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世界经济 > 正文
王有鑫:全球经济复苏:步伐加快,分化明显
发表时间:2021-05-12 16:40 来源:国际网
2021年初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形势改善,但结构、区域、阶层和市场分化严重,突出表现为供给端复苏快于需求端、美国快于欧日、亚太快于非洲拉美、金融快于实体。展望二季度,全球经济复苏有望进一步加快,但分化与波动仍将持续。特别是在后疫情阶段,须重点关注美国通胀超预期和货币政策紧缩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的风险。

复苏呈现高度不均衡、不匹配

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遭受重创,经济萎缩3.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逐渐放松封锁措施,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通道。尽管生产要素流动性降低,但各经济体逐渐适应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各地区反弹均强于预期。今年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推出财政支持措施,全球疫苗接种加速,经济复苏形势进一步好转。利用高频数据构建的全球经济月度追踪指数显示,今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复苏形势改善。2021年2月该指数为59.1,全球经济连续两个月反弹,逐渐从去年冬季疫情反复的影响中走出。全球主要机构纷纷上调全球和主要经济体GDP增长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月预计,2021年和2022年全球经济将分别增长6%和4.4%,较今年1月预测上调0.5和0.2个百分点。预计2021年,美国、欧元区、日本与中国经济增速分别为6.4%、4.4%、3.3%和8.4%,分别较今年1月预测上调1.3、0.2、0.2和0.3个百分点。

由于各国疫情控制节奏和疫苗接种比例不同,目前全球经济复苏呈现高度的不均衡和不匹配状态,突出表现为四组分化。

一是区域复苏分化。相比许多发展中经济体,发达经济体复苏的步伐更快。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发达经济体受到的冲击更大,而此次疫情对低收入国家和新兴市场冲击更大。预计2020~2022年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除中国外)累计人均收入损失相当于2019年人均GDP的20%,而发达经济体损失预计为11%。

此外,在不同经济体内部,复苏同样存在分化。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复苏快于欧元区和日本,新兴经济体中亚太地区复苏快于非洲和拉美地区。2020年美国经济遭遇疫情冲击、宪政危机、金融动荡等多重打击,经济增速下降3.5%,是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但与欧元区和日本相比,美国经济衰退程度相对较小,且经济复苏步伐也更快。据IMF预测,美国经济将在2021年上半年恢复至2019年底水平,日本将在2021年底恢复至2019年底水平,而欧元区和英国直到2022年都将低于2019年底水平。

在新兴经济体中,亚太地区由于疫情防控得当,目前经济活动逐渐恢复;而非洲和拉美地区大部分国家疫情仍在蔓延,经济表现相对较差。目前,亚洲新兴经济体工业生产指数已超过疫情前水平,而拉美、非洲和中东新兴经济体工业生产指数仍低于疫情前水平,特别是非洲和中东地区较疫情前水平仍有较大缺口。

二是生产和消费复苏分化。此次新冠疫情对供给和需求端同时带来严峻冲击,但对需求端的冲击更加严重。在经历了短暂且同步的崩溃之后,主要国家工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产业链和供应链逐渐恢复,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经合组织(OECD)综合领先指标、全球粗钢产量等生产端指标基本回到或超过疫情前水平,但居民消费意愿并未出现大幅改善,接触密集型服务消费仍然低迷,旅游、艺术、娱乐、体育、酒店和实体零售业复苏相对较慢。OECD消费者信心指数较疫情前水平低2个百分点左右,全球餐馆就餐人数较2019年同期低50%左右,航空客座率仅为疫情前的七成,消费端复苏明显滞后于生产端。

三是阶层复苏分化。由于不同行业复苏呈现差异,导致国家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分化。在年轻、女性、低技能工人更集中的行业,以及接触密集型行业、中小企业、更容易受到自动化影响的行业,就业下降幅度更大,国家内部收入不平等加剧。

四是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部门复苏分化。尽管近期金融市场波动加大,但在宽松政策刺激推动下,以美股为代表的金融资产价格已大幅上涨,市场对风险承受能力提高,避险情绪回落。而在实体经济复苏尚不稳固基础上,金融和实体经济大幅背离将严重伤害经济复苏可持续性,支持性的金融环境虽然对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但金融资产估值远高于潜在经济复苏水平也将增加金融风险。

展望二季度和下半年,预计全球经济复苏将进一步提速。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人数和比例的增加,预计疫情将逐渐改善,全球生产和贸易领域将逐渐恢复至疫情前水平,餐饮、旅客出行等消费活动也将逐渐从低位反弹,经济复苏将加快。与此同时,复苏进程将进一步分化。考虑到发达经济体政策支持力度更大,疫苗普及速度更快,预计复苏步伐将更快。预计二季度全球经济环比增长折年率为6.1%,较一季度提高2.5个百分点。不过虽然全球经济复苏形势好转,但复苏依旧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如果病毒变异使得疫苗无效、疫情延长,将使全球经济再度进入封锁周期,复苏进程将可能出现反复。

暗藏三大风险

目前看,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的最艰难阶段似已过去,全球经济逐渐将从低谷中恢复,全球各国相关支持政策仍在持续,部分国家还在加码,预计全球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概率较低。因此,全球各国政策制定者更需要着眼于未来,更大的风险可能潜藏在疫情后的经济复苏阶段,全球经济可能陷入“经济复苏→政策收紧→经济波动→政策宽松→经济复苏”的恶性循环,在此过程中,需特别关注三大低估或误判风险。

一是通胀预期低估风险。市场基于过去低通胀、低利率的历史,对宽松政策环境下通胀快速攀升的预期可能有所低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基本进入到“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滞缩局面,货币政策对于通胀抬升的效果有限。目前,该局面在全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但值得关注的是,当下扰动市场的不是全球整体通胀水平,而是美国通胀水平和预期的变化。今年3月初美债收益率快速攀升,金融市场波动加大,很大程度上就源于美国通胀预期升温并带动美债收益率快速上行。目前看,市场可能低估了美国通胀上行的速度。美国工业生产逐渐接近疫情前水平,即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供给大规模增加潜力有限。而服务业需求较疫情前仍有较大缺口,去年积累了高达1.6万亿美元超额储蓄,叠加今年已经和计划推出的巨额财政刺激方案,预计下半年疫情逐渐控制后美国消费者将释放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届时美国将面临明显的需求拉动型通胀。有机构预测,美国通胀在今年底可能超过3%甚至达到4%,远超过2%的货币政策目标水平。

二是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节奏误判风险。考虑到美国经济复苏更快,通胀可能会以更快速度抬升,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压力可能将比预期更早到来。尽管美联储一再强调当前通胀仍然可控,短期不会考虑加息,但随着通胀快速且持续超过2%目标水平,美联储内部对于货币政策走势判断可能会出现分歧,从而引发市场预期调整。随着通胀抬头,美债收益率也将进一步上升,这可能会使股市等产生较大波动。根据彭博社测算,当标普500指数处于4100点时,在不考虑未来业绩情况下,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2.2%时,美股将出现崩盘风险。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1.7%左右,距离风险触发点只有0.5个百分点。

三是新兴经济体金融动荡超预期风险。从过去经验看,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通常会引发新兴市场金融波动。2015年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开启后,俄罗斯、土耳其、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均在不同时点发生程度不一的波动,有的国家甚至至今尚未完全消化,汇率持续处于贬值周期。而面对2020年疫情引起的危机,大多数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复苏进程慢于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比例偏低,宏观杠杆率不断走高,且自身财政货币空间有限,抵御外部风险能力偏弱。今年3月,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讨论升温,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新兴市场国家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复苏为代价,提前采取加息举措应对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风险。未来如果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快于市场预期,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资本净流出和货币汇率快速贬值。目前全球金融市场高度联动,市场情绪敏感,跨境资本流动规模较大且流动方向频繁变动,一旦出现异常波动,相关风险将快速蔓延至股市、债市以及实体经济。

中国的对策

面对日益复杂的外部发展环境,为了防控可能出现的风险,中国要着重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广疫苗接种,推动经济稳定复苏,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稳定性。二是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恢复同时,应更加关注防控风险。目前国内通胀压力相对平稳,经济复苏尚未完全稳固,货币政策暂无收紧必要。不过,随着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增大,一方面,在继续加强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基础上,应考虑逐步回收市场过剩流动性,避免宏观杠杆率和房地产价格等过快上行。另一方面,在总量政策逐步收紧背景下,更多采用结构性工具加强对小微企业和制造业领域的支持,保持政策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三是加强对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调整和国际金融形势演变的监测,提前研判美联储和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取向及对我国市场流动性、汇率、跨境资本流动等领域产生的影响,统筹政府部门、金融系统和市场主体开展压力测试,及时制定和完善应对潜在外部风险的预案。

(作者为中国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文章转自世界知识期刊)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