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非传统安全 > 能源 > 正文
王晓光:后默克尔时代的“去默克尔化”:以俄乌冲突后德国能源政策为例
发表时间:2022-05-05 16:41 来源:国际网
无论是东欧国家,还是其他国家,有不少人对默克尔的能源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其能源政策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首先是能源价格非常高。其次德国能源总消费的1/3来自俄,超过半数的天然气和硬煤要从俄进口,这造成了欧盟的分歧。而俄乌冲突背景下产生了德国“去默克尔”的趋势,几乎把其每一条能源政策都做了更改。她要求延续德俄能源关系,现政府却说将在2024年底完成能源领域去俄化。原来德国能源政策有选择性,现在则是加快能源转型。

俄乌冲突之后,欧盟和德国的能源政策都有很大变化。欧盟委员会在3月8日提出了“RePower EU”计划,拟在2030年之前结束从俄罗斯采购化石能源,两天后即3月10日凡尔赛欧盟特别峰会将这个结束日期提到2027年之前。2022年欧盟将降低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2/3,德国则停止认证北溪2项目,立即新建两座液化天然气的接收站,并计划延长目前核电和煤电的服役期限。德国经济部长和气候部长Habeck出访中东,与卡塔尔确认长期能源合作关系。卡塔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生产国。Habeck认为德国可以在今年年底停止进口俄罗斯的原油和煤炭,在2024年底停止进口俄罗斯的天然气,并说这是一个比较现实的时间段。

回顾德俄之间最早建立的能源关系以及默克尔在能源问题上的关键决策,可以看到其产生的后果。

苏联在20世纪60-70年代综合国力达到最高峰。1973年石油危机是中东国家出于对美国的中东政策不满,进行石油禁运而造成油价大涨。当时的石油危机使得苏联收入大增,60年代每年收入数亿美元,到1975年苏联的石油收入达100亿美元,开启了苏联及俄罗斯对出口石油天然气的依赖,以前购买消费品如食品是用黄金买,后来慢慢用石油支付。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随着燃气轮机技术的改进与核电的出现,包括天然气,都尝试作为替代石油的一种策略。法国和德国的反应不同,法国当时采取了以核电代替石油的办法,而德国核电推进一直很慢。法国的核工业、民用核工业和工业核工业可以互相借鉴,人才、技术可以互相使用。当时德国受限于战败国身份而不能拥有核武器,其民用核工业成本特别高。德国因此提出以煤炭+提高能效+核能,作为一个组合来应对1973年的石油危机。80年代,随着能源价格的整体下降,德国对于能源的讨论随之下降。但是在反核的过程中德国绿党崛起,并且在本世纪初加入施罗德领导的红绿政府。俄罗斯对欧洲能源组织的影响一直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很多人认为,欧洲许多环境组织收了俄罗斯的钱,加强了欧洲包括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附。德国是欧洲最大的能源消费市场,并位居欧洲地理位置的中心,在运输方面它也是中心。原来德国治理模式是“天然气俱乐部”,它是非竞争性的,是一种稳定的有层级的分工,很像中国的事业单位,不像市场竞争环境下的企业。能源分销公司与政府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同一个地区双方没有竞争性关系。当时天然气开发是一个高风险的活动,其部分风险需要消费者承担,因此产生了“格罗宁根模式”。这是荷兰人开发格罗宁根气田时使用的一种合同模式,他们签长约,锁定未来收益,为天然气开发商转移风险。当时德国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商鲁尔燃气公司可以每年垄断进口70%以上的天然气。到90年代,另外一个工业巨头巴斯夫集团以天然气作为燃料生产化肥,而荷兰的化肥非常便宜,此时巴斯夫要求鲁尔燃气公司提供便宜的天然气,遭到鲁尔燃气公司的拒绝,巴斯夫便和当时的苏联天然气工业部即今天的俄气前身,成立了Wingas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开始进入德国的能源行业。由于德国“天然气俱乐部”模式和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结合起来效果比较好,即使在两德统一之后,俄罗斯也在德国天然气市场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德国和欧盟能源市场的自由化,俄气的处境越来越不利。

默克尔能源政策主要包括在“福岛事件”后弃核,另外两条北溪管道延续了德俄之间的能源关系。在能源转型中德国采取了比较折中的方式,拒绝绿党提出的激进转型,主张逐步推动能源转型,即采取有选择性的能源政策。比如德国一般会承认欧盟的统一政策,但是在北溪问题上却不顾欧盟委员会反对坚持己见。但是它带来的技术后果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技术政策下,对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需求激增,德国本身的太阳能和风能分布不够且不稳定,2021年秋冬季节因风力不够产生了发电量不足,导致能源危机,价格上涨。德国的能源转型既弃煤又弃核,这样就把作为一种过渡能源的天然气需求极大地增强了。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中最不稳定的,无论是开采、运输、储存都是最不稳定的,这就给德国的能源体系增加了脆弱性。在天然气业务中不断强化对管道气的依赖。

目前无论是东欧国家,还是其他国家,有不少人对默克尔的能源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默克尔的能源政策带来一些不良后果,首先是能源价格非常高,欧盟成员国中电价最贵的是德国,位居第一,超过很多比德国收入高的国家,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人均收入都比德国高,但是其电价却低于德国。德国的核电站无法满足国内需求,不得不进口法国的核电。法国很多重要的核电站都建在德法边境。德国能源总消费的1/3来自俄罗斯,超过半数的天然气和硬煤要从俄罗斯进口。默克尔的能源政策造成了欧盟的分歧,欧盟委员会和东欧国家长期反对北溪2建设,当时东欧一些国家甚至联名要把德国告上欧洲法院。德国与美国产生过贸易摩擦,特朗普对德国进口俄罗斯天然气非常不满,德国与中国也产生过太阳能板之类的贸易争端。

俄乌冲突背景下产生了德国“去默克尔”的趋势,几乎把默克尔的每一条能源政策都做了更改。默克尔要求延续德俄能源关系,Habeck却说将在2024年底完成能源领域去俄化的过程。液化天然气从美国购买或者从美国支持的一些项目采购。原来德国的能源政策有选择性,现在则是加快能源转型,支持碳关税欧盟的统一机制,欧盟理事会前不久也通过了碳关税决议。

为什么德国出现了“去默克尔”的趋势?一是国际体系因素,二是冷战之后自由主义思潮在欧洲弥漫。当时施罗德、希拉克都认为俄罗斯很快就会自由化、民主化,对俄罗斯政治发展的看法很幼稚。当时西方互联网经济繁荣,发展主义思想兴盛,环保主义与气候变化的结合并不紧密,而全球化劲头却很强劲,德国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很顺利,如机械、化工、医药等,而新兴部门如IT、LNG等投入不足。作为非核武国家,德国保有、拥有、使用民用核电站的成本也相对高一些。相对于其他西欧国家,德国对俄罗斯的态度比较友好,俄国在德国的公关形象推广也花了大力气和大价钱。默克尔本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她是东德出身的领导人,有意回避意识形态化的问题,避免在政治上过度批评俄罗斯和普京。对于默克尔的行为,有人认为她比较冷静、客观,有人却认为她是拖延问题而非解决问题,在默克尔执政中后期,组阁越来越难,需要不断拉拢各种新的执政伙伴,她也要接受别人的要求,因此她的政策偏重于短期效应。

俄罗斯卫星通信社4月8日发布信息:“德国首座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今年年底可能在威廉港投入运营。2022年初,德国近55%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目前来自俄罗斯天然气的比例已经降至40%。”德国能源转型,包括“去默克尔化”的力度非常大,速度也非常快,其在新技术尤其是能源油气产业背景下的变化速度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作者为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文章为作者在2022年4月9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的“俄乌冲突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的影响”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章转自“中欧关系研究”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