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研究成果 > 外交与战略 > 正文
胡雨霄等:2017年麦肯锡《龙狮共舞》报告观点综述
发表时间:2021-04-16 15:56 来源:国际网
《龙狮共舞》报告是关于中非经济合作较为全面和相对客观的研究成果,对中非经济合作整体情况、在非中国企业的数量和业态、中国对非投资的影响、中非合作的四种模式以及中非合作的前景等做了详细阐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非洲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中收录的“中非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麦肯锡《龙狮共舞》报告观点综述”一文,对其做了归纳总结,梳理出45条观点,并对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做了简评,提出了有关建议。尽管报告及观点综述均发布于2017年,但今天看来仍对了解中非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有参考意义。

引言

2017年6月,麦肯锡在非洲8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开展一项关于在非中国企业的大规模调研,并据此发布报告《龙狮共舞:中非经济合作现状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该报告是关于中非经济合作较为全面和相对客观的研究成果,对中非经济合作整体情况、在非中国企业的数量和业态、中国对非投资的影响、中非合作的四种模式以及中非合作的前景等做了详细阐述,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非洲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中收录的“中非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麦肯锡《龙狮共舞》报告观点综述”一文,对麦肯锡这份报告做了归纳总结,梳理出45条观点,并对报告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做了简要评价,提出了有关建议。尽管麦肯锡报告及观点综述均发布于2017年,但今天回顾来看,仍然对了解中非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有参考意义。


2010年和2016年,麦肯锡相继发布关于非洲的旗舰式报告《狮子在前行:非洲经济体的进步与潜力》、《狮子在前行2:实现非洲经济体的潜力》,对非洲经济发展做了相对客观而又总体乐观的详细阐述。2017年6月,在中非经济合作关系日渐紧密的背景下,麦肯锡再次发布重磅报告《龙狮共舞:中非经济合作现状如何,未来又将如何发展》,力图“从事实出发勾勒中非经济合作关系的全貌”,引发广泛关注。该报告基于对非洲8国上千家中国企业及百余名非洲领导人和企业家的大规模调研,全面评估了中非经济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报告数据丰富、内容完整,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报告主要观点综述

报告共分五章。第一章名为“巨龙降临”,从五个维度对中非经济合作做了总体论述。第二章名为“群龙盘踞”,对在非中国企业的数量和业态做了详细描述。第三章名为“瑕不掩瑜”,综述了中国对非投资的积极影响及有待改进的方面。第四章名为“舞步各异”,总结了中非合作的四种模式。第五章名为“千亿良机”,对中非合作前景作了展望并提出相关建议。报告各章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总计45条,如下:

(一)中非经济合作的基本情况

在第一章《巨龙降临:非洲的头号经济伙伴》中,报告认为:21世纪初以来,中国快速发展成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伙伴,不论是法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与非洲经济往来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法与中国相比。从贸易额、FDI存量、FDI增速、基建融资、发展援助五个维度衡量,中国都是非洲排名前四的合作伙伴。来自各行各业、形态各异的中国企业为非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带来了资本、技术和创业精神,加快了非洲的经济发展步伐。

观点1:中非贸易规模已大幅超越法德印美等非洲传统贸易伙伴。2015年,中非贸易总额1880亿美元,是非洲第二大贸易伙伴印度的三倍有余。

观点2:中国从非洲主要进口原油、矿物等大宗商品及半加工原料,主要出口制造品。中非贸易差额受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很大。

观点3:以当前增速估算,中国有望在未来十年内成为非洲最大的FDI来源国。中国在非洲各国的投资增长率都很高,2004-2014年间,中国在安哥拉年均投资增长率超过89%,在南非为59%,在埃塞为52%,在肯尼亚和尼日利亚为41%,在坦桑为32%,在赞比亚为31%,在科特迪瓦为16%。

观点4:报告估计,中国对非投资的实际金额约比官方数据高出15%,按此计算,2016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约为500亿美元。报告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大量规模较小的在非中国企业使用所谓“镜像转账”(Mirror Transfer),即企业为规避中国外汇管制,先向中间人的中国账户转入一笔款项,再由该中间人在非洲以本地币种向企业转入同等金额。

观点5:报告估算,中国是非洲第二或第三大援助国。西方国家主要以补助金形式提供援助,而中国则偏好基础设施优惠贷款和出口信用等形式。

观点6:中国是非洲最大的双边基础设施融资方。2012-2015年,中国对非基建投资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为非洲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开发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2015年,中国对非基建投入金额累计已达210亿美元,远高于非洲基础设施集团的投资总额(该集团成员包括世行、IFC、欧洲执行委员会、欧洲投资银行、非开行和G8)。

观点7:中国企业占据非洲EPC市场的近一半份额,非洲前十大EPC承包商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即中国交通建设、中国中铁、中国水利水电建设、中国建筑工程、中国铁建、中信建设。

观点8:2012年以来五年间,中国对非政府贷款额已翻三倍。报告估计,2015年,中国贷款占撒南非洲国家政府当年新增债务总额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贷款都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关。

(二)在非中国企业的数量和业态

在第二章《群龙盘踞:在非中国企业的多样性、规模与雄心》中,报告认为:在非中国企业无论是数量还是业态多样性,都远远超出官方统计。中国企业家的能力优势与非洲市场的巨大商机相得益彰。很多在非中国企业艰苦创业、发展壮大,有的最终成长为地区经济支柱。

观点9:中国企业大量涌入非洲,反映出两个事实。一是中国企业家的精神与非洲市场环境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尽管非洲市场回报率较高,但风险也相当高,这就要求外来企业对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有一定耐受度;而过去30年间,中国的企业家成长于一个极为相似的市场环境——发展迅速、不确定性高、制度变化快,从而锻炼出了良好的风险耐受度、实战经验和管理技巧,足以驾驭在非洲的投资项目。二是中国企业家极富进取精神,决策敏捷而果断,调研访谈中大多数企业家表示其平均投资决策时间不到一个月,其中30%的人表示其决策时间不到一周。但国有企业由于平均投资额较大、投资领域较为特殊、实际决策权在国内总部等原因,决策周期相对更长。

观点10:调研的非洲8国中,中资企业的实际数量是商务部注册数量的2-9倍,据此推算,目前在整个非洲开展业务的中资企业应在1万家以上,其中90%以上都是民营企业。

观点11:在非中国企业的数量如此庞大,不存在任何集体行动的可能。中国的企业、政府机构以及金融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往往代表了多方利益关系,也不会简单地集体行动。

观点12:中国企业在非经营领域十分广泛,调研发现,在非中资企业有31%从事制造业,25%从事服务业,22%为贸易公司,15%从事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很多企业“跨界”活跃于多个行业。

观点13: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正在逐步迁往非洲。报告估算,2015年在非中资制造业企业年产值已达600亿美元,约占非洲制造业生产总值的12%(编者注:此处麦肯锡报告中文版似翻译有误,这里依据报告英文版)。总体而言,在非洲建厂的中国企业瞄准的主要是当地市场,在非制造业企业93%的收入来自于本地或地区性销售。

观点14:中国企业在建筑及房地产领域的优势明显,一是性价比高,与国际同行相比具有成本优势,二是对非洲市场极为专注,三是行政审批流程快,四是既保障工程质量又保证交付速度。尽管中国政府对非洲基建的融资确实帮助中资企业赢得了一些招标合同,但即使在世界银行赞助的公开招标项目中,中资企业也是最大赢家,中标占比达42%。

观点15:调研发现,近1/4的中国企业在1年之内就收回了初始投资,半数以上的企业不超过3年;近1/3的中国企业2015年的利润率超过了20%,中国企业的利润水平明显高于非洲企业。中国国企与民企之间的盈利情况差异很大,很少有国企的利润率能超过20%,甚至还有1/4的国企处于亏损状态。

观点16:中国投资者使用的多为自有资本。调研受访企业中有2/3的民企表示其资金来自于留存收益、个人储蓄或自筹贷款,仅有13%的投资资金来自于中国政府的相关融资计划,不到20%的资金来自于中国或非洲的商业银行贷款。

观点17:大多数中国企业对未来充满乐观,正在开展长期投资,44%的受访企业已经开展了资本密集型投资,19%的企业开展了轻资本投资,仅有1/3的企业专注于工程承包或贸易这种投资门槛较低、在非洲长期投入度也较低的行业。报告预计,未来十年内,很多中国企业会日渐成长为资本投资性、业务多元性、地域扩张型(或三者合一)的大型企业。

(三)中非经济合作对非洲的影响

在第三章《瑕不掩瑜:盘点中国对非投资的影响》中,报告认为:近年来中国对非洲经济的参与不断增加,为非洲经济发展、政府和普通民众都带来了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在一些方面仍然需要加以改进。非洲各国政府也面临挑战,必须在保护本地企业和从中非交往中获利之间寻求平衡。

观点18: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领域融资与建设双管齐下。调研发现,非洲政府官员认为中国对非洲而言最显著的价值在于便捷、低成本的融资渠道和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报告援引最近一项涵盖36个非洲国家的大型民调,结果显示,基建是中国在非各项活动中最受当地民众认可的一项。

观点19:调研的1000余家企业中,89%是非洲当地人,总计为当地民众提供了30余万个工作岗位,由此推算,非洲全境的1万多家中国企业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岗位达数百万。民企雇佣当地人的占比达92%,国企占比为81%。

观点20:约2/3的受访企业表示为非洲本地员工提供了技能培训。在建筑业、制造业和贸易行业,分别有53%、50%和33%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学徒式培训。有些中国企业还会安排本地员工来中国进行集中式培训。

观点21:被调研中国企业中,44%的管理人员是非洲本地人,其中制造业比例达54%,建筑业为33%。一些中国企业的本地管理人员占比已达80%。

观点22:调研发现,在非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向当地进行技术转移,1/2的中国企业向非洲市场引入了新产品或新服务,超过1/3的企业引入了新技术。有些中国企业利用技术升级和规模效应大幅降低了产品和服务价格,如传音控股、四达时代等;有些企业则通过引入新技术极大提升了本地相关服务水平,如肯尼亚M-Pesa迁移到华为移动货币平台,既能在智能手机上运行,也能兼容非洲更为普及的低端功能机。

观点23:许多非洲企业已开始把供应商更换成中国企业,由于中国企业较好的售后服务、较高的风险耐受度以及对技术转移的开放态度,成本更低的中国设备和其他生产要素逐渐被非洲企业青睐。

观点24:中国企业令非洲本土企业倍感竞争压力,如南非钢铁行业难以与进口的中国产品相抗衡,已濒临崩溃,并引发大规模失业,南非政府已对中国钢材多征收了10%的进口税,并正在进一步研究征收进口税。

观点25:调研的1000余家企业中,平均仅有47%的采购额来自非洲本地供应商,原因之一是非洲企业自身的能力局限。中国企业愿意与当地供应商合作,只是难于找到价格和质量符合要求的企业。

观点26:报告援引其他研究认为,相对于其它在非外资企业,中国企业违反当地劳动法的现象更为普遍,违反环境法的行为也偶有发生,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助长了中国企业的违规行为,例如,享受政府补贴的中国渔船在西非海域违规捕鱼,可能危及当地与民生计。

(四)中非经济合作的基本类型

在第四章《舞步各异:中非合作的四种模式》中,报告以调研的非洲8国为基础,根据两个维度12项指标,将中非经济合作模式分为四种类型,即强健型、稳固型、失衡型和初生型。

观点27:强健型——埃塞俄比亚和南非,明确将中国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在投资、贸易、融资和发展援助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两国已将具体的对华方针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不仅与中国中央政府密切往来,还与中国各省级地方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并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等各种中国主导的多边合作。尽管两国营商环境不尽理想,但中国仍对其持续关注和投资。

观点28:稳固型——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已经意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但尚未将这种认识转化为清晰的发展战略。中国对其商业活动不断发展,但主要是基于市场空间、历史渊源或区域枢纽吸引力,真正由政府引导的战略性经济合作尚未成型,仍有巨大潜力。

观点29:失衡型——安哥拉和赞比亚,与中国的经济合作领域相对集中,模式比较单一,对华经济关系处于失衡状态,如果出现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或政府换届,两国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可能会面临威胁。安哥拉政府用石油供应来换取中国在资金及大型基建项目方面的支持,但以市场为导向的中国民企投资十分有限。而在赞比亚,中国民企投资占据主导地位,且通常是海外运营经验有限的小型企业。

观点30:初生型——科特迪瓦,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合作模式尚不明朗。在该国投资的中国企业较少,多为贸易等长期投入度较低的行业。

观点31:埃塞政府2010年开始着力推动工业化政策,不仅从对华经济合作中受益良多,更充分汲取了中国以制造业引导经济增长的发展经验。埃塞利用中国的投资和技术在多个关键领域推动工业化进程,积极鼓励中国相关方参与其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在埃塞近700家中国企业中62%都属于生产型企业,原因之一是埃塞不允许外国企业在当地开展贸易和绝大多数服务性业务。

观点32:南非积极吸引中国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进行大额投资,南非省级投资促进机构一直在积极接洽中国各级省级地方政府,并通过廉价的电力供应等优惠政策吸引中国投资者。尽管来自中国的投资规模庞大,但仍不足以弥补南非经济动力的缺失,南非需要解决自身大量结构性问题,并以本国利益出发,积极与中国合作。

观点33:在中非关系蓬勃发展的大趋势之下,有的非洲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也有可能倒退,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尼日利亚和如今的坦桑尼亚。调研发现,中国在坦桑的投资出现萎缩迹象。尽管中坦两国的交往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但近年来坦桑经营双边关系却不甚积极,同时坦桑的营商环境也不断恶化,税收愈发严苛,工作签证障碍重重,此前许诺的投资优惠政策无法兑现,不少中国企业特别是民企正在考虑撤出。

(五)中非经济合作的发展前景

在第五章《千亿良机:充分释放中非合作潜力》中,报告认为:过去20年间,中非经济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未来仍有更大潜力尚待开发。任何一个非洲国家都远没有从中非伙伴关系中挖掘出全部潜力。非洲只有与中国携手奋进,才能迈向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

观点34:未来十年中非经济合作有三种发展情境,在最理想的“加速增长”情境下,到2025年,在非中国企业营收规模有望从目前约1800亿美元增至4400亿美元。

观点35:中国企业极有可能成为非洲主要的岗位来源,从而推动非洲中产阶级的形成。目前,非洲员工平均占比已达89%,而中非劳动力成本的变化趋势决定了该数字仍将继续上升。

观点36:2015年,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名义总支出为800亿美元,在GDP中占比约3.5%,报告认为,2025年前,这一比率应达4.5%,即非洲每年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绝对值应翻一番,达到1500亿美元的规模。

观点37:调研发现,贪污腐败和人身安全是中国企业在非洲最担忧的两个问题;而在非洲领导人看来,腐败现象几乎是最无足轻重的一个问题。这种认识上的不一致导致腐败问题更难克服,除非非洲领导人能够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否则这种腐败盛行的局面很难改变。

观点38:调研发现,非洲领导人认为语言和文化障碍是中非合作最大的问题;而中国企业则把语言问题排在障碍清单的倒数第三位。这是非洲领导人与中国企业看法相左的又一体现。

观点39:报告认为,非洲过去的经济特区发展表现并不理想。未来,一是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框架,给予园区运营方充分的自治权;二是要把握好“软件”与“硬件”的平衡,行政效率、经济激励和土地权利等“软件”条件往往比“硬件”设施更重要;三是要围绕具体产业和细分产业链进行设计,而目前非洲国家开发经济特区的思路常是“建设先行”。

观点40:报告建议,非洲各国政府一是要制定清晰的对华合作战略,二是要建立一支专注于对华事务的人才队伍。目前,多数非洲国家政府缺乏自身对中非合作成果的明确目标及行动步骤,也缺乏处理对华事务的专职人员。

观点41:报告建议,中国政府一是要为中国的民营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二是要将规范营商行为的规定延伸到民营领域,三是要对发展援助模式做出改进。

观点42:报告建议,中国企业要探索新的市场进入策略。目前,中国在非投资项目大多为绿地投资,只有12%是合资项目,未来可考虑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加速进入市场并扩大规模,特别是面对消费者的行业。

观点43:报告建议,非洲企业一是要明确自身的战略选择,应对来自1万家灵活自信、盈利能力极强的中国企业的竞争;二是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大幅提升生产率,争取跟上中国企业的效率和速度。

观点44:报告建议,要推动公私部门合作模式创新,一是中非双方政府要达成中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的长期供需协议,激励非洲农户投资增产,同时激发投资者将非洲农户与仓储、加工和物流企业连为一体,打造农产品价值链;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从债务驱动型承包模式转为PPP模式,目前许多非洲国家都已逼近债务上限,基建融资的新模式势在必行。

观点45:报告提出中非经济合作未来发展的五个猜想。一是一些非洲国家将出现对华债务违约,目前的EPC承包为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面临更大压力。二是非洲将逐渐形成五个左右大型制造业集群,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三是非洲大陆一半的老牌家族企业(如东非地区的家族企业)将会消亡。四是非洲将亲历中国主导的数字革命。五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促使中国投资者转向国外寻求更高回报,从而推动对非投资的增长。

2、对报告的简要评价

(一)调研对象和样本具有代表性

该报告主要来自于2016年底至2017年初,麦肯锡围绕中国在非经济活动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综合性调研。麦肯锡的调研团队在8个非洲国家(安哥拉、埃塞、肯尼亚、科特迪瓦、尼日利亚、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对1073家中国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了现场访谈,还访谈了104位非洲政府高官和企业家,以及约30位来自中国各界的管理者和有关专家,此外还分析了70多个现有数据库和原始文献。此次调研的8个非洲国家,GDP合占撒南非洲GDP总额的2/3、中国FDI合占中国对非FDI总额的1/2。

(二)此次调研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

麦肯锡通过调研,获取了较为丰富详尽的数据信息。所形成的这份报告,是迄今为止关于中非经济合作最新、最完整的报告,其归纳的事实和结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前,由于缺乏完整可靠的数据和事实,难以准确评估中非合作现状,影响相关方做出最优决策,也使得中非合作的谣言或不实指责不断出现。

(三)该报告相对客观

该报告评估了中非经济合作的现状、挑战和发展前景,对中非合作总体持乐观和肯定态度,认为非洲只有与中国携手奋进,才能迈向更美好、更光明的未来;同时,报告对当前中非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也作了分析,提出了较为中肯的建议。

(四)该报告也存在一些缺憾

第一,北非地区未被纳入分析,缺失了中非合作重要一角。第二,该报告采取现场访谈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样本选取偏差,受访企业家由于已在非洲立足或获利而更有可能对非洲市场持乐观情绪。现场访谈也有可能会产生一定的主观偏差,例如,受益于中国投资的非洲国家政府可能会选择性避谈一些问题,以免影响吸引中方投资,在非中资企业受访于第三方机构时表述也有可能偏乐观。

3、有关建议

(一)从政府部门的角度

第一,拓宽非洲信息获取渠道,考虑组建专业的官方调研团队,加强对非洲市场和在非中企的调研,充分掌握对非经济合作的客观状况和真实数据,定期发布权威报告。第二,加强中非战略层面合作,围绕落实“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等,聚焦重点国别,明确合作重点领域和合作模式。第三,发挥政府组织协调作用,规范海外企业行为,从法律层面引导和监督对外投资活动。强化海外资产安全保障,维护在非企业人员及资产安全。第四,充分发挥我国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比较优势,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推动国企与民企优势互补,探讨构建民企在前、国企在后的“联手出海”模式,重视对非投资风险防控。第五,创新对非发展援助模式,探讨投援配套等机制性合作,重点推动农业、医药卫生、基础设施等领域项目,帮助项目解决前期准备、当地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在社区建设、开展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资金问题。

(二)从企业的角度

第一,探索进入非洲市场的新策略,除绿地投资外,可通过合资、并购方式,重点关注非洲农商业、加工制造、基础设施、商贸物流、信息通讯、消费相关等行业的合作机会。第二,注重培养非洲本地管理人才,以长远眼光开展生产经营,充分利用非洲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带动一批非洲管理人才。第三,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合规守法经营,规避在劳工、贪腐和环境方面的潜在风险,树立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积极形象。

(三)从金融机构的角度

第一,扩大对非金融合作方式,加强对在非中企特别是民企的金融服务,对扎根非洲且业绩优良的民企制定长远金融服务计划,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探讨建立普惠式的中小企业支持基金。第二,优化对非园区及制造业投融资支持,加强制造类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的引导,重点扶持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覆盖产业链上下游及整合行业内生产能力的领先企业,助力中非工业化合作。第三,加大与非洲国家的货币互换力度,创新运作模式,推动双边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缓解在非中企的汇兑和汇率风险。第四,关注非洲政府债务负担,推动转变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从债务驱动型工程承包转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和混合融资模式,探讨创新可持续、可复制的融资机制。第五,鼓励国内银行在非洲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并购,完善在非中国企业的境外金融服务网络。

(本文转引自:胡雨霄、郝睿,“中非经济合作的现状和前景——麦肯锡《龙狮共舞》报告观点综述”,刊载于舒运国、张忠祥(主编),《非洲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年。文章转自“非洲研究小组”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