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李长久: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丝毫麻痹大意
发表时间:2022-05-05 16:46 来源:国际网
从全球到中国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都深受土地面积和质量、气候变化、地缘政治三方面的影响,鉴于这些因素的挑战将长期存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将面临粮食安全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人口增加,我国人均耕地越来越少。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且越来越紧。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们要:确保耕地“红线”并保护“土壤”;继续植树造林;科学增产;坚持“光盘行动”。

新中国成立73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努力,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2022年3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指出,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要继续巩固拓展。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中国持之以恒地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这是由于从全球到中国的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都深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和挑战。

一、保护土地面积和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在世界土地类型占陆地面积比重中:森林面积占25.9%,草地面积占22.9%,耕地面积仅占9%,其它面积占42.2%。

《森林与全球变化前沿》杂志2021年4月15日发表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只有大约3%的陆地表面可能在生态方面未遭破坏——那些地方仍是各种本土物种的家园且未因人类活动而受损。这一研究结果要比科学家此前依据卫星图像给出的估测数据低得多,后者显示,约20%至40%的陆地生态系统未遭破坏。英国剑桥大学生物保护学家安德鲁·普伦特里说:“看到如此低的比率,我尤感惊讶。这表明,此类未遭破坏之地如今少之又少。当今世界相比500年前几乎面目全非,这非常可怕。”

土壤主要来自岩石风化和有机物质积累。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地球表面形成2-3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长达1000年的时间。据《科技日报》2019年12月3日报道,每5秒钟,地球上就有一片约足球场大小的土壤遭到侵蚀;每年全世界土壤侵蚀导致250亿-400亿吨表土流失;如果不采取行动减少侵蚀,预计到2050年全世界粮食损失将达2.53亿吨,相当于减少了150万平方公里的作物生产面积或者是印度全部的耕地。英国《新科学家》周刊2021年2月17日一期封面文章介绍,目前地球70%以上的无冰土地处于人类控制之下,而且日益退化。人类和驯养的动物占地球上哺乳动物数量的90%以上,人类的行动使大约100万物种濒临灭亡。

森林是世界上抵御气候变化的前沿防线之一,每年吸收人为碳排放量的1/4。美联社2019年12月3日发表题为《破坏森林的速度可以很快,重新生长则缓慢很多》的文章援引《科学》周刊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预测,如果新种植9亿公顷树木——大约5000亿棵树苗——那么它们在成熟时可以吸收2050亿吨的碳。研究人员估计,这相当于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人为碳排放量的2/3。一份新报告显示,在2014年至2018年间,全球平均每年遭砍伐森林面积与英国面积(24.41万平方公里)相当。据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2021年9月1日发布的《世界树木状况报告》称,有17510个树种(占已知树种总数的约30%)有灭绝的危险,其中440种在野外的数量已经不到50株。

湿地被誉称“地球之肾”,是“淡水之源”、“气候调节器”、“生物基因库”、“鸟类的天堂”和“游客的乐园”,与海洋和森林并列为三大生态系统。

美联社2019年12月3日发表题为《让世界上被掩埋的湿地恢复生机》的文章介绍,根据围绕湿地保护的1971年《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成立的一个组织研究,在过去三个世纪中,世界范围内有近90%的湿地消失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湿地消失速度加快,目前湿地消失速度是世界森林消失速度的3倍。法新社2018年9月27日援引《拉姆萨尔公约》负责人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湿地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不到10%。湿地面积缩小甚至消失的后果是深远的:大约5000种依赖湿地的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许多地区将发生更严重的洪灾;湿地消失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这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土壤侵蚀、森林和湿地面积缩小,被称为“地球癌症”的荒漠化面积扩大,威胁着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以及1/5人口的生存和发展。

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任重道远

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称,“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部门之一”,面临个别极端天气事件和气候长期变化的双重风险。报告称,农业面临的风险是机遇的“好多倍”。报告估计,与1980年至2010年的产量相比,过去30年间,全球甘蔗产量下降59%,阿拉比卡咖啡和玉米产量分别下降了45%和27%。

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缔约方大会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约200个国家代表出席的大会达成2015年已经启动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决议,开启国际社会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新征程。但是,由于发达国家对适应、资金、技术等支持发展中国家的核心关切并未给予充分回应,本次大会仍有遗憾和不足,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仍面临诸多挑战。国际能源署预测,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年增速达到有史以来第二高的水平。英国《新科学家》周刊2021年4月24日发表作者迈克尔·勒佩奇题为《气候紧急状态:新科学研究显示到了存亡时刻》的文章介绍,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从1970年的每天约4000万吨增至如今每天超过1亿吨。2022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全年均值预计超过百万分之417,较工业化前高出50%。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13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总结了已有科学证据,得出结论认为,升温幅度可能在1.5至4.5摄氏度之间。最近的研究显示,气候敏感性接近这一范围的上限。

全球变暖影响广阔而巨大。专家警告说,全球气温升高超过1.5摄氏度对太平洋岛国来说是“灾难性的”,一个世纪内海平面上升可能导致太平洋岛国消失。《日本经济新闻》2019年9月19日援引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警告,北极的融冰等或将导致海平面在本世纪末上升1米以上,风暴潮和洪涝灾害将使全球10亿人遭遇危机,2.8亿人失去家园。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2020年1月19日报道,由世界经济论坛等撰写的研究报告显示,气候危机威胁全球半数(44万亿美元)以上GDP。《日本经济新闻》2022年4月24日援引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每10年711起增加到21世纪10年代的每10年3000起。世界银行2021年发布的报告警告说,2050年前最多将有2.16亿人沦为“气候难民”。英国《独立报》网站2022年1月17日介绍,大约自1500年以来,在近200万个已知物种中,有15万到26万个可能已经灭绝。迄今地球经历了5次物种大灭绝—极端自然现象导致生物多样性大规模丧失的灭绝事件。《生物学研究》杂志公布的新的研究结果称,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第六次大灭绝正在发生,而且完全是人类活动所致。

路透社2022年4月25日报道介绍,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在其全球评估报告中说,在过去20年里,全球每年发生350—500起大型灾害,预计到2030年,全球灾害数量可能达到每年560起,也就是平均每天1.5起。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事件。但是,灾害对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的灾害损失占GDP的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仅为0.1%至0.3%。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2022年4月20日发表作者格雷厄姆·芬顿题为《富国必须为它们造成的环境破坏埋单》的文章介绍,最近发表在《柳叶刀·星球健康》杂志上的一篇分析文章指出,过去50年里,一半以上的全球生态破坏是由美国和欧洲造成的。另外四分之一的全球生态破坏是由其他富裕国家造成的,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沙特阿拉。而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中低收入国家对全球生态的破坏只占8%。文章指出,富国有将其一部分巨额不义之财转移给贫穷国家的历史责任,以补偿它们一直以来对环境的破坏。早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集体承诺,在2020年前每年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资金,但这一承诺一直没有兑现。2021年11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闭幕后,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发表视频声明,要求发达国家兑现每年出资1000亿美元的承诺,呼吁全球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三、要有力应对地缘政治危机和战争影响

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2019年6月在一次演讲中坦承:美国自1776年建国后的243年间只有16年没有进行战争,美国堪称“世界上最好战的国家”。美国对外侵略战争,不仅导致受害国家的大量居民死亡和经济社会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受到影响的国家越来越多。

美国从2001年起入侵阿富汗20年,在这个3800万人口的贫困国家里,夺走了包括3万多平民在内的17.4万人的生命,导致近三分之一的居民沦为难民,超过一半居民面临极端饥饿,造成罕见的人道主义灾难。美国打烂了一个国家,毁掉了一代人的前途,最后不仅一走了之,还要把阿富汗央行在美国70亿美元资产的一半据为己有,这充分暴露了美方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虚伪、野蛮和残酷。美方应该对阿富汗人民失去的20年作出道歉和赔偿,将残害阿富汗人民的凶手绳之以法。

北约5次东扩到俄罗斯家门口并在乌克兰部署大量战略武器和设施。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英等北约国家从“煽风点火”、“火上浇油”到“趁火打劫”,趁机向东欧国家特别是向乌克兰大量销售武器。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宣称,通过俄乌冲突削弱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玉米和葵花籽油出口分别占世界出口的30%、19%和80%。俄罗斯和白俄罗斯钾肥出口占世界钾肥出口的40%。俄罗斯天燃气和石油出口分别占世界出口的12%和10%。俄乌冲突加剧,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和运输受阻,导致粮食、能源和原材料供不应求和物价急剧上涨。世界银行2022年4月26日发布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预测,2022年能源价格将上涨50.5%,全球小麦价格上涨42.7%。45个贫穷国家所需小麦的1/3来自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些国家将面临粮食短缺和粮价飞涨的双重打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6%,较1月预测值下调0.8个百分点,明显低于2021年6.1%的增长水平。

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2022年4月24日发表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军费开支连续第十次增长,达到2.1万亿美元,这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美国军费开支达8010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34%,超过美国之后九个国家军费开支之和,而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总数的4.3%。美国将继续挑起地缘政治危机、干涉他国内政和地区战争,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和继续从全球获取超额利润。世界难以安宁。

上述三个领域的问题和影响继续存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将继续面临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人均耕地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5亩减少到1.5亩。随着人口增加,我国人均耕地将越来越少。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且“紧平衡”越来越紧。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一)确保耕地“红线”和保护“土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经济日报》2021年12月30日报道,最新的“三调”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耕地19.13亿亩,10年间减少1.13亿亩,全国耕地面积已逼近18亿亩“红线”。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截至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但是,我国已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科技日报》2019年12月6日报道,我国土壤流失速度比自然补充速度高57倍,大大高于欧美国家。黑龙江省大庆市仁和堡村党支部书记石山清说,“以前只管产得多,可劲儿上化肥农药,黑土地都板结了,粮食也卖不上价。”如今,通过发展绿色种植,村里种的小米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出现虫害也使用人工除害,虽然成本有所增加,但每斤小米20元,是过去的4倍。根据国家制定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明确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块珍贵的黑土地。截至2021年年底,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8500多万亩。为确保“中国饭碗”装上更多绿色粮、优质粮,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保护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全省累计落实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面积1000多万亩。2021年,黑龙江粮食产量达1573.54亿斤,创历史新高,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5%,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巩固。

(二)继续植树造林和加快实现“绿进沙退”进程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生态保障。森林是“地球之肺”,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有研究表明,如果森林从地球上消失,地球上的生物、淡水、固氮将减少90%,生物放氧将减少60%,人类将无法生存。据统计,2000年至2017年,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而中国贡献了全球绿化增加的约1/4,其中42%来自植树造林。

截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4,是世界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经济日报》2020年8月16日报道,4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三北工程始终把恢复绿水青山作为首要任务,大规模植树造林种草,持续恢复自然生态。累计营造防风固沙林788.2万公顷,治理沙化土地33.6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严重沙化、盐碱化的草原、牧场1000多万公顷。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不仅有效保护现有耕地,而且正在扩大绿洲,实现绿色发展。

(三)依靠科学技术提效增产

据测算,我国每年净增加700万人,约需增加粮食200亿斤,肉类80万吨。在现有耕地基础上,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效增产满足需求。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作为“农业芯片”种子事关“中国饭碗”。“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的超级双季稻亩产从2004年800公斤增至2020年的1500公斤,这意味着一亩地双季产出的稻米可以养育约5个人。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21年5月25日在推特上发表声明称:“今天,我们哀悼一位真正的粮食英雄的逝世。中国科学家袁隆平培育了首批杂交水稻品种,使数以百万计人口免受饥饿。他于今天逝世,享年91岁,但他的遗产和消除饥饿的使命将永存。”被誉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带领团队,从1972年到2022年,率先培育出亩产从700公斤到1600公斤的紧凑型高产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约14亿亩。

我国粮食单产较大幅度提升,50%以上归功于品种改良。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已占95%以上。但部分品种在好种源、高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大豆单产仅为美国的60%左右,玉米单产比美国玉米单产低43%。甜椒、耐储番茄等种子从外国进口还比较多,特别是80%的优质高产苜蓿用种仍为外国品种。需要继续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快我国种业发展,提高粮食单产,满足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四)继续坚持“光盘行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从生产到零售过程损失粮食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网站2022年3月12日发表题为《中国整治食品浪费问题,国家号召“光盘行动”》的文章介绍,2020年,中科院专家陈劭峰估算,中国每年的粮食浪费接近世界粮食浪费的1/3。中国开展“光盘行动”以来,食物浪费已明显减少。

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23万吨肉和192万吨菜。虽然国内连年增产,但进口粮食仍在增加。2021年进口粮食达16454万吨,同比增长18.1%,是十几年来进口粮食最多的一年。其中玉米进口量达到2020年2.5倍。玉米进口量中的70%来自美国和30%来自乌克兰。2020进口大豆超过1亿吨,2021年仍进口大豆9652万吨。既保持增产又厉行节约,确保国内粮食供需大体平衡,不仅确保国内人民丰衣足食,而且将继续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