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国际形势 > 正文
现代院:2022全球十大趋势
发表时间:2021-12-30 21:37 来源:国际网
回首2021年,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持续延宕,大国竞争加剧,全球挑战增多,中国担当凸显。展望2022年,“后疫情时代”有望拉开序幕,疫后发展竞争激烈,国际形势动荡多变,中国将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与确定性,以下十大趋势值得关注。

一、全球疫情趋缓多艰,带疫发展竞争凸显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此起彼伏,先是德尔塔毒株肆虐全球,后有奥密克戎新毒株冲击多国,疫情防控任重道远。截至12月13日,全球报告确诊病例超过2.6亿,死亡人数超过530万。特别是新毒株奥密克戎充满变数,导致原本趋缓的疫情再度吃紧,部分解封的国家再度闭关,本已复苏的经济再度震荡。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新毒株传播力、致病力、二次感染风险、免疫逃逸概率等系统研究数据仍在研究中,未有最终定论。总体看,虽然人类与新冠病毒之间的较量趋于长期化,但各国对抗疫情的手段和经验更加丰富,疫情可能呈现长期趋缓、间歇震荡态势。

一是疫苗供需和分配矛盾相对缓解。截至2021年12月13日,全球疫苗接种总剂数已达84.7亿,56%的全球人口已接种疫苗。世卫组织计划到2022年中实现各国70%以上的人口完成接种。国际制药商协会联合会预测,全球疫苗产量明年中将达到240亿剂,足以覆盖所有国家的人口需求。

二是各国救治手段和医护经验更加成熟。多国已具备快速检测、应对和防控能力,科学界不断解码病毒致病原理、传播模式、演化规律,对病毒变异的跟踪监测更加准确及时。各国加快疫苗接种并扩大覆盖群体,加上特效药投入临床使用,重症和死亡病例逐步下降。但部分国家过早放开管控政策,加之疫苗保护力下降、民众滋生“厌战”情绪等,或导致疫情反弹常态化,并周期性、区域性、规模性暴发。有科学家对此指出:“未来人类与病毒将达到不稳定的均势,人类永远不能消灭它,它不会变成熊熊大火但会一直缓慢燃烧。”

尽管新毒株出现后多国升级管控举措,但谋划疫后解封重启仍然牵动各方,全球疫苗接种赛、复工赛你追我赶,发展先机之争加剧。

一是中外抗疫模式和路径之争升温。中国坚持疫苗接种与防控并重,战疫成效举世瞩目但也代价不菲。美、英、欧等采取疫苗为主、防控为辅策略,寄望于加速疫苗接种以实现“群体免疫”,却屡遭病例激增的反复阵痛。不同抗疫模式的背后是制度、文化、科技、政治、经济的综合较量,多数国家难以复制中国严格高效的封锁和隔离措施,“防不住”“不愿防”“不用防”的心态凸显,国外“与病毒共存”呼声高涨。

二是各国从“免疫落差”转向“开放落差”之争。美欧等接种比例相对高的国家率先开放,经济复苏呈“后来居上”之势,恐将重塑世界经济增长及全球经济治理格局。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21年10月非洲54国之中仅有15个达到接种率10%的目标,一半国家疫苗完成接种数不到本国人口的2%。南北国家疫苗不平等现象持续越久,病毒传播演变及其引发的社会经济乱局也就越长。

三是“新冠肺炎特效药外交”或成全球战疫“后半场”的主要看点。特效药可降低高危病患住院及死亡风险,有助各国开放,备受各方期待。11月,默沙东、辉瑞等相继公布在研新冠肺炎特效药进展,英国成为全球首个批准默沙东新冠肺炎口服药上市的国家。据默沙东透露,一旦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紧急使用授权,2022年将获得50亿-70亿美元销售额,未来将向105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供货。

二、世界经济复苏多舛,新兴市场处境堪忧

2021年世界经济触底反弹,2022年全球复苏将进入波动下行的新阶段。受疫情反复、美欧货币政策转向、供应链困局和通胀蔓延等多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挑战,局部经济金融动荡风险攀升。

带“疫”复苏的世界经济不仅面临再度被疫情打断的不确定性,还呈现复苏路径受阻等新特征。以往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率先复苏,进而通过增加商品和服务需求,带动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跟进。但目前96%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民众还未接种疫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在疫苗接种率低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广泛存在出口需求回升和就业不足之间的矛盾,外部拉动传导效应转差。同时,供应链危机、能源和粮食等的短缺还将加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困境。IMF预测2022年世界经济增速将回落到4.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速将降至5.1%,与发达经济体增速4.5%的差距进一步收窄。受印度和东盟增长前景恶化影响,IMF预计2022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长将降至5.7%。

2022年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态势渐明,或引领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溢出效应扩散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增大部分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出和汇率贬值压力,导致其债务偿付和再融资风险上升。2022年美国股市深度回调风险加大,叠加部分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整引发的波动,两大风险源共振的影响亦不容小觑。

供应链危机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加重通胀压力,成为制约2022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另一主线。由于供应恢复速度远慢于需求,多国因供应链危机出现的局部和阶段性“短缺经济”问题,可能持续到2023年。国际能源署预计,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将加剧通胀,叠加部分国家停电等因素,将抑制工业活动并减缓经济复苏。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环境更趋复杂,结构性矛盾新旧交织。世纪大疫情虽然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轨迹,但随着疫情影响因素逐渐退潮,包括技术进步放缓、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全球化减速等在内,疫情前世界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并未改善,有的还进一步恶化。随着美国强势回归多边舞台抢夺主导权,世界经济新的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美国通过重建价值观联盟,以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因素泛化国家安全,推动其他国家降低对中国的产业链依赖,实施供应链多元化策略,造成供应链紊乱和供求扭曲。美国还联合盟友高筑贸易技术壁垒,组建基础设施“民主联盟”对冲“一带一路”,搞排他性区域合作等。大国互信缺失和“小院高墙”林立,致使世界市场更趋分裂和破碎,外部大循环不畅,经济复苏成本增大。

总体看,2022年世界将处于应对疫情和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国际社会需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响应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方能实现强劲、绿色、健康的复苏。

三、大国竞合阴晴多变,中美博弈进入相持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多极化明显加快,中美综合国力差距不断缩小,俄罗斯与欧盟各有优势。面对力量对比新变化,“一超”对中国的战略焦虑感持续增强,千方百计组建遏华大联盟,中美战略博弈牵动大国关系格局调整。

美西方加大“抱团取暖”,并更多以“三国同盟”(美澳英)、“四边机制”(美日印澳)、“五眼联盟”(美英加澳新)、“七国集团”、“民主同盟”等网络化的排华“小圈子”呈现。美国试图利用盟友对华加强“一体化威慑”能力,欧日亦试图借助美国“平衡”中国,彼此利用国际经济组织改革等强化对华“规制”,提升自身在国际贸易、高科技、供应链的标准制定权。美强推“印太战略”,不断加大经济、外交、军事投入,大力拉拢印度,通过频繁出访诱压东盟国家选边站队,但东盟对被卷入美国挑起的对华“新冷战”保持警觉。欧洲委员会出台“新版印太战略”,与拜登政府“印太战略”遥相呼应,明确也要加大地区存在,“印太”成为大国博弈竞技场。

面对不断深化的中俄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拜登总统试图通过高频度高层会晤以稳住甚至拉拢俄罗斯,但美对俄制裁持续加码,结构性矛盾难以逾越。俄罗斯发布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强调“敌对的西方”给俄带来的军事冲突风险,明确“向东看”的战略选择,在世界秩序愿景和意识形态领域与美欧分歧难以调和。

面对美国从阿富汗仓促撤军的极端自私和借重返全球治理竭力谋利,以及拜登版的“美国优先”,法国、德国等开始重新思考未来与美国合作的限度,谋求欧盟“战略自主”的动力进一步增强;日本新政府也试图寻求调适在中美之间的外交距离。面对自身在国内支持率的不断下滑、严重的通胀和供应链危机、全球治理赤字的日益增大,拜登政府也被迫思考“中美关系如何搞好”这道必答题。美国贸易代表戴琪表示,中美经贸不仅无法“脱钩”,还需要“再挂钩”;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近期在接受CNN采访时坦承,“事实证明,试图通过美国的政策改变中国是无效的”,“美国需要寻求同中国长期共存”,“出于美国自身的利益考虑,美国也需要同中国在国际体系中进行合作”。上述动向表明,美国政府正在探索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新框架,2022年的中美关系有望呈现出相互试探、互有攻防、既竞争又合作的“战略相持”特征。

四、阿战后患持续显现,地区冲突危机潜伏

2021年8月美国自阿富汗仓皇撤军引发的混乱持续,其他地区热点亦恐再度升温,潜在冲突风险不容忽视。

美国自阿富汗撤军后续影响持续发酵,地区恐怖主义威胁显著上升,地缘政治博弈更加错综复杂,阿乱局一时难以消解,随时可能产生严重外溢效应。阿富汗塔利班再度掌权大大刺激了本地区其他极端组织,阿境内的恐怖主义势力再度壮大。这些组织加紧争夺美西方撤出后留下的空白,反对塔利班掌权,导致阿富汗安全形势严峻。各方势力鱼龙混杂,阿塔控局能力有限,阿境内乱局恐将延续。而美国虽从阿撤军,但并未放弃对阿及地区影响,伺机对阿进行深度干预,企图在国际上孤立阿塔、在内部削弱阿塔,通过压制阿塔活动空间以保持对阿及地区问题的话语权,保留搅局后手。印度、巴基斯坦围绕阿变天后的地区局势加紧布局,俄罗斯、伊朗及与阿毗邻的中亚国家高度关注阿乱局风险输入。未来一个时期,美、俄、印、巴等各方将围绕阿问题展开密集互动,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地区安全格局走向。此外,阿富汗国内还面临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预计2022年阿富汗经济可能面临最高13个百分点的衰退,贫困率可能升至98%。如经济困局进一步加剧,不排除阿富汗出现难民危机并向周边扩散。

其他地区热点方面,伊核问题、俄乌关系、伊拉克及利比亚等局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缅甸动荡局势或将延续,部分面临大选的拉美、非洲国家内乱概率增大。在伊核问题方面,拜登上台后虽有意重返伊核协议,但双方在释放和谈信号的同时仍保持对抗姿态,若美与盟友一再采取对伊高压和刺激政策,伊或采取激进措施回应。在伊拉克及利比亚局势方面,2021年10月伊拉克议会选举后,伊国内局势呈现复杂混乱局面,亲美派、亲伊朗派与萨德尔派之间的争斗日益白热化。11月7日,总理卡迪米官邸遭三架无人机袭击,部分地区的教派冲突也有抬头之势。随着派系争斗加深,叠加外部因素干预,伊局势不确定性增大。利比亚定于2021年底举行总统和议会选举,目前国内分歧严重,且有逢选必乱的历史,不排除此次大选也会导致乱局。在俄乌关系方面,美西方持续加大对俄罗斯战略施压,黑海地区对峙形势再度加剧,美媒披露俄在俄乌边境部署大量军力,乌则使用无人机打击东部地区民间力量,美俄欧围绕乌克兰局势的新一轮地缘博弈加剧,不排除俄乌再度爆发冲突的可能。在缅甸局势方面,2021年2月缅甸军政府取得政权以来,缅国内冲突不断,由于美欧干预高压不减,叠加国内武装冲突和经济民生困局,2022年缅或延续乱局动荡。在南美国家方面,玻利维亚、哥伦比亚等国有因大选发生街头政治动荡乃至冲突的可能。

五、气候变化危害增大,减排博弈形势复杂

2021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世界多地频繁发生极端天气事件。从2月开始,美国连遭寒潮、热浪、飓风,得克萨斯州出现自1989年以来最低温,加利福尼亚州创20世纪30年代以来有记录以来最高温,飓风“艾达”对墨西哥湾地区油气生产造成严重打击。4月春寒袭击欧洲多国,到夏季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戈尔尼区又创北极圈内最高温。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均出现超纪录的大规模降水,不少地区洪灾严重。7月20日,中国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创新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极值。7月中旬,德国西部和比利时东部降雨量达100-150毫米/小时,引发的洪水和滑坡导致200多人死亡。亚马逊河流域北部地区持续降雨导致严重洪灾,东非部分地区也发生了洪水,南苏丹受灾尤为严重。2021年,寒潮、高温、暴雨、洪水、飓风、山火等各种灾害频繁袭来、贯穿全年,世界多国损失严重。

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2021》测算,地球正经历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七年,预计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1900年的平均温度高出约1.09℃。不少科学家认为,不同地区气温上升存在差异,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失衡,引发更频繁的降水或更严重的干旱,最近一系列极端天气事件就是全球气候系统进入危险状态的信号。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评估,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导致极端天气多发的原因与全球气温升高带来的气候系统变化不无关系,国际社会更加关注气候变化,围绕气候变化应对的全球博弈更趋激烈。

2021年10月3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二十六次会议被认为是全球履行《巴黎协定》、实现1.5℃升温目标的“最后一次机会”,各方展开激烈博弈。

一是减排承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为,以目前各国提交的自主贡献目标计算,到2030年全球仅能减排7.5%,距离控温2℃减排30%、1.5℃减排55%的目标相差甚远。发达国家加大施压发展中国家提升减排目标,但发展中国家坚持统筹环保和经济社会发展,反对发达国家借口减排剥夺其发展权。此前召开的G20罗马峰会经过艰难谈判,亦未就减排目标达成一致。

二是减排融资和援助。巴黎气候大会上各方达成一致,2020年之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提供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以帮助后者开展减排工作,但发达国家未履行承诺,以至大大削弱了发展中国家减排能力。不少发达国家也面临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不足问题,而新冠肺炎疫情又加剧了资金短缺。

三是气候问题政治化倾向加剧。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持续推进,多数国家认识到气候变化话语权事关国家发展大计,致使全球气候治理竞争加剧。减排问题不断向经济、贸易、外交等领域扩散,甚至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新工具。欧盟打着应对气变的旗号实施所谓碳关税,很可能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公平。

六、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前沿竞争更趋激烈

展望“后疫情时代”,全球科技创新将围绕绿色与数字“双轨转型”、民生科技等突出需求展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计算、先进能源、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酝酿新突破。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有望实现空、天、海、地万物互联;以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氢能、储能技术为代表的碳零排和低碳产业转型等关键技术,将有力驱动碳中和进程;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生物重编程、脑机接口等拓展人类生命与智能;空天技术、深钻深潜技术助推深空深海等新疆域探索。“工业4.0”“农业4.0”加快重塑传统产业,先进制造、智能工厂、新育种技术及新型生物制造产品蓬勃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展现巨大潜力,人工智能与材料、生物、能源、航空等学科和技术交融,加速创新应用,新的科学范式呼之欲出。

世界主要大国加紧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期望通过科技创新破解经济增长困境,率先迈入技术新阶段,更欲在事关国家安全与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抢占先机、拔得头筹。美国企图维持科技霸权,中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欧盟追求技术自主,日本强化科技立国,科技创新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

一方面,各方竞争焦点趋同、“赛道拥挤”。主要国家均欲抢滩合成生物、先进材料、光子学和电子学、量子和人工智能、6G等前沿领域,而具备了“换道竞争”实力的,或率先在类似互联网那样改变世界的“深度技术”上取得突破、成功闯入“无人区”的国家将成为赢家。

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体现为资金密集、数据密集和智力密集。现阶段能以更快速度利用数据进行创新的国家获得了巨大优势,下阶段具备更强算力的国家则将引领变革。大国在硬核技术领域争先恐后的同时,在以解决滥用和误用、伦理规范等为焦点的技术治理领域亦较量激烈。美西方有意加速形成以价值观划线的两种技术生态和两套治理模式,全方位体系化展开科技竞争,致使全球科创环境复杂动荡。美国欧盟贸易与技术委员会以“为21世纪制定标准和规则”为目标,力推尖端技术研发、科技标准、数据治理、供应链安全、防止科技滥用等领域的国际准则。美日澳印四国倡导通过所谓“共同民主价值观”和“尊重人权”塑造设计、研发、治理和使用技术的路径。2021年底召开的所谓“民主峰会”等将进一步给新兴技术发展和治理打上意识形态烙印。欧盟围绕数字市场、数字服务、数据治理和人工智能等加快谋划规制,欲引领理念和助力自身发展。

2022年,全球性数据管理框架或标准、算法伦理、大型科技公司监管等科技治理问题将进入深水区,进展如何取决于大国间的竞争与合作。

七、印太军备竞赛升溫,国际军控较量复杂

美军战争机器战罢中东,从阿富汗泥潭仓皇脱身之后,全力转向大国竞争,将战略重心聚焦“印太”、战略目标聚焦中国,并为此精研利器、调整部署、重构联盟。正如此前30年间中东不得安宁,“印太”现已步入多事之秋,区域关系军事化色彩加重,军备竞赛加剧,潜在矛盾发酵,冲突风险增大。

“印太”军备竞赛呈现三个新特点:一是“深”,水下争夺格外激烈。美英澳“奥库斯”安全联盟打开潘多拉魔盒,美英欲助澳获取8艘核潜艇,2022年将是其制定具体方案的关键阶段。俄太平洋舰队近期将有4艘核潜艇入列。印度推进“阿尔法75计划”,拟将核潜艇数量增至6艘。日韩朝亦有意发展核潜艇。向来深藏不露的水下杀器更多登上新闻头条,搅动“印太”波澜。二是“远”,中远程导弹发展争先恐后。美国实施“太平洋威慑计划”,筹划沿西太第一岛链部署陆基中导网,在海空优势之外再谋求陆基中导的所谓“平衡”。日本推进研发高超声速导弹,企图用其先发制人打击对手基地。澳大利亚获取“战斧”巡航导弹,并联合美国研发高超导弹,欲在远距离攻击对手。朝鲜半岛难以安宁,核弹技术初步成熟的朝鲜谋求枪弹俱佳、威慑强敌,韩国摆脱导弹射程限制后相关研发亦将有所突破。三是“高”,太空竞争日新月异。美国将太空视为作战领域,完善“天军”建制,研发太空武器,筹划天基反导,构筑太空联盟。日本、印度纷纷跟进,太空非武器化的红线岌岌可危。“印太”主要国家虽都无意卷入大战,有心管控危机,但大战多出于计划之外,祸端常生于摩擦之中,2022年“印太”地区冲突风险上升。

国际军控或有进展,挑战仍多。在核裁军方面,美国《核态势评估》2022年初出台,底定本国核武战略。美俄战略稳定对话或能为军控谈判创造条件,尝试管控核与非核战略武器。但双方分歧不少,在导弹防御、太空军控、战术核武器等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在防扩散方面,核不扩散审议会议旧障碍已除,新矛盾难解。《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重要基石,第十次审议大会暂定2022年初举行。本次大会面临的形势喜忧参半,喜的是导致上一次大会失败的拦路石已被搬开,首届中东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会议已召开,并通过政治宣言和最后报告,为成功举办《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审议大会扫除了障碍。忧的是美英奉行防扩散双重标准,扩散军用核技术,英国提升核弹头上限,这势将引发无核武器国家不满,进一步刺激核扩散。生物军控方面,第九次《生物武器公约》审议大会即将举行,但由于美国阻挠,各方瞩目的核查机制难有实质突破。

八、多国选举轮番登场,内顾加重外溢加大

2021年下半年举行的几场大国选举余波荡漾。9月,俄罗斯国家杜马选举,统一俄罗斯党获得49.83%的选票,普京执政地位进一步巩固。同月,加拿大联邦大选,自由党胜出后继续组建少数政府,特鲁多连任总理。10月4日,日本前外相、自民党前政调会长岸田文雄当选总裁,正式就任日本新首相,自民党在10月底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取得大胜。9月26日,德国联邦议院选举,社民党以25.7%的得票率获胜,并于12月8日与绿党、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朔尔茨取代执政长达16年的默克尔担任德国总理。各国选后内外政策调整陆续展开。

2022年世界政治将遭遇又一个选举年。澳大利亚将在5月之前进行联邦选举,现任总理莫里森连任可能性较大,其对外战略将延续“对美追随”路线。法国将在5月举行大选,民粹势力跃跃欲试,马克龙总统连任面临考验。韩国选战早已拉开帷幕,李在明成为执政党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尹锡悦则是最大在野党国民力量党总统候选人,目前两人势均力敌,3月9日举行的大选充满悬念。菲律宾迎来“后杜特尔特时代”,大选结果将在5月9日揭晓,不仅影响菲国内走向,还将影响东南亚地区局势。

美国将于2022年11月举行中期选举,当前美已进入“选举时间”,拜登政府开始将工作重心聚焦于这场重要选战。不久前结束的弗吉尼亚和新泽西州州长选举结果给民主党敲响了警钟,民主党在这两个自己的“铁票仓”竟然丢掉了弗吉尼亚,在新泽西也只是惊险胜出,这不仅暴露了美国政治撕裂的现状,也反映出民众对拜登政府一年来执政成绩的不满。根据最新选区划分和议员任期情况,共和党在众院赢得多数的可能性较大,民主党或可巩固在参院的优势。而一旦在众院失守,民主党将面对共和党更猛烈的政治攻势和政策掣肘,更难推动该党政治议程。若果真如此,拜登执政地位将日趋弱化,不排除提前成为“跛脚鸭”。2022年的中期选举对拜登而言可谓“大考”,不仅决定选后两年其执政地位如何,还关乎2024年总统大选共和党会否卷土重来,亦将深刻影响大国关系与地区形势。

九、美国加紧拉帮结伙,秩序规则角逐加剧

美国加紧拉拢盟友,竭力布局构筑数字经济、前沿技术、供应链、气候变化、卫生医疗等领域的国际规则霸权,致使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侵蚀。

发展中国家成为美国拉拢的主要目标,拉拢力度显著加大。在拉拢传统盟友和发达国家取得一定进展后,美国将打压拉拢重点移向广大发展中国家,位于其周边的拉美国家成为重点对象。美国可能以在拉美扩大投资、拉动相关国家数字经济和新能源为许诺,要求其接受美式标准。美国也将加大利用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推行有条件、有选择的融资项目,借以推广其规则体系。

价值观与规则谈判捆绑更加明显,相关国家面临更大“选边站”压力。美国将把所谓“民主价值观”推广与双多边规则谈判进行整合,强调经济、安全、科技的“价值观”属性。美国或采取“价值观”竞争的方式,重点、优先与在该议题上向其靠拢的国家、地区及企业合作,进而将“价值观”与市场准入、产业链合作等议题捆绑。相关国家及企业由此面临的两难处境加剧,“保持中立”则需付出高昂成本。

国际规则秩序的阵营化、部落化趋势更加显现。受美国加大角逐全球规则秩序的驱动,主要国家、主要地区的抱团和分叉将更加明显,全球化面临更大挑战和更多变数。主要大国均将加大对国际规则与秩序竞争的投入力度,将更多外交资源、合作选项提供给需要拉拢的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间力量两边渔利的空间将逐步缩小,甚至它们将被迫作出中长期选择。国际社会可能形成多个阵营化、部落化的规则群,群与群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地缘政治、利益捆绑和文化联系将是一国选择入群的主要考量。

“第三条路线”成为潜在选项。美国推动全球规则秩序角逐并不符合多数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利益,并且存在重大变数与风险,这给提出有别于美国主张的规则倡议提供了机会窗口。除了其他大国提出替代性、对冲性规则外,由非国家行为体或中间国家提出的“第三条路线”可能成为美式规则的重要竞争者。在新一轮国际规则博弈的数字经济、前沿技术、气候变化等领域,非国家行为体成为重要参与者与利益相关方,其自发形成的规范和互信能够发挥更直接的作用。非国家行为体可能通过其他组织形式率先采用这些规则,并在国际社会中游说各国政府接受。

十、中国崛起承前启后,大国担当引领世界

面对不稳定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国瞄定复兴目标稳健前行,继续扮演世界百年大变局中的稳定锚、定盘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世纪大疫情的反复与百年大变局的加速,中国稳稳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内外兼修、苦练内功、开拓外交,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民族复兴不可逆转,强国崛起更上层楼。

2021年初,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系统谋划未来5-15年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释总结历史经验和指引民族复兴新征程的“九个必须”,“九个必须”堪称“中共成功学”,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九个必须”也是新征程上中国对外工作与国家安全事业的根本遵循。

在“十四五规划”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指引下,中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总体国家安全观,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得到强有力保障,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成效举世公认,同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大安全格局”,着力推进科技与制度创新,2021年前三季度GDP增速9.8%,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在外交上,习近平主席统筹塑造外部环境与维护国家安全,积极开展包括线上外交、电话外交在内的元首外交,在多个多边峰会发表重要讲话,力主真正的多边主义,力推全人类共同价值,力促全球卫生与气候治理,“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中国形象进一步彰显。面对美国持续的对华抹黑打压与围堵排挤,中国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注重以斗促合、斗而不破,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2022年注定将是中国政治与外交的又一个“大年”,年初主办冬奥会,下半年召开党的二十大,中国的国际正能量将不断凸显,中外互动亦将更加紧密、更为复杂,中国需统筹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风险管控与战略运筹,趋利避害、再接再厉、引领担当。一方面,中国将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顺应并促进世界地缘格局“东升西降”和国际战略格局多极多元大势,努力引领新科技革命,积极维护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另一方面,中国将直面“后疫情时代”世界动荡变革期的诸多挑战,与国际社会一道破解“疫后综合症”与全球性挑战,开展多极外交,加大周边塑造,行稳致远、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转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