相处的办法,这一直是以往法国领导人的想法。现在中东欧国家如波兰不买账,卡钦斯基批评德国的同时,莫拉维茨基也在怒怼马克龙。当然,马克龙还是在为他自己辩解,指出与俄罗斯进行沟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以及建立新的欧洲安全框架等等。他也认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是一个历史性错误,但是坚持说与莫斯科的对话非常重要。现在欧洲国家在对俄问题上分裂非常严重。默克尔离开政坛后马克龙试图在欧洲扮演领导者,但是一直有人对马克龙包括法国本身的能力和意图有质疑,指责其法式冒险主义或者法式自私主义,担心法国人占整个欧洲的便宜,为法国或马克龙自己的政治利益服务,毕竟法国的能力确实远不如德国。因此,包括马克龙在内的欧洲领导人的信誉因俄乌冲突而有所下降。

最后,法国主推的欧洲战略自主外交遭遇挫折。马克龙一直想推动欧洲战略自主,其中有相当程度的因素是不想完全跟着美国走,他也确实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俄乌冲突一下子把节奏带偏了。欧洲内部无论对北约有什么分歧,但总体还是把北约作为一个维护自己安全的工具,把它作为一个盾,它不是用来干涉或者跟别人发生冲突,而是作为防卫性的存在。美国一直把北约看作一个进攻性的武器,把它看成维护美国霸权甚至拓展霸权的一个武器,是一个矛的作用。这就是盾和矛的关系。虽然欧美都认为北约的存在有符合自己利益的一面,但是本质上存在不同,而且这种矛盾关系很难根本改变。这次俄乌冲突,欧洲无疑成全了美国,为美国能源巨头、军工复合体和资本巨头送上了巨大的利益,实际上成全了拜登政府的全球领导声誉,欧洲与美国捆绑的更紧。相对来说,美国的收益远远大于欧洲,欧洲的损失太大,尤其对马克龙所主张的战略自主是一个沉重打击。法国本来希望由其领导欧洲安全联盟,由法国提供安全保护,包括核保护。俄乌冲突给了北约一个强化的机会,马克龙不得不改口说北约还是要存在的。凡事都有两面,俄乌冲突也可能刺激了欧洲,现在欧洲有一个普遍共识,不再认为和平是自然而然的,不能完全把命交到别人手里,即便是美国人。现在欧洲在能源上逐渐依靠美国,安全已经依靠美国了,那么对美国依靠到什么程度?这种依赖其实是很危险的。这里面固然有恐俄症的因素,但内心何尝没有某种程度的恐美症呢?俄乌冲突之前,欧洲危机意识不足,行动迟缓,更多地把和平寄希望于美国进行外交运作,期望对俄罗斯的施压能够避免冲突。但后来发现美国压根没打算制止冲突,而是在挑动矛盾升级,欧盟尤其是法国和德国领导人才着急上场频繁进行穿梭外交,但为时已晚。这对欧洲是一个教训。现在德国宣布增加1000亿欧元军费,波兰扩军1倍至30万,丹麦未来两年军队增加1倍,芬兰、瑞典也要增加军费超过GDP的2%,当然法国也不可能落于人后。俄乌冲突的发展对欧洲战略自主是利弊兼有,也不完全是坏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克龙提出的战略自主虽然遭遇挫折,但也会推动欧洲人在心理上形成共识,马克龙必然会看到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五年间继续推动。

马克龙无论出于传统,还是出于法国国内现实政治需要,包括他个人的需要,在对待俄乌冲突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自己的独立性,虽然是有限的独立性,但显得很特别,毕竟他是欧洲少有的仍然保持一定理性的领导人,在参加对俄制裁的同时仍坚持跟俄罗斯保持沟通和联系。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来说,未来有两个问题比较麻烦,不仅涉及到法俄关系或欧俄关系,甚至对中法、中欧关系都有一定影响。虽然大家都讲中欧关系有基础、有利益,而且中欧领导人刚刚开了峰会,但是俄乌冲突对中欧关系有一些间接性的冲击。一个是泛政治化的问题。以后世界日益被划分为西方、非西方两个阵营,意识形态对立凸显,非黑即白、非敌即友的情况变得更加普遍。这样的一种恐俄症,如果变成西方对非西方体系的泛政治化的歇斯底里式的恐慌,或者是敌视,将是非常糟糕的。即便有一些人还能保持相对理性态度,但是欧洲政客越来越把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关系渲染成政治化的东西。甚至像法国、德国,即使跟中国有利益及合作关系,可能在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屈从这种所谓的“政治正确”,彼此的信任会进一步削弱。这种不信任可能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不信你我就越不理你,越不理你我就不信你。另外一个问题是欧洲将更多地被裹挟。欧洲以安全利益与美国做交换,正所谓拿人手短,未来将不得不在其一些非直接利益上跟美国做交换,比如说在印太。美国一定会在印太把中国也渲染成俄罗斯在欧洲那样的威胁,以形成西方对中国所谓的安全联盟。我认为美国一定会让欧洲在印太发挥作用,而不管欧洲愿不愿意,欧洲可能不得不在某些时候屈从。

在全球日益陷入分裂和对立的形势下,马克龙在这次俄乌冲突中表现出独立性并强调欧盟安全自主迫切性,其表现总体上是积极的。在马克龙连任的情况下,法国和欧洲未来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对华沟通渠道。法国无论在俄乌冲突,还是在中欧关系中,或许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但至少它是一个变数,是在做加法,所以,马克龙表现出的相对独立性还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本文为作者在2022年4月9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俄乌冲突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的影响”线上研讨会上发言并根据最新进展补充而成,文章转自“中欧关系研究”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