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言论 > 热点聚焦 > 正文
安惠侯:“阿拉伯之春”十周年祭
发表时间:2021-04-15 13:16 来源:国际网
目前阿拉伯世界这场动乱和战乱延续10年还未完全结束,除了给阿拉伯民众造成伤筋动骨的灾难和刻骨铭心的痛苦外,也给这些国家和全世界提供了一些深刻教训:各国都应坚持独立自主,不允许外国势力干涉内政。其次,各国当政者要以民为本,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持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避免动乱。同时,通过民主协商缓和和化解国内矛盾;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最后,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阿拉伯之春”,多么美妙的词语,但无法掩盖残酷血腥的事实。十年里,阿拉伯世界并没有迎来风和日丽,百花盛开的春天;而是遭遇了腥风血雨的灾难:动乱、战争、破坏、杀戮、政权更迭、恐怖袭击、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潮、惨不忍睹的人道主义灾难。

2010年年底,在突尼斯,一名小贩遭到警方不公正对待,愤而自焚,引发民众群体性抗议。动荡一发不可收拾,迫使总统出逃国外。这场动荡在2011年迅速席卷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抢先欢呼出现了“阿拉伯之春”,认为阿拉伯人民发动了一场反专制独裁,争民主自由的民主革命。美西方寄希望于阿拉伯自由民主派势力发展壮大,按照西方的价值观,推翻美西方不满意的政权,建立亲西方的“民主政权”。它们积极介入、插手阿拉伯国家内政,推动“颜色革命”。

中国应如何界定这场运动?出现两种意见。一派认为民众抗议矛头指向当权者的独裁和腐败,是革命行动。他们接受“阿拉伯之春”定论,主张支持这场阿拉伯人民的“革命”运动。

另一派认为,阿拉伯民众抗议浪潮表明民众对现实不满,希望改善民生,反对社会不公,要求变革,具有积极意义。但这是一场没有明确纲领、没有严密组织和众望所归领袖的群众性自发抗议运动,容易被别有用心的势力利用,引发暴力冲突,导致社会动乱。抗议浪潮如何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主张对这场抗议浪潮用“动荡”、“变局”等中性词汇界定,不急于定性为“革命”,更要注意与美西方别有用心的论调拉开距离,同时要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这一主张成为官方表态的基本口径和我国舆论的主流。

一、美西方利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和社会动荡,大力推行“新干涉主义”,加剧阿拉伯世界动乱。

它们抢先将这场动荡定性为“阿拉伯革命”、“阿拉伯之春”,以支持民众“反独裁暴政、争民众自由、改善民生”为旗号,肆无忌惮地干涉阿拉伯国家内政,极力主导有关国家的政局走向。美国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辞职,将权力移交给军方。这不仅没有缓解抗议烈度,反而助长抗议者气焰。美国支持沙特和阿联酋出兵镇压巴林什叶派抗议民众,防止伊朗插手,实行双重标准。卡扎菲在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已经向美西方认输服软,但美欧仍不放过这位桀骜不驯的“另类”领导人。在利比亚,主要是部落矛盾激化形成动乱。美西方夸大利比亚政府对反对派的镇压,以“保护平民”、“避免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标榜“保护的责任”,对利比亚实行制裁。随后在安理会通过在利比亚设置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美西方向利比亚反对派提供资金、武器。北约飞机向反对派武装提供空中支持。最后,北约派出地面部队直接指挥反对派武装攻占首都,推翻合法政府,击毙卡扎菲。美西方制造了“新干涉主义”的“利比亚模式”。

随后,美西方企图在叙利亚复制“利比亚模式”。2011年3月叙发生抗议游行,巴沙尔政权采取加快改革和武力镇压两手应对。政府要求与反对派对话,遭到拒绝。反对派得到美西方和部分海合会国家的支持,态度强硬。8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称:巴沙尔已失去执政的合法性,必须下台。这成为叙国内、外反政府势力共同行动纲领。2012年2月4日,美西方向安理会提交提案,要求巴沙尔两周内交权,否则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即使用武力),企图复制“利比亚模式”。该提案遭到中、俄两国否决,巴沙尔免遭卡扎菲的厄运,但叙利亚战争因外国势力的介入,至今未能停止。

二、伊斯兰势力一度崛起,在埃及、突尼斯掌权执政。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国家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民众抗议浪潮中,伊斯兰教势力十分活跃。被政府禁止了数十年的突尼斯“伊斯兰复兴运动”和长期受压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通过议会选举掌权执政。摩洛哥伊斯兰政党—正义与发展党领袖被国王任命为首相。在约旦、利比亚等国伊斯兰势力也有发展。然而,世俗力量仍有较大影响,他们利用伊斯兰势力执政中的失误,联手军方反对伊斯兰势力执政。在穆兄会执政一年后,埃及军方出面废黜总统穆尔西。在重新举行的大选中,国防部长塞西辞去军职参选,高票当选总统。2014年,突尼斯世俗政党在议会选举中占据上风。

伊斯兰势力在埃及、突尼斯等国大起大落,是否表明伊斯兰教没有能与时俱进,自我革命,跟上突飞猛进的世界变革和发展,仍按传统教义治国,不可能满足民众的期望,难以博得民众持久支持。

三、“伊斯兰国”横空出世,乱上添乱。

2011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武装潜入叙利亚,进行反巴沙尔政权的“圣战”。美国及部分地区国家为了推翻巴沙尔政权,对其提供支持和援助。这股势力迅速壮大,成为反政府武装的主力。2014年年初,这股势力杀回伊拉克,占领离巴格达69公里的费卢杰,6月又占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震惊世界。该势力于2014年6月29日宣布成立“伊斯兰国”。暂定“国土”范围为:从叙利亚的阿勒颇省到伊拉克的迪亚拉省,并计划5年内占领整个中东以及非洲、欧洲、亚洲部分地区,直到中国的西部边陲。“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攻城略地,一度占据两国近三分之一的国土。它主张极端,迷信暴力,手段残忍,滥杀无辜,制造了一桩桩骇人听闻血腥罪行。它狂妄自大,四处树敌,扬言要血洗美欧,成为文明社会毒瘤。

“伊斯兰国”反人类罪行遭到全世界,包括美国媒体的谴责,而且威胁到美国及地区大国的利益,加上俄罗斯空袭“伊斯兰国”取得明显成效,美国及地区大国被迫改变态度。美国转而支持叙利亚库尔德人武装打击“伊斯兰国”。

2016年12月,叙政府军收复“伊斯兰国”占据的叙第二大城市阿勒颇;2017年7月,伊拉克政府军收复伊第二大都会摩苏尔;10月,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占领“伊斯兰国”“首都”拉卡;11月,叙政府军占领“伊斯兰国”最后据点阿布卡迈勒。“伊斯兰国”残余分子,或逃往沙漠、或混迹民间、或转移它国。对这些残余力量,仍须保持警惕,但3年来嚣张一时的“伊斯兰国”终于失败,卷土重来的概率微乎其微。

四、“阿拉伯之春”给阿拉伯世界造成惨痛灾难,使得阿拉伯国家原本滞后的社会、经济发展至少倒退20年。在一些战乱国家,情况更为严重。

(一)动乱造成一些国家政权更迭。

第一波,突尼斯、埃及、也门政权更迭。

第二波,苏丹、阿尔及利亚政权更迭。

2019年4月11日,苏丹发生军事政变,推翻执政长达30年的巴希尔政权。政变引发民众和反对派不满,首都喀士穆百万人上街。在非盟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妥协。

同年,在阿尔及利亚,已经执政20年,曾深受民众拥戴老总统布特弗利卡,年老多病,还坚持要竞选新一任总统,引发广泛反对。在民众抗议声中,在军方的压力下,布特弗利卡被迫宣布辞职。民众在抗议中还要求政府官员全部下台。

两波间隔多年,但原因基本相同:发展滞后,民生艰难,社会不公,官员腐败。

(二)内乱和外国干涉导致战争。

利比亚卡扎菲被击毙后,全国陷入部落武装和形形色色“民兵”混战之中,逐步形成两大派对峙。伊斯兰势力主导的议会和民族团结政府控制首都,并得到联合国承认;由哈夫塔尼领导的“国民军”主导的“国民议会”占据西部地区。民族团结政府得到土耳其、卡塔尔和意大利支持;国民军得到埃及、阿联酋、沙特、俄罗斯和美国支持。2021年在联合国的调停下双方达成妥协,能否贯彻执行,还有待观察。

也门的胡塞武装一直控制着首都及北部地区;哈迪总统退守南方。哈迪得到沙特、阿联酋、埃及等阿拉伯联军的支持,也得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支持。胡塞却得到伊朗的支持。双方互有攻守。

叙利亚战争最为惨烈。2015年上半年,巴沙尔政府仅控制18%国土,面临垮台的危险。应叙政府请求,俄罗斯出兵叙利亚,挽救了巴沙尔政权。当下,叙政府控制63%国土面积;反对派武装和土耳其控制着10%的国土;美国支持的库尔德人势力占据25%的国土。据估计,至少38万叙利亚人死于战火,620万人流离失所,战后重建至少需要4000亿美元。

伊拉克因与伊朗、叙利亚为邻以及内部教派矛盾,政局一直不稳,小规模的军事冲突时有发生,处于“准战争”状况。

动荡和战乱造成的破坏使得广大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进而形成数以百万计的难民潮,冲击临近的欧洲国家。

(三)其它阿拉伯国家,虽也受到民众抗议浪潮的冲击,但没有出现政权更迭和战乱,并逐步恢复秩序和稳定。埃及等发生政权更迭的国家也恢复稳定。当权者日益认识到必须变革转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确保社会稳定。他们正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世界正面临百年未见的大变局。大变局给阿拉伯国家转型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从这些国家的现状看,路漫漫兮,找到真正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易,实现人民期待的转型更难。

五、阿拉伯世界这场动乱和战乱延续10年还未完全结束,除了给阿拉伯民众造成伤筋动骨的灾难和刻骨铭心的痛苦外,也给这些国家和全世界提供了一些不应忽视的深刻教训,主要有:

(一)各国都应坚持独立自主,不允许外国势力干涉内政。美国的干涉、插手是阿拉伯世界十年动乱和战乱的重要原因。

(二)各国当政者要以民为本,坚持改革转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克服社会不公,保持国家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避免动乱。

(三)通过民主协商缓和和化解国内矛盾;通过政治对话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使用武力。

(四)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利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正道。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前驻外大使)

责任编辑:王宇
分享到: 
4.55K
频道编辑
  1. 国际网
  2. 网址:
    WWW.CFISNET.COM
  3. 邮箱:
    cfis_abnet@126.com
  4. 电话(传真):
    010-56317675 (56317500)
  5. 办公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亮马河南路14旁1门